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疆域辽阔,各地的皮影艺术各具特色,但它们的制作流程却大多相似,一共包含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多达3000余刀,真可谓是一个复杂而又奇妙的创作过程。皮影的艺术灵感深深汲取自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唐、宋寺院壁画的手法与风格。
皮影的制作,始于精选兽皮,如羊皮、驴皮等,经过严格的去毛、去血和药物处理,使其变得薄而透明,再涂抹上桐油。随后,艺人们依据世代相传的画稿,将各种人物图谱精心描绘在皮上。
接下来,便是细致的雕刻过程,使用各种刀具进行刻凿,再施以红、黄、青、绿、黑等五彩颜色,使得皮影人物栩栩如生。
在雕刻时,艺人们会根据需要灵活运用阳刻或阴刻的手法。在绘画染色上,女性角色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而男性角色则常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以彰显其性格特点。
皮影人物的造型与戏剧人物相似,生、旦、净、丑角色齐全,栩栩如生。
制成的皮影,高的可达55厘米,低的也有10厘米左右。皮影的四肢和头部都是分别雕成,再用线连接起来,这样在表演时就可以活动自如。操纵皮影时,需要用到五根竹棍,艺人们的手法灵活多变,常常让观众看得眼花缭乱。而艺人们不仅需要高超的手上功夫,还需要配以说、念、打、唱等多种表演形式,同时脚下还要操纵锣鼓,展现出全面的艺术才华。
皮影戏的屏幕,通常是一块约1平方米大小的白纱布制成,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挺括透亮。
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人影与五彩斑斓的颜色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由于皮影道具小巧,演出方便,不受场地限制,且演员无需正规训练,因此深受人民喜爱。在皮影戏盛行的地区,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一担挑”艺术。
首先,选皮是制作皮影的关键一步。皮影戏作为民间艺术,其制作材料因地方差异而有所不同,常用的有牛皮、羊皮、驴皮等。在中国,牛皮因其质坚而柔韧、青中透明的特性,成为市场上应用最广泛的材质。各地皮影的原材料选择也各有特色,例如陇东皮影就常选用年轻、毛色黑的公牛皮。
接着是制皮环节。制皮方法多样,以陕西皮影为例,常用的有“净皮”和“灰皮”两种方法。净皮的制作需要经过多道浸泡、刮制和阴干的工序,直到皮子变得净亮透明。而灰皮则通过在浸泡过程中加入特定药剂配方,使皮子更加平滑细腻,近似玻璃质感,更适宜雕刻。
随后是画稿环节。皮影制作时有专门的画稿,称为“样谱”,这些设计图稿往往世代相传,是皮影艺术的重要传承之一。艺人们根据样谱,在皮子上描绘出各种人物和图案,为后续的雕刻和染色打下基础。
过稿是接下来的步骤。艺人们将画好的图案用钢针拷贝到皮面上,这个过程需要精细的手法和对图案的深刻理解。过稿完成后,皮子就可以进行雕刻和染色了。
第五步呢,就是镂刻啦~ 雕刻刀具种类好多的,有宽窄不同的斜口刀、平刀、圆刀、三角刀、花口刀等等呢,每一种刀具都有它独特的使用方法哦。艺人们会根据传统经验,选择适合的刀具来雕刻不同的纹样。比如说,刻制线状的纹样时,他们会用平刀去扎;刻制直线条的纹样时,就会用平刀去推。对于圆型花纹和传统服饰的袖头袄边,他们会用凿刀来凿;而一些曲折多变的花纹图样,则需要用斜口刀来刻制。艺人们都有自己的雕刻口诀呢,比如“樱花平刀扎,万字平刀推,袖头袄边凿刀上,花朵尖刀刻”。雕刻线还有虚实之分,虚线为阴刻,实线保留形体轮廓,虚实线则沿轮廓两侧刻出断续的镂空线,每一种线法都有其独特之处。
然后,第六步是敷彩哦。老艺人在用色上可是非常讲究的呢,他们会用各种矿植物炮制出各种颜色,比如大红、大绿、杏黄等。着色的方法也各有特色,比如陕西皮影的敷彩方法,就是把制好的纯色化入酒盅内,加入透明皮胶,然后在灯架下加热,使胶色交融成粥状,再趁热敷在影人上。虽然颜色种类不多,但老艺人善于配色,加上点染的浓淡变化,色彩效果可是异常绚烂的呢~
接着是第七步,发汗熨平。这一步可是关键哦,目的是为了让敷彩更好地融入牛皮内,并挥发掉皮内的水分。脱水发汗的方法有很多,有的用木板夹住皮影部件压在热炕下,有的用布包裹皮影部件用烙铁或电熨斗烫,还有的用土坯或砖块搭成人字形,下面用麦秸烧热来脱水发汗。关键是要掌握好温度火候,这可是个技术活呢。
最后一步,缀结完成。为了让皮影动作灵活,一个完整的皮影人物通常由多个部件组成,比如头颅、胸、腹、双腿、双臂、双肘、双手等。这些部件都要通过精心设计和连接,才能组成一个栩栩如生的皮影人物。连接时,艺人们会选择恰当的骨眼,用牛皮刻成的枢钉或细牛皮条搓成的线缀结合成,让各个部件能够灵活运动。
整个皮影制作过程,不仅体现了艺人们的精湛技艺,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每一个皮影作品,都是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