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清朝时期,满族人的请安仪式成为了宫廷礼仪的一部分,其中皇上和太后的吉祥之言更是备受关注。然而,这些吉祥的祝辞是否真的准确,或者只是一种礼仪性的表达?这个问题牵涉到宫廷文化、信仰和权谋等多个层面,让人不禁产生对于历史仪式真实性的疑问。
让我们一同踏入清朝时期的宫廷,深入了解满族人的请安仪式,探讨其中吉祥之辞的真伪,以及这个历史时期的宫廷文化中隐藏的谜团。或许,这是一个关于仪式、权谋和文化传承的引人深思的历史之旅,等待我们去解开其中的真相。
一、大臣面圣不称“万岁”,皇上为何人所称?
在清朝封建礼制森严的宫廷里,不同身份的人对皇上有着细微的区别称呼。大臣们无论当面还是在背后,一律称呼在位皇帝为“皇上”。太后称“皇帝”,而皇帝身边的太监内务府官员则亲密地称他为“万岁爷”。
然而在正式场合,大臣们是断然不可能对皇上直呼“万岁”的。文武百官每次进宫觐见,第一句话就是“臣某某恭请皇上圣安”。这已是宫廷礼仪的铁律。即使是性格直爽的乾隆,也极其反感大臣在奏折中使用“万寿无疆”等字眼。在他看来,这是最虚伪的谄媚之举。
那么“万岁”的称呼从何源起呢?原来,这一称谓仅限于皇帝身边的太监们。他们私下里亲昵地称呼正在位的皇上为“万岁爷”,而对先朝的皇帝则在“爷”字前加上其年号,如“康熙爷”、“乾隆爷”等。不过即便如此,太监们在皇帝面前也绝不敢直呼其“万岁”。
可见,“万岁”的出现局限于极小范围的太监内廷,并未真正进入礼仪体系。戏剧中大臣跪拜高呼“万岁”的画面纯属虚构。
二、面对威严的宫廷,大臣跪拜的规矩
在清朝礼制森严的宫廷实际中,大臣们面圣时注定跪拜。一旦被皇上召见,他们必须全程双膝跪地,不能有丝毫僭越。
按例大臣进宫后,首先由太监传旨,直呼其名令其入内。而后必须首先跪下,口称“臣某某恭请皇上圣安”,以示最高礼节。之后才能起身,来到皇帝坐于炕上之前再次下跪回应问话。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跪拜并非短暂。在清朝礼制的规定下,除非皇上明确表示谈话结束,并宣旨“起安”了,大臣们必须全程保持跪拜状态。哪怕时间超过一个时辰,也不能有丝毫僭越。
我们可以想见,这样长时间的跪拜必定异常艰辛。为此不少老臣都是事先在家中练习下跪,并且准备软褥以减轻膝盖负担。然而仍有许多大臣跪拜过久后再也起身不得,只能挣扎着从宫中退出。可见皇帝面前的庄严与威仪是何等地令人生畏。
于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大臣们是断然不敢有任何逾矩的举动,更不用说高呼“万岁”了。他们一开口就是恭敬的“奴才某某请皇上圣安”,每一句话都小心翼翼,生怕得罪皇上的神威。
三、妃嫔之野史:慈禧太后为何被称“老佛爷”?
在清朝后宫里,妃嫔们似乎也颇受宠幸。据野史记载,身为西太后的慈禧太后深得皇帝宠爱,甚至有称其“老佛爷”之语。
这一爆炸性消息一出,立刻在民间引发轩然大波。原来,在清朝极权体制下,连太后这样尊贵的身份也能被骂作“老佛爷”,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然而仔细考证后人们才发现,称呼“老佛爷”的人正是太后的侍女太监们。在他们私下谈论时,常以此昵称慈禧,以示对太后的忠心和亲密。
当然,这些都是发生在私下里。真正面对慈禧的时候,太监们也只敢恭恭敬敬地称“皇太后”。更不用说大臣们了,他们简直是遇见太后要跪拜数次,说话再谨小慎微数倍。
所以“老佛爷”的稳定,仅仅停留在太监内廷对太后的私密称呼。对外则仍然是庄严肃穆的“皇太后”。可见,清朝的封建等级森严至极,即便太后也无法逾越皇权的底线。
四、谈话不能直呼其名,君臣有等级
在清朝等级森严的宫廷里,皇帝和大臣们之间有着细致的等级差距,这在称呼上也能显现。其规定非常严格,皇帝和大臣们在谈话中一律直呼对方的名讳,决不能加任何头衔或爵位。即使身为亲王,皇帝谈及时也只能直称其名讳,而不加封号。唯一的例外就是在谈到亲王本人时,可以称“某某亲王”。
相对应的,大臣们在面圣时也必须直呼皇上之名。不能有任何的头衔或敬语,哪怕只是加一个“陛下”字眼也绝不允许。他们开口闭口就是“玄烨”、“弘历”、“旻宁”这样的个人名讳。
当然,这绝非是大不敬或者亲昵的表示。而是清朝等级森严的礼制所要求的。它使得皇帝的威严和地位高高在上,臣民无论身份地位如何,一律芸芸众生,跪拜顺从。
五、清宫档案记载,皇帝面前跪拜是怎样一番光景
对于清朝宫廷中的种种礼节,我们还有最直接的历史记载可以佐证。这便是当今保留完好的大量清宫档案,它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皇帝面前所呈现的权威景象。
按清宫档案所载,皇帝召见大臣不是太常见的事。一般所有的奏事都是通过批阅奏折的方式进行。大臣们将奏折呈上,由皇帝批示“依该衙门议奏”或者直接下旨。
只有在必要的时候,皇帝才会召集重要大臣进行面对面的询问,这种场合称为“召见”。召见地点一般选在宫中相对隐秘的暖阁,而非正殿太和殿。
而记录中对召见场景的描述极其简单,大致就是“传唤内阁学士某,恭请皇上安,启奏某事,恭请皇上圣断”这样的文字。其中对跪拜坐立的细节并无透露,但以清朝的仪制来看,跪拜是绝对不容置疑的。
相比之下,有关大臣生病请假无法面圣的记录则更为生动地反映出面见的艰辛。例如学士吴其靁因膝盖疾病而请假三个月。当得知皇上要远渡热河时,他还特意呈上了一道奏折请缨同行,可见平日进宫跪拜的辛劳。
所以从清朝的历史档案来看,皇帝面前大臣们的跪拜规矩是严格执行的事实。至于“万岁”等戏剧化的镜头,实属杜撰。
结语
通过上文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清朝戏剧中的许多细节与历史档案记载并不相符,有很强的戏剧化倾向。
譬如大臣面见皇上时高呼“万岁”,太后被称“老佛爷”,这些都与实际礼仪有很大差异。它们只停留在某些小范围的私密称呼中,而未真正进入正式仪节。
所以说,我们在欣赏历史题材影视剧时,还是需要保持足够的谨慎。表面的热闹场面背后,并不一定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历史总是比戏剧更丰富、更复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