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晏雯

通讯员 胡梦 曾潇潇

现在市面上花式采耳店越来越多,很多上班族会选择闲暇之余去放松一下,让采耳师利用工具在小小的耳朵里面“挖啊挖啊挖”。采耳还被赋予“养生保健”功能,“清洁、舒缓、助眠、解压、养颜”是一些采耳店常见的宣传疗效,采耳真的有这么神奇吗?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极目新闻记者特邀湖北省中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专科主任易新林主任医师,来讲一讲“采耳”的相关健康话题。

湖北省中医院耳鼻喉科专科主任易新林(通讯员供图)

耳屎不是“屎”,不需要刻意“采耳”

湖北省中医院耳鼻喉科易新林主任医师介绍,耳屎,也叫耵聍,是人体外耳道皮肤的正常分泌物,主要由耵聍腺、皮脂腺、汗腺等腺体产生的油性物质,以及耳道上皮的脱落细胞、灰尘、细菌等混合而成。

耳屎的颜色、质地和量因人而异,有人是干性,有人是油性,有的少量,有的人是多量的,这和个人的体质、饮食、环境等因素有关。

耳屎可以保护外耳道,防止水分、异物、昆虫等进入,维持外耳道的酸碱平衡,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预防外耳道炎症。

“一般来说,正常人并不需要采耳,也不提倡自己采耳,更不要到非专业场所采耳。”易新林指出,健康的耳朵分泌的耳屎,会随着咀嚼、吞咽、头部运动等自然地向外耳道口移动,然后自行脱落或者可以用棉签轻轻擦拭掉。

有些人由于耳道分泌物过多或过稠,需要定期清理耳道,最好请专业医生或采耳师使用经过正规消毒的合适器具来完成。

感染风险大,有些人群格外注意

谈到采耳的风险,易新林指出,主要是损伤耳道皮肤和鼓膜、增加耵聍栓塞的概率和增加耳部感染的风险。一方面,在采耳时,如使用的工具或物品不当,或者操作不规范,可能会刮伤或损伤耳道皮肤和鼓膜,导致疼痛、出血、感染等问题;另一方面,采耳可能会引起细菌或真菌感染,导致炎症和疼痛。特别是在公共场所采耳,如果器具没有消毒或者消毒不彻底,容易造成交叉感染,传播一些通过体液传播的疾病,如乙肝、艾滋病等。易新林说,湖北省中医院耳鼻喉科就收治了多例因为采耳导致“霉菌性耳炎”。

此外,采耳还会增加耵聍栓塞的概率,因为采耳可能会将耳屎推向耳道深处,形成耵聍栓塞,影响听力,甚至可能会损伤鼓膜,导致鼓膜炎或鼓膜穿孔,引起化脓性中耳炎。

专家提醒,以下几类人群是不建议采耳的:

小孩子:小孩子的耳道皮肤比较娇嫩,耳道较窄,鼓膜较薄,容易受到损伤,而且小孩子不够配合,容易乱动,增加了采耳的难度和危险性。易新林特别强调,婴儿要尽量避免液体流入耳朵,如乳液、沐浴液、水等,洗澡过程建议用棉花塞住婴儿耳朵,洗完澡摘下,不要随便给婴儿掏耳朵。

耳部有炎症或伤口的人:如果耳部有炎症或伤口,如外耳道炎、中耳炎、鼓膜穿孔等,采耳可能会加重病情,延误治疗,甚至引起并发症,如听力下降、耳鸣、头晕等。

耳部有肿瘤或异物的人:如果耳部有肿瘤或异物,如外耳道乳头状瘤、外耳道异物等,采耳可能会刺激或损伤肿瘤或异物,导致出血、感染、恶变等,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和处理。

耳朵“轰隆隆”,请到医院“掏耳朵”

专家表示,如果耳朵突然感觉“灰蒙蒙”,听东西像隔了一层东西,并且“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放大了,这可能是因为耳垢被推进中耳或掉落在鼓膜上,影响了气传导、增强了骨传导。这种情况建议及时到耳鼻喉科就诊,尤其是耳道狭窄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这种“耳闭”,医护人员会根据耵聍的情况处理,如耵聍较为干涩坚硬,会先选择用生理盐水或专业药液软化到合适的程度,再开始“掏耳朵”。

新林强调,耵聍软化过程中,患者如果感到头疼,千万要注意,这可能是外耳道胆脂瘤,这就不单单是“掏耳朵”这么简单,严重者可能要视病情选择手术治疗。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举报/反馈

极目新闻

2659万获赞 578.9万粉丝
全球眼,中国心,瞭望者,思想家。
楚天都市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