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Severn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目前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牵涉人口最多的战争。它给约20亿人带来了灾难。
如今回看历史,有网友提出疑问,若是阻止希特勒上台能避免二战欧洲战争爆发吗?
实际上,能阻止希特勒上台的在当时只有德国总统兴登堡一人。
但奇怪的是,明知希特勒以及其所在的纳粹党很危险,但兴登堡还是去支持希特勒上台,这是为何?
经济危机提供客观环境
其实,也可以这样说,希特勒的上台是德意志历史的选择。
在希特勒上台前后,德国一共出现了两次经济危机,而这两次危机催生了纳粹,催生了希特勒这样的人。
第一次危机发生在1919 -1923年,它首先源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但更主要的是由于一战带给德国的巨大灾难。
战后德国被迫签署《凡尔赛条约》,背负上巨额战争赔款。
与此同时,法国战后勾结比利时等国侵占了德国的鲁尔重工业区,使其经济遭遇毁灭性打击,直接走向崩溃边缘。
1921年,德国货币兑美元汇率骤降至75马克兑换1美元,2年后跌破底线来到42000:1,市场上流通的马克成为一堆废纸。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国家货币体系崩溃、经济运转濒临毁灭的危急关头,德国资产阶级政府却在想方设法剥削民众,筹集对一战战胜国的赔款。
通过这种方式,德国的巨额债务被转嫁到劳苦大众头上。
千百万走投无路的德国人民走上街头,要求恢复国家生产与经济秩序,希望新的政治力量代替腐朽政府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纳粹运动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
身为纳粹政党领袖的希特勒,利用人们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提出“打倒祖国的叛徒”“打倒罪人”等一系列口号,并于1923年发动政变,企图推翻政府,夺取国家政权。
彼时的希特勒,背后仅有少数垄断巨头和军国主义分子的支持,缺乏在国内社会的影响力,集结不到足够的支持者。
因此,希特勒的首次政变很快被镇压,其本人还一度蹲了9个月的大牢。
可虽说政变失败,但希特勒却“一炮而红”,成为德国最受瞩目的政治人物。
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危机迎来大爆发。
德国由于巨量战争赔款和外债,民众购买力水平极度低下、国内市场狭窄、殖民势力缩小,这一切使得德国遭受的危机更为深重。
1932年,德国经济危机迎来最高点,工业产值降低4成,倒退至10世纪末的水平。
危机期间,德国失业人数高达800万人,接近全国总工人数量的一半。
农村的中小农户也纷纷迎来破产,几十万公顷土地急等拍卖,广大农民流离失所、叫苦不迭。农业总产值下降30%。
面对持续恶化的经济危机,德国政府故技重施,选择将沉重的负担转嫁到劳动人民身上,开始大规模提高税负、削减社会救助金、克扣养老金、降低职工薪酬。
政府不顾民众生死的行为,造成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1930-1933年,德国共计爆发1000多次工人罢工,农民运动也不断高涨。
人民群众对社会民主党和其他资产阶级政党彻底失望,走投无路的他们只能选择纳粹党。
这次经济危机彻底造就了希特勒,他重整旗鼓、广泛宣传,纳粹组织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扩大。
希特勒后来回忆说:“那是我一生当中最舒坦的日子,内心从未如此满足。因为残酷的现实擦亮了德国人的双眼,让他们看清了那些政党所行的欺骗和背叛行为。”
希特勒利用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煽动他们攻击和反对共和国,编造舆论让人们相信,当今政府是德国贫穷和民族灾难的根源,并无耻的向德国人民吹嘘,只有自己才能将德国从困境中解决出来。
从结果来看,希特勒完美抓住了经济危机的契机。
站在这一角度,与其说是兴登堡选择了希特勒,不如说是人们被迫将他推到了台前。
缺乏对抗希特勒的力量
除了两次危机将希特勒推到台前外,德国没能建立起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反纳粹战线,也是兴登堡不得不将国家权力交给希特勒的另一原因。
当时的德国,有能力阻止纳粹上台的社会力量,只有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广大革命群众。
希特勒和纳粹上台之前,德国共产党意识到了纳粹政党的极端性与可怕性,并制定出狙击纳粹壮大、上台的正确方针。
1930年,德共发表了“解放纲领”,提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改善德国现状。
同时,纲领揭露了纳粹政党挑起战争、将德国引向苦难深渊的本质面目。
