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的冠冕制度虽受汉代影响,但在形制上却展现出独特的创新。其中比较显著的变化在于巾帻的设计。其后部逐渐增高,中部保持平整,最终演化为体积小巧、置于头顶的平巾帻或小冠,这种小冠在当时颇为流行。进一步地,人们在小冠之上加上笼巾,创造出名为笼冠的新款式,这种笼冠以黑漆细纱制成,因此又被称为漆纱笼冠。
男性在这一时期常戴笼冠,身着曲领大袖的衣裳,搭配裙裳和笏头履,腰间束以大带。而在笼冠的旁边,他们还会插上簪导,并佩戴从冠顶弯曲至额前的饰物。侍女们则梳着双鬟髻,穿着大袖襦裙,外套裲裆,腰间束以缙带,脚踏笏头履,展现出北魏孝文帝推行汉文化后的服饰特色。
当时还有一种名为高顶帽的冠饰。《隋书·礼仪志》中记载,在梁代,无论是天子还是士人,都普遍佩戴这种帽子。高顶帽以白纱制成,而皇太子在上省时则戴乌纱帽,在永福省时则戴白纱帽。此外,高顶帽还有用缯皂和杂纱制成的,形式多样,有的带有卷荷边,有的挂有下裙,有的带纱高屋,有的带有乌纱长耳。进入7世纪后,后周流行一种名为突骑帽的帽子,其特点为垂裙复带,很可能是胡人所佩戴的风帽。
此外,笼冠还模仿汉制的进贤冠簪笔制成簪导,进贤冠冠形也发生了变化。同时,合欢帽、风帽、胡帽、高筒帽、折凤帽等各式冠帽在生活中的出现,都反映了中华冠帽文化在民族交流中的新气象。这一时期,冠帽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不仅体现了时代的特色,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