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幞”是一种起源于北周,流传极广,样式丰富的头巾,由一块方形的布帛从额头向后包裹住头发,脑后打结固定。
随着历史的推进,“幞”逐渐成为男子日常穿戴的冠帽样式之一,对我国古代的服装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唐代,幞头的形制变化很大,实用性与美观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它与长袍服相配,共同构成了唐代男装形象的完备样式。据说,唐代的幞头尤其适合武人,能提高他们的行动力。因此,在军队中广为推广。
古代的冠帽是人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从不同的冠帽就可以看出这个人所属的阶层和社会地位。不过,唐朝有一种名为“幞头”的冠帽,是所有阶层的人都可以佩戴的首服。
这种冠帽的样式和材质都趋于统一,而且深受贵族、官吏和文士的喜爱。在唐朝,身穿圆领广袖长袍,头戴幞头,是一种非常流行的着装方式,这也体现了唐朝的文化和人文思想。
尽管唐代幞头的大小、高低和长带常常会有变化,但其形制始终映射着唐代的人文思想和个体审美意趣,是唐朝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李世民大帝曾喜戴幞头,使得此服饰在唐代逐渐风行起来。《步辇图》中的唐太宗坐在步辇上,头戴黑纱幞头,画中的其他官员也都是头戴幞头的。
唐代韩滉的《文苑图》中,四位文人穿戴袍服和幞头,神态各异,似乎在思考着什么,这表明幞头也是唐代文人日常的穿着。
唐朝社会相对自由,女性喜欢穿男装,例如士人的妻子可能会穿男装,包括靴子、衬衫和帽子,内外穿着一致。在盛唐时期,妇女穿男装的现象也非常流行。
从出土的唐代文物,如壁画和陶俑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身穿男装的宫女。她们身穿圆领袍或翻领袍,头戴幞头,手持特定的器物,态度卑微地跟随在贵妇的身后。
有学者推测,女性宫人穿男装可能是为了方便。无论上至帝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不分贵贱,甚至不分男女,都可以戴幞头。
这足以看出幞头在唐代的流行程度。
1. 由柔软到硬挺:唐代幞头的演变 唐代的幞头曾由质地柔软的沙罗制成,每天需要重新系裹,既麻烦又不易形成美观的样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相传隋朝大业年间开始使用硬挺的桐木制成的巾子作为内衬,以增加脱戴的便捷性。 唐代初期,人们在幞头里面加了内衬物,名为“巾子”,覆盖在发髻上。
巾子的材料包括竹子、丝葛和皮革等,其材质和形状决定了幞头的样式。由于巾子可以根据需要编制成不同的造型,因此逐渐出现了“平头小样”、“武家诸王样”和“英王踣样”等多种样式。
平头小样在唐武德年间开始盛行,主要受到文官名流的喜爱。唐朝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中,吐蕃使者头戴的便是平头幞头。
在武则天和中宗两朝,武家诸王的流行度日益提升。武则天时期,王公大臣常常收到宫中赐予的高头巾子,这种样式中间略微凹陷,比平头小样高,被称为“武家诸王样”。
英王踣样巾子则是在中宗景龙四年(710)创造的,皇帝在宴会中赏赐了宰臣以下官员这种样式高而软的英王花样巾子,因皇帝在藩时所戴而得名。
为了更加硬挺光滑,巾子外的织物经过了打磨和刷漆处理。到了唐中叶,随着幞头被预制成帽子并逐渐流行,软裹和硬裹两种类型的幞头开始出现。
而到了唐中叶以后至晚唐,硬裹幞头由于其方便穿着,尤其在丧乱之际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唐朝前期,盛行的是软裹幞头,而硬裹幞头则是在中晚唐时期逐渐发展的。软裹幞头一直沿用了整个唐朝,人们用一块方形的软巾固定发髻,四角各有一条长带用于固定,前额的带子系于脑后,而脑后的带子则由后向前系于头上,所以幞头又被称为“折上巾”。
《宋史》记载,唐朝幞头后两脚只有皇帝才会向上翘起,而一般臣子则会向下垂,这一说法并不绝对。到了晚唐,为了适应紧张的社会形势,人们开始使用更为便捷的硬裹幞头。
晚唐时,由于社会动荡,宫人们开始使用木围头,用纸绢为衬,铜铁为骨制成硬裹幞头,这样便于出行,只需要戴上即可,不必再细细包裹。
唐朝时期,硬裹幞头开始在社会上流行,同时也出现了软裹幞头。到了五代时期,硬裹幞头完全取代了软裹幞头,并且不断变换形制,一直沿用至明清之际。
其中,唐代的软脚幞头以其柔软的材质和飘逸的形态而受到喜爱。然而,随着硬裹幞头的出现,原来的带子失去了实用价值,逐渐变得更加注重装饰性。
硬脚幞头则是由软脚幞头改进而来,额前的两脚逐渐消失,脑后的两脚变得更为偏重装饰性。硬脚幞头分为展脚幞头和翘脚幞头两类,其中展脚幞头的两脚衬入片状硬物,外形较阔或圆;而翘脚幞头的两脚则翘起,犹如一对翅。
尽管如此,硬裹幞头依然保留了唐代的风格和特色,成为了当时社会上的一种时尚元素。
"硬脚幞头"起初仅为皇帝独享,但晚唐时随著地方长官僭越规制,硬脚幞头渐为民间接受。到了五代以后,硬脚幞头已经成为君臣通用的头部服饰。
相较于软裹幞头,硬脚幞头更显挺拔有型,更具冠类特征,也让幞头的装饰性更为突出。宋朝时,幞头已经发展成纯粹的帽子,但其自由多变的形制仍深受人们喜爱。
在唐代,人们穿戴幞头受服饰等级制度的制约较小,除了对硬脚幞头的限制外,几乎没有其他约束,因此,硬脚幞头成为唐代中原男子日常装束的重要组成部分,流行广泛。
唐代的幞头流行并非偶然,其背后有着皇帝的个人喜好推动和臣子的大力推广。太宗皇帝对黑纱幞头的钟爱,使得臣下建议他将其推广至全社会。
晚唐时期,僖宗皇帝对硬裹幞头的偏爱,使得这种具有极大优势的头饰得以迅速流行开来。唐代人以其创新精神,将传统头饰与新元素融合,打造出实用性与美观性并存的幞头,呈现出飘逸洒脱、气度雍容的盛世大唐风貌。
经过不断地改良和调整,幞头一直流传到清朝,才被满式冠帽所替代。这些历史事实,参考文献包括《新唐书·车服志》、《大唐新语》和《封氏见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