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故事,就给大家说一下河北省最东南的一个县“魏县”。魏县这个县,战国时曾经是魏国设立国都的所在地,它现位于河北的东南端,冀鲁豫三省的交界处,隶属于河北省的邯郸市。
该县境南北长42.24千米,东西宽33.5千米,漳河横贯县中部乡村,总面积864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93万亩。县官网资料显示,截止到2023年9月,辖21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485个行政村、78个居委会,总人口106万,常住人口79.68万,为河北省第一人口大县。距石家庄、郑州、济南三个省会城市均为200公里,周边现有京港澳、南林、大广、青兰、邯大5条高速,县内有邯大、魏峰、从峰、安聊、大牙5条省道,国道G230(通化—武汉)贯穿南北。
魏县,也是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评定的“千年古县”,“中国鸭梨之乡、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国家园林县城等”称号。魏县北与广平县接壤,西与成安县、临漳县毗邻,东与大名县相连,南与河南省内黄县、清丰县、南乐县相接,素称河北省的南大门。
在魏县境内的中部,有一条河,叫“漳河”,这一条河横跨魏县东西,是许多人美好回味的地方,多年之前,漳河里的河水源源不断的流淌着,随着气候变化,从八几年开始,漳河水就变成了季节性的河流,每当干旱雨季来临之际,上游岳城水库里的水,就开始向下游排放,这时,人们习惯性的开通村间的渠道,引水灌溉地里的庄稼。六七十年代之前,在那个文化生活匮乏年代,漳河里的“水”也成为了当地村与村之间,渠道、水坑、路边,小伙伴们,嬉闹、玩耍最多的娱乐地儿......。漳河,曾经是一段过往,之后一段回忆。千百年来,漳河的“水”,牵系着魏县的历史,也滋养着数百万魏县人民的生与存,“她”成为了那个时代与这个时代新老一辈人永生的记忆。
就河而言,漳河,也是我们华北地区海河水系南运河的支流,上游由清漳河、浊漳河两河合一而成,自山西长治发源地由西流东而来。在下游,作为界河经过区段划分河北与河南两省边界,然后又到邯郸市馆陶县合流入卫河,称卫漳河、卫运河,进入海河水系的南运河。漳河流经三省四市21县市区,长约412公里,干流长179公里,流域面积为1.82万平方公里。
今日的漳河,她不但成为了魏县人民标志性“地理标识”方向标,而且已成为了魏县人民心中的“母亲河”。今天给大家讲的这个地域故事,是从古到今魏县历史说起,故事不长,请大家耐心看完!
资料记载,魏县自汉代建立,原古县城位于现在的魏县东北“于村”,史称汉城,是西汉至唐代的县治,建于西汉高祖十二年。唐朝天宝年间,魏县县城被淹,人们在城北不远处又新建了魏县城,这次搬迁只是近距离搬迁。到了金朝,魏县县城再次被淹,后魏县县城搬到了三十里之外的“洹水镇”。也就是今天“方里集村”西面的“旧魏县”一带。洹水镇以前也曾是古县,叫洹水县,宋朝降为镇并入了成安县,此时的魏县搬到这,这时就划入了魏县。到明朝洪武三年,洹水镇的魏县城又再一次被漳河淹没,这次又把县城搬到了“五姓店”,这个五姓店就是今天魏县的所在地。再到清朝乾隆年间,五姓店的魏县城再次被漳河冲毁淹没,这一次,魏县没地方搬了,干脆就把魏县撤销了,就并入了大名县。于是,从乾隆年间一直到解放前这段历史上,魏县这个县就没有了,这中间有名无实的存了多年。这座“千年古县”,搬来搬去差一点搬没了,最后千年古县还是又回到了属于原来魏县的地界之内。
曾经的那个叫“于村”的旧魏县地儿,现在什么也没了,不过,洹水镇的“旧魏县”现在还有村庄,也就是今天位于咱们魏县漳河的两岸、现分属魏县北皋镇、车往镇的旧魏后、魏东北、旧魏西、旧魏东四个村的这些地方。
魏县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战国邯郸为赵国都城,魏县为魏国都城;汉代与洛阳、临淄、南阳、成都共享“五大都会”盛名;魏文侯曾在此建都,并筑礼贤台,广纳俊杰,开华夏尊儒崇贤之先河。“魏县”之名历史悠久。据《魏县志》载: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置魏县,此为“魏县”县名之始,距今长达2200年,且世代传承,沿用至今。据载:武候建礼贤台(又名魏台)招贤纳士,建会盟台广交诸国,公元前335年,苏秦主持的六国抗秦会盟地址就在魏域“古洹水镇”,时魏域投尺书号令天下,天下诸侯莫不知魏名。故《史记·魏世家》载:“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魏国成为战国时强国之一。
为纪念以上这段繁荣昌盛的历史,汉初以魏国国名命名魏县。以县命魏,全国仅此一家,可见“魏县”的命名理据源远流长,从一个侧面窥视了魏域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形象。
