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大名鼎鼎的《滕王阁序》之中有这么一句: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苦。
这位在穷途末路纵情狂哭的风流人物,就是古代著名的大诗人阮籍,不仅如此,现在我们常说的成语“青眼有加”的历史来源,也是来自于阮籍。
在以风流而闻名的竹林七贤中,阮籍也是这个文学团体的领袖人物,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史,阮籍的“狂”可以说是乱世文人的缩影。
而阮籍也独是以“性情多变”而闻名于世。
中国古代的文化名人浩如烟海,为什么各位名家独独对阮籍的猖狂如此赞颂呢?
少有大志
有人可能以为阮籍的“狂傲多变”是天性,其实年少时候的阮籍并非如此,考察历史过往,其实阮籍的家学还是颇有渊源的。
阮籍的父亲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文学家阮瑀,阮瑀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团体——建安七子之一。
父亲阮瑀在文学史上就颇有才名之说,经常和曹操父子唱和诗词,赋诗饮酒,因此阮籍作为阮瑀的儿子,从小也是耳濡目染父亲的文化教导。
说阮籍读书的书房里常年挂着孔子72位弟子的画像,这也是父亲鼓励儿子读书的榜样。
历史记载,阮籍14岁善读书,随口就能背诵古代的诗词典籍,通晓了世间种种大道理。
而且不仅在学习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阮籍也是中国古代的剑术大师之一。
每当读书读到疲累的时候就会随手挽剑花,来一段剑术自娱自乐,也就是说,当时的阮籍算得上是魏晋时期的青年才俊,是个极为正派的人物。
这时候的阮籍儒雅随和,和他未来的狂傲沾不上一点边。
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阮籍的性格脱胎换骨呢?
当时阮籍读了很多书,心中也有大的志向和抱负,想要在这官场上实现一番自己的作为。
但是阮籍出生的年代生不逢时,当时科举制还并没有出现,官场上选官的制度还是比较落后的父辈恩荫。
当时的官职几乎被一些大的家族全权垄断,阮籍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只能扼腕叹息自己的命运。
后来等阮籍的资历终于被上层接受以后,当时三国时期的权力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当时司马氏篡位殃及池鱼,为了达到思想控制的目的,司马氏大司屠戮当时的文人团体。
阮籍了解到了当时官场的黑暗,明白自己的抱负在乱世中无法施展,于是他就假借“猖狂”来反抗当时司马氏暴虐的统治。
当时他和同时代的名士组成了“竹林七贤”的文学团体,这七个人也成了当时整个文人团体的缩影。
他们整日在树林里喝酒赋诗,吞食五石散,弹琴长啸,或者开清谈会畅谈老庄哲学。
因此也散布了一代玄学之风,当时的魏晋文坛也深受玄学的影响,文章都朝着玄的方向发展。
阮籍作为竹林七贤中最为狂放的一个人,也成了当时文人的偶像。
狂放之风
当时,司马氏在政治和文化上一直奉行的是高压政策,对文人极尽打压。
当时司马氏的掌权者——司马昭却独独愿意对阮籍网开一面,甚至还想和他结为亲家。
每次司马昭找人来为自己的儿子向阮籍的女儿提亲,阮籍都在屋中喝的酩酊大醉,拒不接客。
除此之外,司马昭原本心胸狭隘,但总是对阮籍十分宽容。
当时在魏晋时期,官场上是十分看重品行和德行的,因此当时的文人基本上个个都克己复礼。
当时正恰逢阮籍的母亲去世,这本应该是一些极其悲痛的事情,但是阮籍却在家中喝酒吃肉。
当时有一些爱嚼舌根的人向司马昭报告阮籍的放荡,并声称他不合乎当时的礼制,但是司马昭却处处为阮籍说话,对阮籍不惧世俗的做法大加赞赏。
司马昭声称阮籍因为母亲去世内心感到非常悲痛,喝酒吃肉也是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
虽然从当时的礼制上看起来,阮籍在母亲的病丧期间还大口吃肉喝酒,确实有不妥之处。
但是实际历史记载的事件却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儿。
据说当时在阮籍母亲正是下葬的那一天,阮籍又照例的喝了几大口酒,他拿着酒瓶子站起来,摇摇晃晃的走到了棺椁面前,向母亲的遗体说了一声“穷矣”。
然后就突然仰天的吐出来了一口血,当时的亲戚朋友和来下葬的人都感到十分感动,其实,阮籍在葬礼期间喝酒吃肉也是蔑视礼法的做法。
在阮籍看来,那些繁琐的礼制实际上是小人有意为之,形式只不过是为了掩人耳目赚一个好名声而已。
阮籍不看重形式,尽管在丧礼期间饮酒取乐,但是他对于母亲的孝心才是真正的至纯至孝。
阮籍是在用不尊礼法的方式表达自己无言的反抗。
除了通过行为表示自己不慕权贵的自然之风,他在文章中也表现了自己这样的志向。
阮籍最出名的代表作就是《大人先生传》,在这篇文章之中,他极尽讽刺之能。
通过一支毛笔把官场上的滑稽现象讽刺的落花流水,开创了一种新的文风。
当时阮籍在《大人先生传》这部文章中刻画了四种不一样的形象,代表了当时社会四种不一样的风气。
文中以“大人先生”的视角,遇到了其他三种人,第一种就是阮籍心中最为痛恨的,也是讽刺的最为入木三分的“君子”形象。
其实在魏晋以前,君子是一种正面的合乎礼法的形象。
而在这篇文章中,阮籍将君子比喻成了裤子中的“虱子”,形象十分滑稽。
批判的是当时在社会中装模作样的礼法之士,他们依靠吸人民群众的血而过着奢靡的生活,为阮籍所不齿。
文章中的第二个形象是隐士的形象,隐士在文章中大肆批判社会的黑暗。
但是阮籍认为这种纯粹的批判并不对社会生活有任何的振聋发聩的作用,同样不值一提。
第三种形象是樵夫,是比较洒脱的形象,樵夫类似于阮籍本身的所作所为,而第四种最令阮籍向往的就是大人先生,是阮籍的理想目标。
大人先生是老庄哲学中的《逍遥游》那般不介于外物的逍遥形象,也是阮籍心目中的本真形象。
从阮籍的文章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阮籍之所以猖狂不尊礼法,也是因为对现实黑暗世界的悲痛和批判。
结语
阮籍这一生,虽然并没有在明面上给过当权者司马氏好脸色。
但实际遍翻历史典籍也可以发现,虽然阮籍表面上不愿意和当时的权贵交往,但也有时候身不由己。
当时司马氏篡权之后想要编篡史书,也是想通过历史来美化自己篡权夺位的行为。
在史书《魏书》编纂过程中,阮籍也有参与,同时,阮籍的一些文章中,也有一小部分有美化司马氏的嫌疑。
但是,这些事情并不能影响阮籍在历史当中的形象。
毕竟在阮籍这种狂放的人眼中,历史就是由胜利者编写的故事。
阮籍在后半生当中为司马氏做事时有一些身不由己,当然也无伤大雅,但是不管怎么说,包括阮籍在内的竹林七贤已经成了当今文学史上的一个符号。
阮籍的一生,不管是前期的潜心修学,还是后期的不尊礼制,其实他形象的变化,也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形势所造成的。
用阮籍的话来说,他就是当时黑暗社会中的一尾游鱼,在社会的水潭中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