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潍坊市各级各类学校

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丰富劳动实践载体

让学生在劳动中绽放生命活力

下面跟小编一起走进坊子区

看看坊子娃们的花样劳动课



坊子区实验学校



“三维立体”课程打造学校劳动教育新样态

坊子区实验学校通过构建“劳动好时光、劳动巧创意、劳动最光荣”三维立体劳动实践课程,逐渐形成特色鲜明的劳动教育新样态。

“劳动好时光”课程。学校遵循二十四节气自然规律,以时间为轴,引导学生开展全年“线式”劳动,体验农时之新。课程以气候、农事、民俗等作为学习实践主线,组织学生体验“智慧记谷雨”“尝三鲜”“素食宴”等实践项目,观赏春日里百花芳菲,记录夏天里万物生长,收获秋天里谷穗果香,对比冬日里雪花脉络形状。

“劳动巧创意”课程。开设手艺工坊。开展特色毛条编织、扎染、“纸的前世今生”等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主题式创作,融合现代新理念、新材料,使传统文化得到了“活”传承。组织学生对劳动工具进行创意设计,对相关工具、材料、方法进行改进,用创意解决劳动问题,提高效率,体验创造之乐,用智慧创新打开劳动新天地。

“劳动最光荣”课程。依托“五味园”劳动基地,开展校园种植课程。春季来临之际,教师引导学生播下种子,持续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感悟“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甜蜜,感受生命的力量,在探究中懂得尊重生命,爱惜生命。学生们在总结汇报课上展示劳动成果,分享记录的美好瞬间,体会“像一粒种子一样努力向阳生长,积极向上”的道理。



坊子区龙泉实验小学



劳动实践植药草 本草飘香润童心

坊子区龙泉实验小学结合学校中医药文化特色,建设中草药劳动实践基地,以“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为主线,逐步形成了包括药草“辛”种植、药草“润”养生、药草“趣”扎染为主题的沉浸式“源本”药草特色劳动课程。

春耕夏耘•药草“辛”种植。开辟室内药草育苗实践基地、室外建设中草药种植基地。学生们亲身经历“种植—管理—收获”等系列真实劳动体验,见证一颗颗草药种子的成长过程,深入了解药草种植技能和中草药的药用价值、形态特征、生长规律等知识,更懂得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秋收冬藏•药草“润”养生。金秋收获时节,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来到本草园进行采摘,感受丰收的喜悦。他们将自己种植的益母草、车前草、金银花、野菊花、山楂、枸杞等各种药草、药果进行深度探究,究其药性,再进行流水加工,通过晾晒、烘烤、炒制等方法,制作以传统手工茶为主要生产模式的各类养生茶。并将收获的药草与传统烘焙相结合,进行创意美味的养生茶点制作。

药草“趣”扎染。将药草种植与美术学科相融合,带领学生提取药草中的不同颜色,不断改进各种“扎”和“染”的技术,把染色从单一转向多样,设计形成了药草“趣”扎染主题特色课程。

本草飘香收获丰。学生们将自己制作的养生茶装罐存放。泡一壶养生茶,品一下药草香,健康养生的理念深植每一个孩子心中。



坊子区崇文初级中学



知行合一,劳动先行

坊子区崇文初级中学确立“特色美食”“现代种植”“传统工艺”三大特色劳动,以真实劳动体验助力学生形成对将来职业的初步感知与有序规划。

系统性整体构建课程。将综合实践活动融入劳动课,聚合少先队主题活动,积极开发系列劳动教育课程。通过“班内指导、家庭练习和校外实践”三路径落实清单内容,提高劳动技能。

开展劳动主题系列展示。设立主题劳动周开展劳动活动,学校劳动实践教育异彩纷呈,先后举办了第一届创意面食节、家长讲师团入校指导蔬菜种植、树叶粘贴画、“播种”希望,“拥抱”未来、“烘”享美味,“烘”感幸福、守住绿水青山、到河边捡垃圾研学等实践活动。

学校积极探索以劳立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五育融合劳动教育课程,让学生通过亲身劳动,达成培养品德、增长智慧、强身健体、塑造审美的课程目标,最大程度发挥劳动教育的全面育人价值。



坊子区盛文学校



科学规划布局,构建实践体系

“三线一馆”课内劳动指导课。学校以劳动教育为主渠道,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主要实施载体,开发1-6年级独具特色的“盛园一线三馆劳动”课程体系:“一线”,以沉浸式校园职业体验为主线;“三馆”,以日常生活体验为主的“生活馆”、以校园职业体验为主的“体验馆”和以劳动传统特色及劳动成果创意为主的“传承馆”。

