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1932年,蒋汪联合执政暂时调和了国民党内的矛盾,但各派势力之间的斗争依然存在。
中央有蒋汪两大派的明争暗斗,地方有各割据势力之间的争夺。中央与地方之间也有“集权”与“分治”的争论。
蒋介石惯用以派制派的统治术,往往在一省之内安插几支军政势力,让他们互相争夺、互相牵制,他操纵其中,以求控制。
这种政策有利于蒋介石驾驭极不统一的国民党各派势力,但却造成各地不断发生军事冲突,糜烂地方,破坏生产,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动荡不安,更有害于团结抗日。
“九一八”以后,各地割据势力迫于全国呼吁停止内战的压力,一时暂停派系之间的火拼。
蒋汪上台后,曾高喊“团结御侮”,各地实力派也未敢轻启战端。待蒋介石开始着手统一全国军制时,各地军事实力派遂寻找借口,吞并异己,地方性的内战又打了起来。
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火拼,首先从广东爆发。一九三二年四月下旬至七月中旬,广东省省主席陈济棠与海军司令陈策两派间发生武装冲突,是纷乱的国民党政局中突出的一幕。
广东省的复杂矛盾是国民党政局的缩影。广州非常会议瓦解之后,陈济棠仍任广东省省主席兼第八路军总指挥,但是广东的空军与海军各有政治背景,陈济棠指挥不动。
空军司令张惠长原来供职于南京中央,一九三一年宁粤对立后,张驾机赴粤参加了非常会议派的反蒋斗争。
汪精卫为了牵制陈济棠,遂委任张惠长为空军司令。
海军将领陈策与孙科关系密切,在孙科的支持下陈策当了海军司令。
这样,广东的军事力量便形成了陆海空三军并立的局面。国民党四全大会时,张惠长、陈策因支持汪精卫、孙科而与古应芬、陈济棠派闹翻。
待四届一中全会召开,广州中央取消,两广以胡汉民为政治领袖,成立了西南政务委员会及国民党中央委员会西南执行部两个半独立性的组织,得到国民党中央的默认,陆海空三军并立的局面也保留下来。
蒋汪合组中央后,企图利用粤省军队内部的矛盾,暗中支持空军与海军,以牵制陈济棠。
而一心推行广东门罗主义的陈济棠测要统一广东的军权,使他与张惠长、陈策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一九三二年春,蒋介石着手统一全国军队编制,鼓吹航空救国,空军势力大增。蒋汪中央将第八路军改编为第一集团军,任命陈济棠为西南绥靖主任、湘粤赣“剿共”副总司令,调陈部赴江西“剿共”。陈济棠到香港就商于胡汉民,决定予以消极抵制,引起蒋汪对陈济棠的不满。
四月下旬,空军司令张惠长以巡视浙江、江苏、安徽航空队为名,由广州到南京,与蒋汪密议广东局势。
张惠长得到南京中央的默许,于四月二十九日致电西南政委会,声明:
为统一军制以后空军不再参加内战,要求广东省府补齐,三、四月份所欠五十多万元的空军经费,并请求辞去总司令职务。
陈济棠接电后,立即委派黄光锐代理空军总司令,于四月三十日接管了空军总部,改任张惠长为高等顾问。
海军司令陈策为防备陈济棠趁机改组海军,将驻省河的舰只开到黄埔港集中,进入战斗状态。
陈济棠电邀陈策到广州议事,陈策为防备不测,五月三日率领中山、海虎、广金等三舰冲出虎门,开往唐家湾,与陆军对立。
当天陈济棠主持西南政委会,决定改组海军,海军司令部隶属于第一集团军管辖,调陈策为第一集团军军事顾问。
陈策得讯,率领部分海军舰只赴海南岛,据地对抗陈济棠。五月十一日,陈济棠派定邓龙光为海军司令,接收海军司令部。同一天,广东陆军各将领应召到省城议事,计议讨伐陈策,广东内战遂起。
陈济棠决心以武力征服海军,调动被他接管的空军,悬赏轰炸海南岛,并在雷州半岛集结重兵,动用大批木船,准备渡海作战,大有吞灭海军之势。
陈策在海口设立司令部,以“息内争”、“抗日本”、“不参加内战”与陈济棠相抗衡。
他在海口发布告称:
“敬告国人,矢以不参加内战,一致对外。”“率所部陆战队、舰队移驻琼崖,努力抗日剿共工作,以待党内公判。”
他同时亦通电全国。