德共的宣扬受到民众的欢迎,在国内的影响力日益增长。
与此同时,德共开始一面领导群众展开斗争,一面致力于联合社会民主党对抗纳粹。
彼时的社会民主党虽说声望一落千丈,但仍控制着相当数量的工人阶级成员。
然而,社会民主党与德共的愿景恰恰相反,民主党领袖明确拒绝建立对抗纳粹的统一战线。该政党本质上同样右翼色彩浓厚,1925年德意志共和国总统艾伯特去世后,社会民主党就曾将选票投给了老牌军国主义分子兴登堡。
而兴登堡的上台,也为日后希特勒走上台前埋下伏笔。
1932年3月,德国迎来总统大选,兴登堡和希特勒成为两大热门候选人。
社会民主党公开反击德共的支持人选兴登堡,导致工人阶级的力量分裂。
由于社会民主党对工人阶级利益的背叛,破坏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为希特勒的上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正如斯大林所言:“法西斯在德国的建立,是社会民主党出卖工人的结果。”
与此同时,德共内部同样有不少的问题。
当时德共内部还有不少社会民主主义和卢森堡主义的残余,主要表现为民族问题和联盟政策上的宗派主义。
德共的斗争矛头有时对准纳粹,有时针对社会民主党,这愈发使得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变得困难。
所以,即便兴登堡当时选择其他接班人,希特勒也拥有足够的实力正面将其击败,毕竟当时的德国已没有任何一支单独力量,能够与纳粹正面抗衡。
两股力量的扶持
最后,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和军国主义对纳粹的鼎力支持,是希特勒得以上台的根本原因。
希特勒和纳粹是利用和欺骗了部分群众,但如果没有国内垄断资产阶级和军国主义分子的支持,希特勒也不可能成为国家元首。
这部分支持者,就包括前总统兴登堡。
而兴登堡之流甘愿将希特勒扶持到台前的缘由,在于纳粹从根本上代表了垄断资本的利益,迎合了军国主义的理念。
希特勒自走上政坛起就开始煽动,发动复仇战争、掠夺土地和殖民,建立强大的德意志帝国。
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希特勒曾公开声明,纳粹要么正在发动战争,要么在准备发动战争!
举兵征战、政府苏联、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等口号,在其书中随处可见。
种种宣言,毫无疑问说到了垄断资本主义和军国分子心坎里。
一战的战败,一直是垄断资产阶级和军国主义势力的心头痛,对于二者而言这是可耻的失败,他们绝不会善罢甘休。
因此在战败的第一时间,两大群体就开始暗中扩军备战,抵制“凡尔赛条约”的约束。
但与此同时,德国又是一个资源贫乏、市场狭窄的国家,再加上殖民地的沦丧,德国亟需恢复生产与发展所需的原料和市场,这愈发刺激了资产阶级的战争心理。
他们叫嚣:“只有枪炮才是最好的经济政策。”
可见,希特勒带领的纳粹,在本质上与资产阶级和军国主义站在统一战线,三方目标一致。
在经济上,纳粹叫嚣着要在德国实行所谓的“托拉斯国有化”,表面上看站到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对立面,但实际上做的却是发展资本主义的事情。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希特勒和纳粹党就是德国垄断资本和军国主义的政治工具。
而垄断资本经济上的援助,是纳粹党实现政治纲领、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的基本保证。
早在希特勒第一次发动政变的时候,就获得了10万金马克的援助。
此后每年,希特勒都能从德国各重工业组织拿到200万马克。
此外,德国煤炭大王埃米尔、银行寡头阿·胡根堡等资本巨头,都曾为希特勒提供过巨量资本援助。
1932年国会大选期间,钢铁大王梯森就曾在3天内为其筹集到300万竞选资金。
为加强纳粹党的宣传攻势,保证希特勒上台,其他工业、财政寡头、反动军官纷纷慷慨解囊,力保其成为国家政权的下一任领导者。
就连作为竞选对手的兴登堡,本质上也与希特勒处于统一战线,他又怎会真心阻拦希特勒上位呢?
结语
希特勒这样一个反人类纳粹分子的上台,背后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
德国两次经济危机酿成的动荡环境、对德国人民反政府情绪的利用、没有对手对其形成威胁,这些因素都促成了希特勒的上台。
但归根结底,希特勒之所以能成为国家元首,还是因为他与资本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站到了同一阵线。
而本就是旧时代军国主力分子的兴登堡,自然乐意见到希特勒和纳粹的上台,甚至愿意助希特勒一臂之力。
基于以上种种考量,希特勒的上台似乎早已注定,兴登堡个人的支持与否也显得无关紧要了。
参考资料
张家哲.试论希特勒上台的原因[J].科技信息,2010(03):594-595.
路芳.经济危机与希特勒上台[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02):19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