“闲暇时间”课外劳动实践课。通过家长会或者讲座等方式,引导家长认识劳动综合育人的重要性,让家长成为家庭劳动课程“第一任老师”。依照学生年龄、学段布置家庭劳动作业,让孩子常态化、自觉地参与叠被、洗碗、洗衣服、做饭等,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主题式项目化拓展劳动课。学校在“尚实厚文,明礼正信”办学理念引导下,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了“以中药之史,探文化之源”灵芝探秘、“清茶香里觅辛劳”等项目化社会劳动实践活动。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知世界,获取知识,体验艰辛,浸润文化。



坊子区坊华小学



种下一粒籽,绽放育人之花

坊子区坊华小学立足发挥劳动的综合育人功能,积极打造“四季园”种植基地,依托“四季”跨学科主题课程,培养“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

学校充分利用教学楼前的空地,开发建立了“四季园”种植基地和“轮胎花园”,分配给每个班级,春夏种花秋种菜,延展时间,拓深空间。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制定班级种植基地管理计划,制作班牌,提色扎染……学校在劳动与研究过程中整合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建立了各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以系统的思维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使课程学习与学生自身息息相关。

学校依据时令与传统节日,灵活开发劳动主题周活动。六一儿童节时过采摘节,学生在收获中体味童年劳动的快乐;端午节里包粽子、编彩绳,香味与色彩杂糅文化的传承因子;元旦迎新年时创意制作“中国龙”,开启“以劳育人”新篇章。

学校积极搭建劳动成果展示平台,以评价激发劳动创新,促进劳动素养落地。秋日是丰收的时节,学校举办“丰收里的创想”劳动成果展示活动。活动以中国独具特色的“秋收”文化为主题,以劳动教育为载体,将学科学习与真实生活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在探索中发现,在实践中创造,培养了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



坊子区坊城街道前宁小学



特色课程多样体验,让劳动教育色彩飞扬

坊子区坊城街道前宁小学整体规划、多元探索实施路径,通过丰富多彩的劳动课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满足学生身心成长需求和终身长远发展,致力打造劳动教育特色品牌。

开发特色课程,拓展劳动体验。“种植-烹饪”劳动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劳动课堂之外更多的实践机会,课程内容主要以五谷和蔬菜种植为主,涵盖两大领域、六个任务群,从农作物的选种与播种、种植与管理、收获与烹饪等方面,全面了解它们的生长环境、所需条件等。结合课程内容开展课堂教学和种植实践,并设计实践计划表、我的发现、记录问题卡、种植日志等,让学生记录自己的种植学习历程。

学科融合渗透,助推五育并举。挖掘劳动教育与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科学、音乐、美术等学科育人目标、教材内容等方面的契合点,进行整合渗透,设计开发了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线,以节气溯源、节气探究、节气品鉴、节气感悟等为内容的学科融合案例,打通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路径,实现五育并举、融会贯通。

开展多样主题活动,强化劳动观念。充分利用种植课程,组织学生开展种植活动。比如以“植物成长记”为主题,陆续开展了蒜苗成长变身记、绿豆成长变身记、黄瓜成长变身记、葫芦成长变身记等项目化活动。传承传统文化,浸润劳动教育。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开展技艺创意实践活动等,如端午美食节、面食文化节、诗情画意元宵节、巧手月饼节等。公益性岗位体验实践活动。借助植树节、劳动节、秋收节、重阳节等节日,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养老院、大街小巷,开展爱绿护绿、敬老孝老、美化环境等公益服务活动,培养劳动伟大、劳动光荣的意识。



坊子区坊安街道南流小学



“三园”劳动育新人,实践探究促发展

坊子区坊安街道南流小学立足校园、辐射田园、服务家园,整合校内外资源,完善劳动课程模式,打造贴合学校实际、适合学生学习体验的“三园”劳动育人模式。

以“校园”为立足点,各年级根据年龄特点和劳动能力,分层认领劳动任务清单。学生通过“校园劳动技能大赛”“校园卫生清理”“书包收纳”等方式实践清洁任务。开展二十四节气课程,探究节气的由来、习俗、农事活动等,将古诗词鉴赏、美术素养展示、科学探究等融入劳动教育。

结合农村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开展“田园”劳动教育。校内开设劳动教育基地,各班认领分管,并顺应四季时令进行探究实践。年级组开展“家乡的蔬菜”实践探究,让学生从种子的认识,到种植基础知识学习,再到田间种植管理,每个环节都在做中学、学中思,不断精进。进行“厨艺大比拼”,引导学生在种植实践中感受收获的乐趣,体验奋斗的意义。

家是劳动教育的大阵地,学校通过“家务小能手”“废旧材料大变身”“爱心餐食”等活动,将实践渗透到家庭教育中来,扎实开展“家园”劳动教育。学生在与家人合力劳动的同时增长劳动技能,收获劳动果实,感受家庭温暖,实现多方位育人。

举报/反馈

潍坊教育发布

2370获赞 1538粉丝
感谢您关注潍坊教育、关注潍坊教育发布。
潍坊市教育局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