新野窝子面,又叫“诸葛窝子面”,是新野县的特色美食。它以面条劲道细腻、色彩精黄、滾汤热煮、麻辣爽口、配料丰富而闻名于世。又因其制作方便、快捷,被誉为“豫西南第一快面”。那么,这碗美味的面条是如何诞生和传承的呢?今天我们就沿着新野三国历史文化的脉络,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据《三国志》记载,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汉室后裔刘备,在汝南被曹军击败,带领关羽、张飞、赵云等去荆州投奔刘表。刘表让其驻扎在荆州边关重镇——新野县。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遵照徐庶的荐贤,便和关羽、张飞来到南阳卧龙岗去拜访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打动,出山担任军师。刘备高兴不已,总说:“我得孔明,是如鱼得水。”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调大将夏侯惇、于禁、李典反击刘备,刘备将阵线后撤,选择在博望与曹军对峙。诸葛亮用计火烧博望,直杀得曹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夏侯惇收拾残部,狼狈返回许昌。
刘备胜利后,大军班师重回新野。此战后,曹操对诸葛亮和刘备的力量不敢小觑,为蜀汉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火烧博望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准备进攻新野。
刘备与诸葛亮心中明镜般清楚,与曹操的庞大军队正面交锋,无异于蚍蜉撼树,自寻死路。于是,刘备、关羽、张飞与诸葛亮齐聚议事台,共同探讨御敌之策。刘备提出了一个深思熟虑的撤退计划,即从新野撤往樊城。这一提议得到了众人的一致赞同。会议中,刘备又提出了一个感人至深的建议,他愿意率领新野的十万百姓,先渡过白河,再穿越汉江,最终抵达樊城。这一决定,不仅彰显了刘备的仁爱之心,更体现了他对于民生的深深关切。
诸葛亮说:“这10万百姓咱们带着不便吧,每天走不到20里路,更何况这10万人吃饭是个大问题呀。”
刘备说:“军师,新野的百姓都是我的恩人,我们不能让他们死在曹军之手呀。”刘备说完泪流满面。
诸葛亮无奈只好同意了刘备的方案。这10多万人的吃饭不是个小事,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每个人吃上饭,还要与曹军抢时间撤退,这的确是个大难题。
诸葛亮满面愁容,无计可施,无奈他只好信步来到大街上。当他走到新野西门木梳背街上,一股面香味窜入他的味蕾,他跟随着香味寻了过去,抬头一看是一家小面馆。刚坐下,突然一股大风刮来,把掌柜刚擀好的一筛子细面条吹翻到一口大开水锅里。诸葛军师一看,慌忙去用锅上的竹漏子去捞面,捞出后倒进了旁边的一个陶盆子里。这陶盆子里有些熟菜子油,面条被染得油黄黄的,特别好看。掌柜十分尴尬,慌说对不起。
诸葛亮仔细往陶盆里一看,用手一掐面条,劲道油滑,清爽细腻。于是他把那面条重新放入竹漏子里在开水锅里来回荡了几下,再倒入碗中,军师抓了一些青菜叶子,放了一些调料,吃了起来。诸葛军师吃得是津津有味,不住地点头,满脸愁云顿时消散,并给掌柜付了钱,一旁的掌柜满脸疑惑。
诸葛亮回到了军营,立即喊来了造火营火头军,让他马上生火烧水、擀面。诸葛军师亲自擀面,面擀得薄薄的,然后用菜刀切成细细的,放入开水锅里煮一会捞起,再放在案板上晾一会,倒入陶盆里用菜籽油拌一下,面条油浸黄亮,顺滑蓬松。这时,诸葛军师又用一个小竹漏子把面和青菜放入开水里烫几下倒入碗中,再放点调料拌了一下,一碗热气腾腾的热面出锅了。
诸葛亮让火头军吃下,军头小心翼翼地接过碗吃了起来,先是慢慢品尝,接着几大口就吃完了,连声说:“好吃,好吃!”军师看着火头军的样子哈哈大笑,对他说,从明天起,咱们招集人员开始擀面条准备军粮。诸葛亮捋捋胡须若有所思地说:“这小竹漏子做涮面的竹提漏,像个小鸟窝,就叫它“窝子面”吧!”