魏县古往今来,魏县英贤辈出,先后涌现出西汉司隶校尉盖宽饶、郯国公张公瑾、北宋开国名将潘美、清代考古辨伪学家崔东壁、开国少将崔建功、世界克隆牛之父杨向中等一大批英贤。
魏县是革命老区,又是一块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在抗日战争时期,魏县作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涌现出了诸多像抗日民族英雄、路南支队司令员裴香斋,有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巾帼英雄郭街村十六岁郭书玉等英烈人物,他们是魏县人民的红色精神财富。还有汶川首跳勇士李振波、被国家三总部命名为“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王志强烈士,魏县籍飞行员王建东等一大批英雄和优秀人物。所有这些古今人物,都为谱写魏县历史而昭垂于世,为彰显魏县传统文化而流芳千古。
魏县是“中国鸭梨之乡”,“鸭梨”是本地乡亲们馈赠身边亲朋好友的土特产。资料记载,鸭梨种植始于三国魏文帝年间,到北宋已有面积栽培,魏县鸭梨具有独特的品质,以个大皮薄、色艳肉细、核小渣少、酸甜适宜、果型端正而享誉海内外,出口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百姓喜爱的绿色食品。魏县评为中国鸭梨之乡后,又重新筑起历史英姿“礼贤台”“魏祠”等,同时又打造起了一年一度文旅品牌“梨花节”,不但带动了地域群众乡村游、城乡游、城际游、国内游,并给当地群众带来了最实惠的经济收益,真正意义上讲,“她”已成为了魏县对外名副其实的一张实力名牌。
魏县这儿的“鸭梨”不光好吃,而且这儿的“景”也很美,这里民间御膳般的美食,也值得大家品味,这儿民间大厨烹制出的美味,这辈子你未必尝过。一般说来,许多闻名一方的乡间美食都出自在这儿,火红全国的“魏县大锅菜”。这儿“大锅菜”使材、用料,都与众不同,大锅菜“味道”香气四溢,食材配料只有当地人才有。如魏县的“皮渣”这种美食,它是魏县人家中一道接地气的“美味佳肴”,也是魏县大锅菜中,必然融入的一道美腹食材,以下咱们单一描述。
这里当地有一道充满灵魂的“大酱卤”做法,烹调过程中,乡村大厨搂出来的“酱汁卤味”,香喷诱人,肉片外焦里嫩,然后锅中添诸多配菜,乱炖半天,待肉、菜、汤完全融合,热气腾腾的大锅肉菜出锅,瞬间,释放出来的香气,空气中弥漫着香香的味道,香飘飘的,香满农家内外,加上馋人的肉香馍脆,真像当地人说的那样“好吃的很”。
在漳河南岸的双庙村,有一种原味食材叫“皮渣”的这种美味,它既能凉拌、热炒,吃起来幽香滑口,清爽味美,货真价实,实属是当地难得的一道舌尖上美味,如今,这种美味只有在逢年过节或大席中才能看到它的身影。
还有双井镇的“煎血、煎灌肠、烧饼夹血”,食材外焦、皮酥、里香,闻名一方。回隆的芝麻盐米面豆沫、蒜汁儿水灌肠,带枣带豆的“黏米“壮馍”糕”等,都具一方特色,清香爽口,回味无穷。这些美食,都是当地百姓喜欢的一道道不错的美食美品。还有仕望集油条:炸得透落,内筋外焦,曾经是当地人看望亲朋的常用礼物,老一辈人的记忆。这里还有院堡集的白面手工烧饼,圆形,外粘芝麻,刀切花边,个头大,层多,油、盐、花椒 粉佐料齐全,吃着焦、酥、脆。以及傅夹河的手工挂面,传统手艺做法,挂面的原料是简单的小麦面粉和一定数量的碎盐,无任何添加剂,吃起来清香、爽口,都是小时候的味道。还有家喻户晓的县城南关的饸饹面,魏县大包等等,这些在当地也都享有故事的美品。
在绵延的历史长河中,魏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魏文化,梨文化,饮食文化等地域文化,凝练了“爱家乡、比担当、尚德善、拼贡献”新时期魏县精神。
新时代的魏县,环境优美,处处充满诗情画意,已成为健康魏县,平安魏县的宜居地。这里有漳河两岸绿色生态观赏区,也有县城周边20万亩北方独有原生态梨园,并还建有66公里环城生态水系、9000多亩生态水面,呈现出魏县城乡“四面环水四面梨、半城烟火半城绿”的生态画卷。
如今,你走进魏县,不时的会听到当地的百姓说:无不感叹今天的魏县速度,城乡内外的发展之快、变化之大。这些年的大变化,都离不开我们党和国家的好政策,魏县几代领导班子的功劳。一座打造区域经济中心、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文化旅游中心、教育医疗中心五大中心正在形成。加快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发展质量高的邯郸副中心城市建设步伐,正密锣紧鼓中。
魏县人民,百姓纯朴、待人接物都是以诚相待,淳厚朴实,待客如宾,魏县乡村振兴及梨乡水城新格局正在引领新热潮。(常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