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德育引领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与

时代使命感

长期以来,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大思政课”功效的充分彰显


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挖掘党和人民奋斗历程中宝贵的思政资源,组织师生全程化、沉浸式参与党的二十大、十九大、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百年等重大活动,投身脱贫攻坚决胜阶段和疫情防控人民战争,引导学生自觉贴近爱党爱国“红线”、主动靠近家国大事“前线”、挺膺担当紧要时刻“阵线”。


如《战“疫”中我看到……》获得第12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广播类二等奖,创作的微视频作品《红心向党育英才》荣获教育部2021年全国高校“读懂中国”主题教育活动优秀微视频奖,《披肝沥胆做人民好医生》获2021年全国高校“读懂中国”主题教育活动最佳征文奖。


(二)“课程思政”元素的主动挖掘


学院全面落实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省委教育工委与学校党委有关课程思政建设文件的部署安排,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课程教学目标。


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其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引领学生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语言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摄影美学’课程中的思政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语文教学实践研究”等立项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和科研项目。


(三)“典礼思政”仪式的常态强化


学院时常利用开学季、毕业季、建党周年日、国庆日等时间节点,强化典礼育人,把远大理想信念融入大型典礼活动中,学院领导和老师走上讲台,为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开展“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主题班会、“喜迎十九大,我为盛世写华章”师生原创诗歌朗诵会等活动,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


以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关注民族团结、乡村振兴,树立青春报国的志向。学生入党申请率达100%,志愿者注册率达100%;在全国高校“两学一做”支部风采展活动中,本科生党支部申报的作品《为祖国建功立业,为母校增光添彩》被评为微党课特色作品;


学生参赛作品《从“半条被子”到“幸福路子”的胜利密码——红色沙洲脱贫对青年使命担当的价值研究》荣获第十七届“挑战杯”红色专项活动全国二等奖;同学被评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多支“三下乡”实践团队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百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02

三维多驱

培养两“文”一“艺”专业学生

核心素养


现有3个本科专业在突出各专业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又共同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构建了以“读-说-写”三种核心能力为抓手,以“课堂-社团-赛场”教育力量为驱动,以“组织-制度-硬件”为保障的本科生核心素养培育机制,践行多年的“三维多驱”人才培养模式业已成熟。


“读(看)”“说”“写”是文学院各专业学生所必备的能力,也是养成其核心素养的关键构成。通过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得以提升,社会竞争力和未来发展潜力得到增强。基于此,专业十分重视“课堂”“社团”“赛场”等教育渠道的作用。


(一)课堂育人:对标专业能力,推进教学改革


学院主动开展“课堂革命”,革新教育教学观念,转变课堂角色,有效运用案例、现场和研讨式教学,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和团队合作学习,注重核心能力培养,凸显课程的高阶性。一流课程建设门数质量、教学改革项目和教学竞赛奖励在省内同专业中名列前茅。


其中《中国女性文化》《唐宋诗词与传统文化》《唐宋文学(一)》等3门课程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现代汉语(一)》《汉字解析与教学》《语言学概论》《红色中国》《中外儿童文学经典阅读与写作》等5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特殊场景下的类型电影拍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基于SPOC的<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汉语国际教育一流本科专业“金课”建设与实践》等10多个课题获省级教改立项。


专业教师连续多年在学校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胡海义、吕不、唐智芳、牟方磊等获省级教学竞赛一、二等奖。


(二)社团育人:强化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志趣


学院多渠道谋求社团的科学发展,探索社团的有效管理,实现社团的内涵提质,激发学生“读”“说”“写”内驱力。朝暾文学社、楚魂戏剧社、演讲团、黑蚂蚁诗社等多次获“全国大中专最具影响力文艺社团”“全国优秀大学生国学社团”“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荣誉称号。


校图书馆发布的阅读报告表明,本专业学生入馆人数最多、借阅总量最大。创建的“文学院在线”,累计发表学生作品近5000篇,还有同学在《芙蓉》《天涯》《雨花》等知名文学刊物发表作品。


(三)赛场育人:踊跃参与竞赛,培养专业英才


学院长期举办古典诗词背诵大赛、语言艺术大赛、写作竞赛、剧本创作、电影短片展等,成为传承古典文化、书写中国形象、展示语言艺术魅力的重要平台。立足各种赛事,高度重视专业学生的每一次竞赛,为其配备优秀指导老师,提供完备的后勤保障支持,建构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以学促赛、以赛促学”的机制。