第二天早上,军师招集所有的火头军列队集合,军师严肃地说:“按照主公要求,咱们准备战略大转移,必须带足干粮和水。现在我就教大家做最快的一种面食,在半个时辰里所有人员必须吃完饭,继续前进......”
军师说完手把手地教他们和面、烧开水、配菜、下调料等。训练场上炊烟四起,面香四溢,不一会功夫所有火头军掌握了窝子面的做法,训练场上一片欢腾。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关羽、张飞从白河上招募了许多大船,开始准备把军队撤退到樊城。刘备不忍抛弃跟随多年的百姓,就派⼈在城中遍告:“曹兵将至,孤城不可久守,百姓愿随者,可一同过汉江。”城中百姓,皆宁死相随。刘备令关羽在白河边准备船只。百姓拖家带口,扶老携幼,号泣而行,两岸哭声不绝。刘备在船上见此情景,⼼中悲恸不已,哭道:“为我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说罢,就要投河自尽。左右急忙抱住,从人见状,莫不痛哭。
刘备到了西岸,回顾东岸,还有无数未渡江的百姓望西招手呼号。刘备急令关羽催船速去渡百姓过河。直到百姓将要渡完,⽅才上马离去。
刘备以“仁德爱民”、“义重如山”和“礼贤下士”等受军民爱戴,新野这10万百姓从水路和陆路上跟随着大军前往樊城。
诸葛亮知道曹操会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将计就计留下空城。他令军士在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队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赵云截杀,大败而归。这就是著名的“火烧新野之战”。
打败曹军后,军师快马加鞭,立即追上了大军。刘备带领百姓,扶老携幼,行走缓慢,又饮又渴,于是军师命令造火营以最快的速度生火做饭。各伍、各屯、各军士兵有的搭灶、有的生火、有的拾柴,军师让他们从车上取下窝子面,先让百姓吃,后军人吃。火头军麻利地抓、烫、调,一下一碗,不一会10万百姓精神抖擞地上路了,他们很快就到了樊城,渡过了汉江。
一方水土造就一方饮食。据新野人考究,这诸葛先生发明的窝子面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演变至今,经过改良,有干吃、湿吃两种烹饪方法,用新野话说,就是捞面和汤面的区别。窝子面加入了豆芽、海带、牛杂、鸡蛋、辣椒油,采用碱面煮制,面条筋斗时捞出,淋上牛杂浇头、浇上芝麻酱,然后撒上葱花,简单的一道“窝子面”就做成了。
一种食物要色、香、味、形样样俱全,才算得上佳肴。新野古城的诸葛窝子面,虽是简简单单一碗面食,却是一场味觉的华丽宴会,也是一番厨艺经典。在新野流传着“一天不吃窝子面,半夜还在苦思念”的口头禅。对古城人来说,如果哪天早晨没有吃上一碗窝子面,一整天都觉得腹中寡淡寡淡的,少了点什么。
“牛杂的香,葱花的香,香菜的香,牛油的香,碱面的香,几十种香料的香扑面而来,单单是闻已经是口水如洪流了!”新野人如此说。
但新野人吃窝子面很讲究,面条端上桌,客人根据自己口味加一些辣椒面,剥几瓣大蒜,滴几滴浓浓的家乡醋,慢慢拌匀,浓郁的香气扑面而来,散发着让人垂涎三尺的浓郁香味。面条柔韧、滑利爽口而不失筋道,浓郁的配菜诸味融容,吃一口鲜美无比,吃两口荡气回肠,吃三口已放不下碗来,连汤带面一起吃下,筋道的面条托着浓稠的麻辣调料,成为地地道道的新野味道。
丁建忠:男,军人出身,兰州空军部队转业军官。为中华书法家协会会员、南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新野电视台记者,先后在《新华社》《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农民日报》《河南日报》《躬耕杂志》《奔流文学》《散文网》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千余篇,爱好文学、摄影、书法、体育运动等。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