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ong vs. Dragon:译龙风云两百年(1809-2024)

黄佶

龙是中国的象征,绝大多数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龙在英语中长期被译为 dragon,和欧美文化中的一种恶兽同名,这样翻译龙为反华势力妖魔化中国提供了方便。实际上,至少在 1809年就已经出现了 loong 这个拼写法对应龙。虽然它的应用绵延不绝,但是两百年来,它不敌 dragon,默默无闻。2005年,因为译名不妥,龙落选北京奥运会吉祥物。2006年,改译龙为 loong 的建议受到广泛关注。十几年来,无数个人、大量企业和一些管理部门和外国人已经把龙译为 loong 了。本文将介绍译龙问题的来龙去脉以及笔者对中国文化负载词外译的一些思考和建议。#平安吉祥过大年#

  目录:

1,译龙方法历史考证:意译和音译齐进

2,译龙为 dragon:词不达意,南辕北辙

3,改译龙为 loong:艰难的小事情

4,不听专家言,成功在眼前

5,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需要勇敢创新

  正文:

1,译龙方法历史考证:意译和音译齐进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译龙记录是马可波罗于十三世纪口述、十九世纪出版的法文书籍 Le Livre de Marco Polo(马可波罗的书,一般汉译为“马可波罗游记”)。书中把龙译为 dragon,但是在地名中把龙音译为 loung。十四世纪来中国的方济会士鄂图瑞克用拉丁文 serpens(蛇)称元朝宫殿里的龙,这个词对应的英文是 serpent(大蛇)。1809年,英国传教士马希曼在一本研究汉字的小册子里把龙注音为 loong,他在 1814年出版的《中国言法》一书中继续这样做。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出版《英华字典》,把龙译为 dragon。之后 dragon 成为比较常用的译龙方法。但是也能发现使用 loong 的例子,1817年,英国外交官在中国游记中把“龙王庙”音译为 Loong-wang-Miao;1864年,上海英租界地图把南京路旁边的小路“龙泉园”译为 Loong Ze Yuen;1882年,在华工作的美国牧师沃克在一篇文章中用 loong 作为对应龙的名词,这篇文章的标题是:Pagoda, Loong and Foong-Shooy(宝塔,龙和风水)。

  由此可见,外国人在用 dragon 和 serpent 等意译龙的同时,也使用 loung 和 loong 音译“龙”这个字。实际上音译龙并非什么神秘的、大逆不道的事情,更不是到了近代才被一部分中国人发明出来的译龙方法,外国人音译他国特有事物名称是一个很司空见惯的现象。

  中国人译龙为 loong 的例子也很多。1874年,清朝粤海关炮艇飞龙号(Fei Loong)遇台风袭击沉没。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官方(清廷)用 loong 代表龙的第一个实例。1892年,澳大利亚华人开始在当地的复活节游行中舞龙,巨大的龙道具被称为 Loong。1907年,清朝海军军舰“龙翔号”建成,它的英文名是 Loong Sheung。1920年代,上海龙华塔在明信片上被译为 Loong Wah Pagoda。1940年代,上海出品的龙凤牌香烟的英文名称是 Loong Voong Cigarettes。海外华人姓名中的“龙”字往往也音译为 Loong。功夫巨星李小龙原名“李镇藩”,1951年开始使用李小龙这个艺名,对应的英文是 Lee Siu Loong。

2,译龙为 dragon:词不达意,南辕北辙

  dragon 一词的本意是欧洲神话中一种被虚构出来的动物,它的形态主要是粗壮的蜥蜴身体上长有一对蝙蝠肉翅,也有一些是蟒蛇状的。dragon 的象征意义非常负面,欧洲有大量英雄杀死 dragon、拯救公主的神话传说,很多欧洲国家和地区至今每年举办盛大的“圣乔治节”活动,纪念曾经杀死 dragon 的武士乔治。dragon 的身影至今频繁出现在外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基督教圣经把 dragon 和恶魔撒旦相提并论;全世界各国的时政漫画家总是用 dragon 象征各种负面事物,例如经济危机、贪污腐败行为、病毒、自然灾害等等,相互对立的国家和政治势力都把对方比喻为 dragon,从一战、二战、冷战到最近的俄乌战争,欧美俄等大量国家国内的斗争双方也是如此。

  欧美人常用 dragon 醒来象征灾难的到来,例如,1906年美国旧金山发生了一场强度史无前例的大地震,描述这场地震的书名为 The Earth Dragon Awakes(地下的 dragon 醒了);美国电影 Reign of Fire(中文片名为“火龙帝国”)讲述英国工人修建地铁时惊醒了一头巨大的 dragon,它繁衍出了很多小 dragon,它们肆虐全球,人类几乎被毁灭殆尽。中国国力的强势,也被西方媒体描绘为 dragon 醒了。2005年,华盛顿时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描写中国军事力量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美国情报和军事分析家的预期,标题就是 Chinese dragon awakens(中国龙醒了)。中国人看不出其中的潜台词,但是西方读者却能心领神会。

  2007年,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赵启正在“世界知识论坛”上作报告时说:“我们对中国‘龙’的译法就被一些外国人利用了。美国有一本畅销书‘Red Dragon Rasing’(《红龙崛起》),它就把中国画成一个龙,用这个龙来表示中国的崛起,在这儿的用意是负面的,寓意‘中国威胁’。”

