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
又到元宵佳节,团圆,是不变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传统文化节日时提到“团圆”,并指出:“团聚最喜悦,团圆最幸福,团结最有力。”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把重视家庭、重视亲情的血脉贯穿在新春的第一个月圆之日当中。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正月是农历的元月,也就是第一个月份;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同时又根据道教“三元”(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
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的古俗。从过往资料及民俗传说中可以看出,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但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正月十五吃元宵、吃汤圆,是中国由来已久的习俗。《明宫史》一书记载“吃元宵,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为果馅,沥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者”[i]。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元宵主要以黑白芝麻搭配花生碎,再加入白糖,调配而成,以甜口为主,可汤煮、油炸、蒸食。而南方的汤圆,除了传统的芝麻馅、花生馅,还有豆沙、鲜肉等多种馅料,可咸可甜,可荤可素。但无论哪种做法,圆圆的元宵或汤圆,都承载了团圆美满之意。
观灯也是元宵节的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许多地区,正月十五的“观灯”已经成为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灯光璀璨,极为壮观。因此元宵节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闻名海外。
猜灯谜也是从古代便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人把写谜语的纸条贴在彩灯上供人猜,猜灯谜的习俗就流传下来。灯谜增添了节日气氛,通过猜灯谜,人们祈祷来年平安喜乐。此外,舞龙舞狮、踩高跷、走百病等民俗活动也在民间广为盛行,流传至今。
元宵节既是春节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象征着过年活动的结束,因此也称“出节”。元宵节过后,人们就开始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了。作为春节最后的高潮,人们通过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表达了对新年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美好期盼。
尽管春节盛宴就此落下帷幕,但其背后承载的厚重历史文化内涵,凝结的丰富文化价值和民族集体记忆,始终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丰厚滋养,为中华儿女实现美好生活而接续奋斗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海报:王锦鸿、王一婷(实习)
文案:王若昕、黄思锦(实习)
[i] 传统年俗[J].中医健康养生,2016(Z1):11-20.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