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总台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中国脊梁》栏目播出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四院药面整形组组长徐立平的故事。投身于航天固体燃料发动机岗位三十多年,在极度危险的工作中精雕细琢,他是火药“整形师”,也是“航天特级技师”。 固体燃料火箭能够顺利发射,离不开固体燃料发动机。在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制造过程中,需要将浇注料浆固化后的燃料面进行修整。这种燃料主要成分为高效能火药,于是这道危险的修整工序又被称为“雕刻”火药。很长一段时间内,单靠机器“雕刻”不了火药,只能靠人工。要胆大心细,要技术过硬,徐立平一干就是三十多年。那时,航天科技集团四院承担的我国重点型号发动机进入研制的攻坚阶段。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发动机的固体燃料药面出现了问题。专家组经过再三研究,决定成立突击队开展挖药工作——试验队员要钻进装有火药的发动机狭小的药柱里,一点一点地挖开填注好的火药,寻找问题部位。在成吨火药的包围下,一旦由于摩擦产生静电或火花,引发燃烧及爆炸,将会危及操作人员的生命,后果无可挽回。“人爬进去,趴在火药堆上去操作。它的内孔非常小,人只能半跪半躺着一点点去抠挖。整个被火药包裹的那种感觉,当时真的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咚咚咚的”,徐立平回忆起那个时刻,仍然心有余悸。这是一场漫长的接力战,整场作业持续了将近3个月的时间,徐立平和队友们像蚂蚁搬家一样,共挖出了200多公斤固体推进剂,保证了国家重点型号的研制计划顺利推进。徐立平的母亲温荣书是中国航天固体火箭发动机生产基地装药车间最早的员工之一。再危险的工作也得有人去干,再艰难的道路总要有人走。母亲的这句话也成为了徐立平的座右铭,也使徐立平更坚定地走上了航天的道路。为了降低人身伤害的风险,把雕刻火药由人工转为机械化操作势在必行。其实,徐立平和徒弟们很早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徐立平表示,现在已经研制出了多种专用的机械整形装置,未来一定能够最终实现,用机械来替代人工操作。磨刀、铲药、雕刻,三十多年日复一日。在远离城市喧嚣的车间里,徐立平从青春岁月干到了年逾半百,一次次行走于危险边缘,但又一直保持着合格率百分之百和安全事故为零的纪录。
当发射指令响起,火箭稳稳入苍穹,所有的付出和艰辛都在这一刻化为辉煌的尾焰,在美丽的天空中华丽绽放!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官方百家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