近10年,学生共获各级各类竞赛奖励300多人次,其中部省级以上竞赛奖励 100余人次,包括全国、省级大学生演讲大赛特等、一、二等奖30余人次,全国、省级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二等奖17人,省级大学生写作竞赛一、二等奖20人等。


在落实辅导员工作制的基础上,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和“班导师制”相结合的“双师制”,从组织、制度等方面推进教师全员参与、全程陪伴和全方位指导的“三全育人”。

“双师制”将学生与多元化的学科专家融合在一起,将多元化的培养方法与专业能力构架结合在一起,将学生的当前状态与未来连接在一起,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



03

交叉协同

夯实新时代新文科专业建设

和人才培养基地


学科交叉、协同创新是新时代文科复合型卓越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学院高度重视文学(中国语言文学)、教育(汉语国际教育)、艺术(艺术学)类学科资源的交叉和融合,着力构建新文科专业教学及人才培养新模式,积极实践专业教育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知识教育双向融合的“内外会通”新模式。


(一)内部深度融合


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有普通师范班、公费师范班、演讲与写作创新班、“杨树达”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国家中文基地等中文专业方向,同时选拔30名优秀学生组建中文基地班,形成卓越中文人才的锻造平台,基地班升学率达60%以上,就业率达100%。


此外,汉语国际教育、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充分依托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育学科和艺术学学科,资源共享,一“文”一“艺”,协同发展,比翼齐飞,先后建设成为了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就业率在85%以上。


(二)外部融通交叉


学院强化专业实践教学,密切联系业界,尤其注重带领学生深入中学课堂、参与业界盛会,充分利用见习、观影与剧本讨论会等实践机会,优化实践教学育人体系,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建立了“课堂实践环节—校内课外实践平台—校外实习基地”三位一体、三级互补的实践教学体系。


如2023年6月27日协办承办的首届民族电影展开幕,专业师生积极主动在现场与导演、演员、制片人等业界主创成员进行深入交流、沟通和互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素养,加强了学院相关专业与全国学界、业界的密切接触和深入交流,提高了声望和影响,有利于复合型卓越人才的培养。

1. 构筑中外学术交流讲坛。

持续开展“智慧之光”学术名师系列讲座,定期邀请海内外高校名家、作家、教育专家、导演和编剧等人员前来学院短期授课、举办学术讲座或沙龙,实现跨学科的融通交叉。

2. 拓展校内外实习、实践育人基地。


与国家级学会、省电影局、省文联、省作协、省广播电视台、潇影集团、地方教育局等共建综合专业实习、实践基地,还通过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意大利等9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多所知名大学建立互派学生留学项目,聘请一线教师和行业人员兼职实践型课程,鼓励专业学生出国交换学习,强化院政、院企、院校合作,提供教学实践平台,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3. 搭建以研促教、教研结合的学术平台。


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青年作家研究中心、文艺评论基地、新时代文艺研究中心基地等机构相继成立,构建学院与社会、文艺研究与写作实践、文学书写与艺术育人全新互动机制,举办学术座谈会,培育优良人文环境,打造兼顾创作、教育和评论等功能的人才培养高地。


文学院既重点服务基础教育,又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之间交流频繁,共同开展教研、教改活动,深度合作指导学生的保研考研、教育实习和专业实践,增强了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学院的交叉协同育人模式不断得到优化,育人成效不断凸显,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近三年,共获20多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项目,实现了从校级、省级到国家级的全部覆盖;


团队的调研报告《“茶乡染新绿,振兴添生机”茶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模式探索》获2022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和首届“芙蓉学子·乡村振兴”公益计划资助;


成立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年营业额近百万,被共青团中央评为“大学生创业英雄年度100强”;历届毕业生更是获得海内外用人单位、读研高校的广泛认可。


传播教育教学经验,文章供大家参考学习借鉴。

版权归原作者或平台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举报/反馈
分享教育教学成果,传播教育教学经验;传递科研文献;赋能职场经验。供大家参考学习借鉴!您的关注和点赞,是创作的动力!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