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学和玄学的精神,是艺术的精神,反映到艺术作品中,会表现为某种性格的美。这种美,不仅可以表现在用笔的“简”,还可以表现在用墨的“淡”。

淡,就是清淡、素淡。《庄子·刻意》云:“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庄子·天道》亦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所神往的这种美,大体可以用清淡和朴素来概括。这种纯素的观念,是一种恬淡的、寂寞的人生里流出的美。以庄学和玄学为根柢的作品,在超俗方面看,风格一定是淡的。淡的精神,就是逸的精神。以淡为贵,就是以清为贵,以远为贵,以虚为贵,以无为贵,这是庄子的精神落实到艺术作品上必然的结果。艺术作品中生命意境的淡远,应该从空阔处去领会,从境外去领会,在空境中领会,也就是在无笔墨处去领会。虚廓空远,笔尽而意无穷,意味不在有形处,而在无形处,淡境之难,难在逸。

董其昌书法,笔淡墨淡意更淡

庄子所追求的人生,是“游心于淡,合气于漠”的人生,即游心于一种恬淡之境,而清静无为的人生。禅家崇尚“寂”,庄学崇尚“淡”。淡的意境,是从庄学中直接透露出来的意境,也是由玄学透露而出来的意境,它是从有限通向无限的连接点。顺乎万物自然之性,不加以任何人工矫饰之力,这就是“淡”的精神。

明代董其昌是最推崇“淡”的,他在文学和艺术方面,皆以“淡”为宗。他说:“昔刘劭《人物志》,以平淡为君德。撰述之家,有潜行众妙之中,独立万物之表者,淡是也。”又说:“质任自然,是之谓淡。”他以淡的意境和形相,作为作文的祈向。而且不仅文学,董其昌以二米的山水画为骨干,建立起来的南北宗论,也是以淡为宗,以天真自然为宗。

淡墨书法作品

对于书法,董其昌也追求以“淡”为主。他说:“作书与作文,同一关捩。大抵传与不传,在淡与不淡耳。”董其昌所推举的书法的意境,乃是平淡的意境。董其昌自己的书法创作,即倾向于南派之帖学,崇尚秀雅古淡的姿致,他认为自己“书中稍有淡意”。董其昌的淡,表现在用笔上,是泯没棱痕,去除棱角峥嵘、凝涩刚劲的刻板样,而是以柔柔的、淡淡的笔致来抚爱生命、亲近自然,表现一种自然的、萧散的、洒脱的心灵韵律和人生情怀。

但更重要的是,董其昌特别注意用墨,注重墨色的“淡”。他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秾肥,肥则大恶道矣。”董其昌用墨忌浓、忌枯,主张秀润淡逸,而他的墨法则源自水墨画的发展。中国山水画的成立,是绘画向庄子精神的迫近和体现。而绘画在颜色上的革命,以水墨代替五彩,则使庄子和玄学的精神,在水墨的颜色上得以体现出来。这一革命,奠定了后来水墨山水画千年的基调。而文人意识对绘画和书法的渗透,书法的墨色追求自然,趋近于和水墨画同样的趣味,这可以说是顺着中国艺术精神的自然而然地演进。

淡墨山水画

水墨的颜色,是庄子所要求的重素重朴的颜色。当水墨能用得自然合度,在水墨的身上,就能表现出一种深不可测的生机在跃动,变化无迹,此之谓独得玄门。所以,后来的书法家和画家,一下笔便深浅数重,也就是董其昌所说得“下笔便有凹凸之形”,就好像造化自然在那里自由地展开,自在地舒卷。书法中淡墨的运用,比绘画晚得多,宋代苏轼推重的墨色是“湛湛如小儿目睛”,而以董其昌和清代“淡墨探花”王文治等为代表的书法家,对淡墨的自觉追求,集中体现了庄学思想影响于中国的水墨精神后,在书法领域的开拓。淡,就能得空灵,空灵如闲云野鹤,来去无踪;如太虚片云,缥缈恍惚,难以确定。它如云,似雾,像风,好像空无一物,又似处处皆是,才触处有,一放手便无。

淡,表现出来固然是笔墨的淡,但源泉却是人心意的淡。意的淡,就是人生态度和艺术精神的淡,在散淡中透出空明灵透。淡与不淡,不在功力和技法,而在于心志的淡泊,但这并不是说,淡只能是一种遥不可及的等待。淡,实际是出于性情的自然,而性情的自然,又关乎平日之所养。

米芾《淡墨秋山帖》

艺术的成就,必须依靠性情不断向上的升华中才可以实现。而素朴的性情要想升华,须有待于启发、培养和充实,有待于人文的教养,人文的教养愈深,艺术心灵的表现也愈厚。这样,学问教养之功,通过人格和性情,就成为艺术绝不可少的培养力量,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董其昌强调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也就是说,书法的淡的追求,归根结底还是要归于人格修养之上,只有这样,才真正触及到中国书法的根源之地。

举报/反馈

文化小易

17.8万获赞 3.2万粉丝
读书读史读人生,品诗品词品书法。爱书法、爱读书、爱运动、爱生活。
活力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