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四十一年,执掌朝政近二十年的“严党”失势,不但严嵩本人被嘉靖皇帝勒令致仕,其子严世蕃亦遭到流放,发配广东雷州。
这一天对于朝廷上下文武百官而言,是一个值得弹冠相庆的日子。
虽然严嵩与严世蕃均留下来了一条命,但严党的倒台已经不可避免,常年乌云密布的明王朝,迎来了难得的一缕阳光。
严嵩与严世蕃的轻拿轻放,是一件得到了满朝文武默认的事情,毕竟多年来两人虽然对不起百姓,但至少还算把嘉靖皇帝伺候的不错。
正因如此,哪怕是再痛恨严嵩父子二人的大臣,也当是给皇帝一个面子,到此也就不再追究了。
毕竟国家已经进入新的篇章,延长下去只会弄得谁都下不来台。
对于这一切,严嵩与严世蕃当然也是知道的。
两人虽然遭到了降职和发配,但是家产没有被没收,凭借多年来的横征暴敛,他们的家产已经富可敌国。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也算得上是嘉靖皇帝给两人最后留下的“养老钱”,好聚好散。
作为足以“青史留名”的一代奸臣,严嵩能够得到这样的结局,算得上是相当不错了,再加上年事已高,因此他没有挣扎,而是选择了默默接受。
然而,他的儿子严世蕃却对此颇为不屑,此时此刻,他仍然拿这场事件当做一次政治斗争的失利,而非朝廷的彻底清算。
严世蕃自诩为“天下第一鬼才”,他自认为能够看得透朝堂上的一切变动,因此对这样的结局格外不服。
然而,一向聪明的严世蕃大概想象不到,正是自己的傲慢最终要了自己的命,在不久后自己的一个无心举动,使得整场事件彻底变了性质。
而严世蕃被诛杀抄家后,其子孙为什么又能东山再起呢?
严世蕃的流放之路
在接到流放广东雷州的判决以后,严世蕃便上路了。
为了个人面子好看,严世蕃在离京时可谓张灯结彩,高头大马,不像是发配,倒像是个娶媳妇的新郎。
一路上,严世蕃处处游山玩水,不亦乐乎。
由于严党多年来的经营,朋党早已遍天下,每到一处都会有当地官员出来对其热情招待。
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严世蕃哪怕被判流放,他的地位也是要比绝大多数地方官员高出几个档次的。
正因如此,沿途几乎没人敢于怠慢。
或许是外界的吹吹捧捧让严世蕃心气飘了,等到回到自己的故乡江西袁州府分宜县时,他居然滞留了下来,开始操办家业,请来龙虎山道士为自己在此挑选了一处龙脉。
根据《明世宗实录》(嘉靖四十四年三月戊戌朔)记载:嘉靖四十三年,御史林润对严世蕃在家乡修宅一事进行上书。
按照常理来讲,严世蕃只是扩建自家的院子,多修几栋房子。
虽然也会对当地百姓的土地造成兼并,但是放在明朝中期,这样的行为是十分正常的,远谈不上大逆不道。
但是,在这次上书中,林润举一反三,从严世蕃修宅一事上,罗列出了诸多罪行。
在玄学方面,自然还是占据龙脉,图谋不轨这老一套;
在现实层面,林润还指责严世蕃,以治宅为名,招集“奸盗”和“谙晓兵法之人”,并且对其“训习操练,厚结刺客十余人”,与倭寇勾结,准备“外投日本”。
严嵩严世蕃之前,顶多算得上是个“奸臣”,可是现在经过林润这么一番上书以后,严世蕃却足以称得上是“叛臣”,事情的性质已经变了。
因此,嘉靖皇帝勃然大怒,一扫往常与严家所有的“含情脉脉”,直接下令,将严世蕃逮捕下狱。
在经过一年的审判处理之后,1565年,严世蕃与党羽罗龙文被处斩,严嵩家族也被削籍为民,查抄家产,尽数充为国库。
正所谓“树倒猢狲散”,据说严世藩被斩首时,连个收尸吊唁的人都没有。
而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严嵩更惨,晚年的他没有生活来源,只得寄食在一间墓舍里,甚至到死都没有棺木进行下葬。
也正是到了这个时候,严党的残余势力才被彻底清除出了明朝权力机关。
严嵩最喜爱的小孙子严绍庭,一己之力扳回局势
严党的彻底清算,无疑是大快人心的,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严嵩家族仅仅用了一代人,便再度重返京城。
而这个变数,便出现在严世蕃次子严绍庭的身上。
严绍庭幼年时期便在家族荫庇之下获得了“锦衣卫正千户”的虚职,“严世蕃案”事发以后,严绍庭被发配到了卫所戍边,以此来洗罪,这一年的他才十九岁。
严绍庭出生时,正值严家势力鼎峰时期,正因如此,他从小活在锦衣玉食的生活里。
相传,严绍庭爱效仿春秋战国时期君子做派,手下养了一大帮门客,这些人从来没有任何工作,唯一的任务便是陪严绍庭玩。
严绍庭仗义疏财,每当有门客哭穷,他就会大方的塞过去几百两银子,从来不要求归还。
