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型坦克是德国在二战爆发前研制的最重型战车,装备短身管、大口径火炮,主要用于战术支援。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原来的主力战车 III 型在火力和防护上都不能适应战场的需要,其结构尺寸和车重也令改进的余地非常有限。于是,较大、较重的IV型坦克经历几次改进后,顺理成章地成为德国装甲部队的中坚型号。尽管战争中、后期德国相继研制了V型"豹"式、VI型"虎"式等新型坦克,IV 型仍然是生产和装备数量最多的坦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成熟、易生产、性能均衡、使用可靠,所以被德军士兵赋予"军马"的雅号。
在"豹"式坦克研制成功后德军参谋部的部分"技术乐观派"曾要求停产 IV 型坦克而转向全面生产"豹"式,但遭到了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的断然拒绝。他后来在回忆录中提到,如果在 1943 年停产IV 型坦克,德国陆军就会在几个月内战败,苏军不用等西方盟军登陆就可以迅速胜利。由此可见IV 型坦克对于战争的重要影响。
研制始末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德国装甲兵初创期间,古德里安将军就筹划好了未来装甲师的装备模式,而现有1、II型轻型坦克只作训练之用。未来装甲师将装备一型安装反坦克炮、以敌坦克为主要作战对象的战斗坦克(即后来的III型坦克)和一型安装较大口径火炮、以直接支援己方坦克和步兵作战为主要任务的中型支援坦克。
由于凡尔赛和约的限制条款,支援坦克的发展最初是秘密进行的。1934年1月11日希特勒决定把陆军扩建至63个师。如何为他们配备数量足够、质量优良的战斗车辆就成为头等大事。军方要求研制一型战斗全重18吨左右、装备1门75毫米榴弹炮、1挺并列机枪和1挺车体前机枪的战车,保密代号为"伴随车辆 (BW)"。后来代号改为Gesch.Kpfw.(75毫米)(Vs.Kfz.618,Vs.Kfz为试验车辆缩写)型,并于1936年4月3日获得制式编号"IV型中型坦克(75毫米)/Vs.Kfz.622"。
莱茵金属公司、克虏伯公司和MAN公司应邀参加了首轮竞争。莱茵金属的样车乘员5人,战斗全重18吨,发动机功率220千瓦,使用了前置变速箱和威尔逊式操纵装置,最大速度35千米/小时,安装1门75毫米短筒炮和2挺机枪,前装甲厚16~20毫米,侧装甲13毫米,备有无线电设备:行走装置每侧8个双轮缘挂胶负重轮:悬架式平衡悬挂系统与莱茵公司过去研制的多炮塔重型坦克相似。克虏伯样车重18吨,长宽高分别为5.6米、2.9米和2.65米,使用235千瓦的汽油机,每侧有6个中等直径负重轮,扭杆悬挂,速度30千米/小时,爬坡度30°,越壕宽2.2米;装甲厚度5~14.5毫米,武器同莱茵型,可以携带140发炮弹和3000发机枪弹。
克虏伯公司的样车后来获准生产,但由于陆军军械局仍希望进行进一步的对比试验。于是克虏伯又组装了一辆VK.2001(K)改进型车。MAN公司提供了使用6个大直径交错负重轮的VK.2002 (MAN)型坦克样车。经过军械局评估,军方决定放弃扭杆悬挂,而选择克虏伯的板弹簧悬挂方案。
1937年10月位于马格德堡市的克虏伯﹣古森公司开始小量试生产,项目代号"1/BW"。1938年中,工厂完成了35辆坦克的生产任务,底盘号80101~80135,这就是PzKpfw IV A 型坦克。令人无法料到的是,对这种不起眼的坦克的改进居然一直贯穿了整个世界大战。PzKpfw IV型因此成为战争期间唯一保持连续生产的德国坦克。
待续,下篇介绍 PzKpfw IV型坦克早期型号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