陈策的呼声迎合了南京中央统一军制的要求,顺应了全国一致要求“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舆情,给陈济棠造成很大压力。
当时上海工商业团体发起成立的“废止内战大同盟”,曾几次致电陈济棠,表示反对内战,要求团结抗日。
陈济棠则诡称广东无内战,只有整顿内部,蒋汪中央为使陈济棠能服从中央任命,率部参加剿共战争,对广东内战采取调停办法,既庇护陈策,也诱使陈济棠顺从中央,所以曾先后派人到广东与双方接洽,以平息争斗。
胡汉民、萧佛成、邹鲁等国民党元老派,本在酝酿发起反对南京签订上海协定的斗争,陈济棠开启战端影响了他们的行动计划,所以他们不支持陈济棠吞并陈策,力主和解,从中调停,刚刚入闽的蒋光鼐、蔡廷锴二将军,为了联合广东以增强自身力量,不希望广东分裂,也出面调停。
孙科与胡汉民持相同立场,曾几次派人到广东斡旋。于是,陈济棠以武力统一海军的行动受阻。
陈济棠一面向南京表示同意参加剿共战争,一面多次派飞机轰炸陈策的舰只,封锁海口,积极准备渡海作战。
为了尽快搞垮陈策,陈济棠企图拉住桂系讨伐海军。但桂系只图向北发展,不过问广东的内部事务,陈济棠联桂计划落空,广东空军被陈济棠收编了五个大队,其中三个大队长表示反对内战,辞职赴香港,与张惠长携手。
张从南京到达香港后再度购机,组织飞行队,送到海南岛,以壮陈策的声势,使陈济棠成骑虎之势,陈策的日子也不好过,孤悬海南,军饷械弹难以解决。
经过两个半月的对峙,陈策的舰队因军饷无着发生分裂,部分舰只的官兵表示中立,使陈策无法在海南岛维持下去,七月二日致电南京,表示接受调停,准备下野。
陈济棠受到各方压力,也在计议结束内争的办法。
七月上旬,他召开西南政委会,讨论海军问题,表示可按胡汉民提出的方案解决纠纷。胡汉民的方案是,将广东海军分为海防舰队与江防舰队,海防舰队司令由中央委派,江防舰队司令由第一集团军委任,海军陆战队调黄埔集训,其司令也由第一集团军委任。
陈济棠表示,如按这个方案,广东省政府可拨款十万元资遣陈策出洋考察,另拨四十万元作为海军经费。
七月八日蔡廷锴提出一项折中方案,由广东省府每月供给海军经费二百万元,陆战队开赴厦门,由十九路军收编,广东省每月接济十万元军饷;主张中立的舰只由南京安置,拥护陈策的舰只开往福建,海南岛由第一集团军接防。
在蔡廷锴的调停下,双方接受了这一方案。
七月中旬,原赴琼崖的舰只福安、海瑞、安北各舰,“由陈庆云率领赴厦门,陈策任福建省绥靖处长,其他舰只南京收编,陈济棠派陈光汉接管了琼崖。粤省内战结束。
广东内战引起了连锁反应。南方刚刚平息,山东又闹了起来。
一九三二年九月中旬至十一月中旬,山东省主席兼第三路军总指挥韩复榘与驻胶东的二十一师师长刘珍年发生冲突,导致内战。
韩刘之战的根源在南京。
蒋介石对韩复榘表面信任,暗中则处处牵制,其中最重的一项措施是,把山东省一百零七县分成三部分:
胶东二十余县富裕地区划给二十一师驻防,师长刘珍年成了土皇帝,韩复榘无法行使省政府的权力;青岛地区由东北军海军沈鸿烈管辖,韩也不能过问。
韩统治的地区仅限潍坊以西八十县,韩刘两部共养兵九万多,均就地筹饷。
一九三二年五月,南京政府将山东省的地方税收归入中央,韩反对。经过调解,财政部长宋子文允以山东省的地方税支持韩军饷项,韩才勉强将省税交给中央。
韩的经费从此大为削减,为增加军费来源,他想扩大防区,把刘珍年部从山东赶走,统一山东省政,刘珍年是蒋介石安在韩面前的一颗钉子,有三万多人马,全靠胶东二十余县的捐税养活。
刘出身土匪,在防区内横征暴敛,引起公愤。地盘是军阀割据的依托,韩知刘不会自动退出山东,遂以刘部在胶东纪律腐败、掠夺地方为名,于九月十六日赴潍坊前线征讨刘珍年,韩刘之战爆发。
韩调动二十九师、二十师及铁甲车队,部署于高密、潍县、平度、昌邑地区,韩偕参谋长刘书香指挥作战,刘珍年部固守登州、掖县、招远地区。两军前沿对阵于潍坊、掖县之间。
双方兵力对比,韩军占明显优势。蒋介石唯恐刘军败北,所以设法袒护刘。他令刘峙派刘耀扬到山东晤韩,劝其和平解决。
刘珍年一面致电南京请求援助,一面派代表赴北平请马鸿逵出面调停。张学良对刘珍年没有好感,不愿插手韩刘之争,只令沈鸿烈在青岛地区加强戒备,于是,海军陆战队在青岛上岸,向城阳方向警戒。
韩军从潍县以东兵分两路夹击掖县,九月十七日由潍县、昌邑、高密之线向鲁东北地区推进。