好在严世蕃家底厚,才撑得起他的这么折腾。
这么做也并非没有好处,严世蕃死后抄家时,严家上下仆人客人几乎跑了个干净,唯独严绍庭身边还聚着百名门客,愿意追随。
严绍庭被发配之前,只剩下了一两银子,但就是着一两银子,还要拿出来请门客吃饭喝酒,毫无保留。
严绍庭名气没有父辈大,但是他在历史书上的记载评价是极高的:
相传他才貌出众,为人颇为仗义疏财,是严嵩最喜爱的孙子,尚未成年的时候便被锦衣都督陆柄看中,和严世蕃定下了娃娃亲……
不得不说,严世蕃还真是生下了个不错的好儿子。
通常情况下,戍边意味着将永无出头之日,严绍庭被流放到边关以后,一待便是长达二十二年的时间。
直到万历二十年,已经45岁的严绍庭才算得到了一个机遇,那便是成为万历朝鲜战争参与者。
当时明军东征提督李如松和严绍庭是旧相识,便向万历皇帝请示,调他入朝参战。
严绍庭自幼习武,苦无用武之地,听完这个消息,立马表示同意。
李如松比严绍庭大两岁,万历二十一年的正月七日军将领小西行长兵临平壤城下时,李如松便委派严绍庭作为先锋,与敌人交战。
严绍庭作战勇猛,率明军一战全歼日军2000余名,大获全胜,屡获升迁。
万历朝鲜战争结束以后,严绍庭这么个罪臣后人,居然还因为平倭有功得以“洗籍”,官复原职。
就这样,严家因通倭寇而倒台,居然又因为平倭冦而重新站了起来,实乃一大奇谈。
关于严绍庭的重新崛起,有两个猜测。
一是严绍庭真的有才华,通过自身努力,挣下战功重新得到了皇帝的赏识。
第二便是严嵩的死对头徐阶在这一时间也迎来了倒台,徐阶的两个儿子均因罪被判入狱,这才有了严绍庭重新崛起的机遇。
不过无论哪种说法更加可信,严绍庭在军事上的建树是实打实的,再度入朝为官之后,他并没有严嵩和严世蕃那般的恶名远扬。
严绍庭一生奉公守法,恪尽职守,表现十分出色。
工作几年过后,他还从“锦衣卫正千户”升到了“都指挥使提督”,在其职业生涯末年,甚至做到了“西司房官旗办事”。
腰间别着、身上穿着的是皇帝亲赐总春刀蟒服,拿着的是正一品官员的俸禄。
严世藩死后,他的家族不到一代人便重新回到了一品大员的行列。
严氏的一代名将:严云从,一生忠心
严绍庭本人习武,从不参与政治,对待自己的儿子,也是如此要求的,严绍庭从小便教自己的小儿子严云从习武。
据说严云从日读四书五经,夜习兵书调度,“独居斗食”“废寝忘食”十分刻苦。
成人以后的严云从不逊色于自己的父亲严绍庭,他仪表魁岸、文武双全。
在天启元年的大试中,严云从连战全胜,一举夺得“武举人”的桂冠,并且在次年再接再厉,获得了“武进士”,还是天启皇帝亲自为其颁奖。
武举考试虽然名义上和科举并列,但其实质上含金量和地位要远远超过科举。
严云从入仕之后,由于作战勇猛,攻无不克,很快被提拔为了“从游击将军”,镇守大明命脉,山海关。
值得一提到是,山海关当时挂的牌匾,还是严嵩亲手写的“天下第一关”。
严云从领兵御虏的过程中,表现十分优异,几乎每年都能够受到兵部的嘉奖,皇帝对其也十分满意,后来还把他掉到了离北京更近的永平,担任”北隶永平参将”。
然可惜的是,严云从虽然才华能力品德都是严家的独一档,却没有父辈们的幸运。
公元1627年,崇祯皇帝继位,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残破的江山,危如累卵的王朝。
为了稳定南方,严云从被调到两广“妥靖边警”,虽然远离京城,但是严云从仍旧恪尽职守,每次作战,他都会亲自披甲纵马,身先士卒。
在那个大厦将倾的年代里,他始终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没有丝毫动摇。
由于多次平定南方动乱,严云从被朝廷加封“前军都督”,至于头衔更是获得了一大堆:光禄大夫、左柱国、大傅、清江伯……
可以说,严云从算是做到了一个将领的极致,其地位甚至已经到了其曾祖严嵩看了都要惊讶的地步。
而严云从也没有辜负朝廷的信任,在明王朝最后的时光里,他始终保持着忠心耿耿。
北京陷落,他便跟随南明政权四处流转,哪怕是后来清王朝已经成立,他也依然坚持着反清复明。
直到南明政府灭亡,他也没有丝毫转换门庭,投入清军之下。
严云从在南方威信极高,曾经多次被清朝所拉拢,但他全都拒绝,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杜门屏迹”直至终老。
顺治十三年,五十九岁的严云从去世,随着他的去世,严氏家族也从此泯然众人。
严氏一族起于最为狡诈的严嵩,却没于最为忠诚的严云从,这未尝不是一种天大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