十八日前锋与刘部接触,刘师即向莱阳、招远之线撤退。
午后,韩军二十九师师长曹福林率两旅之众进至掖县以东地区,韩本人率二十师由昌邑进至掖县城西地区,对掖县形成钳击之势。刘珍年放弃平度,退守掖县。
此时张学良为防止刘部乱窜,令东北军海军封锁烟台、龙口威海卫,给刘部以极大威胁。刘珍年被迫向韩求和,同时请南京调停。刘军随即后撤,依山地据守。
蒋介石指令军政部长何应钦致电韩刘,请各自罢兵。刘立即回电响应,而韩则授意山东省党部致电中央执委会,恳请南京政府迅令刘珍年将鲁东各县政权交还省府,军队交给中央,并查办刘。
在韩复榘控制下的地主武装自卫军也起而袭击刘军,只因天降大雨,韩军进攻迟缓,才使刘军保有阵地。
何应钦调停无效,蒋介石派蒋伯诚到山东晤韩,在沙河前线,向韩当面转达蒋介石关于解决山东问题的意见:
第一步停战,听候中央处置,第二步将刘师调出山东。韩表示赞同。
九月二十三日南京政府行政院开会,请军委会制止鲁战。九月二十四日韩复榘自沙河前线发表通电称:“听候中央查明解决”。当日韩返回济南。
张学良的海军于二十四日进驻烟台,韩军也于同日到达烟台,刘珍年部退守掖县、牟平、莱阳、栖霞四县。同时韩复榘派代表张钺飞往庐山,向蒋商请解决山东问题具体办法。
蒋介石见山东局势缓和,便想改变前约,向张钺提出解决山东问题的三项办法:
一、缩小刘部的防区。二、刘珍年将胶东行政权交给山东省政府。三、山东省府每月给刘师十四万元军饷。
韩复榘对蒋的态度十分不满,于九月二十七日夜致电蒋介石,说明刘师已损失殆尽,无保留必要,请求蒋对他处理刘师一事给予处分,暗责蒋偏袒刘珍年。
如此一来,韩刘之争仍未解决,蒋伯诚于十月一日返回北平静候,张钺赴庐山之行未得结果。
蒋介石为压迫韩复榘让步,散布韩排斥异己的流言,并在安徽频繁调动军队,摆出欲进军山东的姿态。
在泰山隐居的冯玉祥为避嫌起见,离开山东前往张家口。
十月上旬,蒋介石派两名调查员到山东,特给韩发了一份长电,要求他接受中央处置,并称胶东问题已引起日本人的注意,须尽早解决。
在韩复榘尚未表态的情况下,何应钦突然于十月十九日发布命令,要求韩刘各自撤兵,划定双方军队的驻扎区,逼迫韩接受中央方案。
韩复榘不敢公开抗令,但又不甘心屈服于南京的压力,乃于十月二十日致电南京,宣布辞去本兼各职,并对记者发表谈话称:
“不叫我担任主席,便可撤兵,若我还担任主席责任,身为主席殊不忍见胶东若干民众水深火热之痛苦”。
他明确地说,划五县为刘师防区,使他在“精神上颇受刺激,辗转莫决,提请辞职。”
十月二十四日山东省政府全体委员联名通电,声明支持韩复榘,反对划五个县为刘师的防区,表示愿与韩共进退。
韩复榘将了蒋介石一军,迫使蒋暂作让步。
于是代理行政院长宋子文召开行政院紧急会议,决议对韩复榘予以慰留。中央政治会议亦决议,由张学良等人联名通电,慰留韩复榘。
韩见辞职一计见效,便表示可重新磋商。
十月二十六日蒋介石、张学良分别致电韩,劝他继续留任。
蒋伯诚再次到山东与双方交涉,约定只要韩军撤退,刘师即调离山东。
在张学良的周旋下,何应钦、宋哲元均表示对韩劝慰。刘珍年无法,只好致电南京,表示愿意调往他省。
韩见此种情景,便主动让出龙口、烟台,交给东北军的海军暂时接管,撤退包围莱阳、掖县的军队,以便利刘师经龙口、烟台他调。张钫、刘耀扬分别从汉口、开封到济南,转达蒋介石对韩慰留之情。
至十月底,山东局势恢复平静,十一月三日韩下令撤兵,十四日韩军撤退完毕。
二十一师他调很费周折。刘部的名声很坏,各地都不欢迎它前去驻防。
原定将二十一师调往鄂东的麻城、随县一带,当地坚决反对。改调浙江省丽水县,但军队未动,刘珍年先致电丽水县政府,要求筹备面粉二万五千袋,大米六十万斤,谷草六百万斤,煤炭数百万斤,价值一百余万元。
丽水是方圆不满百里的小县,年产值不足五十万元。刘珍年一下子要该县拿出一百余万元来,吓得县党部、公团于十一月二十三日急电浙江省政府,恳请中央收回成命,另择地点让刘师驻防。
蒋介石、何应钦也无良策,后来几经周折,将二十一师分开三处驻扎:
一部驻浙东,大部开闽北,骑兵旅留在徐州。至此,这场风波才平息下来。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