  2017年上任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中国发动了贸易战,对中国经济的强烈负面影响至今没有丝毫减退,他的政策依据来自一本激烈批评中国的书:Death by China(致命中国),这本书的副标题是 Confronting the Dragon -- A Global Call to Action(与龙对峙,全球行动),书名就能煽起读者对中国的强烈敌意。

  新冠疫情期间,特朗普把冠状病毒称为 China Virus,于是外国漫画家描绘一头“龙”(实际上是 dragon)烧毁了人类的房屋,它的身上还写着 China Virus。

  世界上的几大强国都有象征动物,例如美国和德国是鹰,苏联和俄罗斯是熊,英国是狮子,法国是雄鸡,以色列是海豚。时政漫画作者在批判这些国家时,都会把相应的动物画成凶神恶煞,但是这些动物本身没有邪恶属性,所以,读者不会产生其它联想。现在很多外国时政漫画用凶狠的大熊猫象征中国,情况也一样。但是 dragon 不同,它自带邪恶属性,因此,外国作家和画家用 dragon 象征中国时,外国读者不仅知道作者在攻击中国,还会对中国产生强烈的恐惧和敌对情绪。

  中国出版的英汉词典只把 dragon 译为龙,所以中国人学英语后看见 dragon 一词只会想到尊贵吉祥的龙,难以体会到外国人看见这个单词时的感受。

  很早就有人意识到龙不是 dragon。前述美国牧师沃克 1882年那篇文章就指出了这一点。1923 年,美国人、中国通海斯在上海出版了一本英文书籍《The Chinese Dragon,龙》,指出龙和 dragon 在外形、性情和人们对它们的态度这三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1931年,长期在中国工作的牛津大学汉语教授苏慧廉牧师在英国皇家亚洲文化协会做了一场报告,指出“这两种东西是如此的不同,为它们取不同的名字显然是明智的”。1961年,美国华侨黄定国等人在一本英文书籍里指出:“和西方邪恶的 dragon 不同,中国龙是行善的、仁慈的生物,被尊为江河湖海的神圣统治者。龙是强大而温和的,它给大地带来雨水,促进作物生长,给辛苦的农民带来凉爽。”该书也把龙译为 loong。

  中国对外开放后,国内学者也逐渐认识到了这个问题。198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师仲掌生在论文中指出中英两国对“龙”的理解是不同的。1987年,翻译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授吕炳洪撰文指出: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吉祥,但是 dragon 则表示凶暴。1991年,资深英语专家葛传槼教授指出 :“dragon 这个词用于人是‘可怕的人’,不是‘可敬的人’,所以 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a dragon 是‘望子成凶’,不是‘望子成龙’。”国内学者持相同观点的学术论文,笔者已经收集到了数百篇。

3,改译龙为 loong:艰难的小事情

  有错就改,本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尤其在翻译这种事情上,完全是举手之劳。Agfa 是一家著名摄影材料公司的名称,早期的汉译是“矮克发”,后来改译为“爱克发”。非洲国家 Mozambique 最初译为“莫三鼻给”,后来改译为“莫桑比克”;Kenya 曾被译为“怯尼亚”,后来改成了“肯尼亚”。出现更合适的新译法后,旧译被取而代之,也很正常:“德律风”变成了“电话”,“格致”改成了“科学”。

  龙在中国的地位非常重要,国际社会也用龙来象征中国,但是 dragon 含有强烈的贬义,译龙为 dragon 是一个严重的错误,改译不仅理所当然,而且刻不容缓。

  早在 199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改译龙为 long。2003年,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教师李玉萍在安徽大学读研,她在硕士学位论文中提出应该译龙为 loong。2004年,台北学者蒙天祥撰文呼吁译龙为 loong。2005年11月11日,龙落选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第二天,很多学者在开会时呼吁把龙译为 long。但是 long 和英文常用词 long(长,久)撞车了。2006年,我和一些学者建议译龙为 loong。我曾在电视节目中看到一位业余研究者提出:“英文也是一种象形文字”,例如 eye(眼睛)、bed(床)等等,于是我在文章中说:单词 loong 里的两个 o 字母可以理解为龙的两只眼睛。

  由于龙长期被译为 dragon,龙的形象在国际社会相当负面,于是有学者提出中国不要再用龙作为自己的形象标志。这一建议在 2006年12月4日见报后引发了轩然大波,史称“弃龙风波”。在激烈的争辩声中,人们注意到了改译龙为 loong 的建议。显然,这是一个釜底抽薪、彻底切断龙和 dragon 关系的简单办法,国内外大量新闻媒体报道了这个建议。

  我本来以为改译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三五天即可完成。但是出乎意料,很多人反对改译龙,其中不乏外语学界的资深教授、中国对外传播领域的专家以及很多时事评论家。

  反对改译的理由五花八门。很多人说:“译龙为 dragon 已经约定俗成,改了外国人就看不懂了。”改变“约定俗成”的译法一开始的确会造成一些困惑,但是长痛不如短痛。碳酸饮料 Coca Cola 最初进入中国时,没有标准中文译名,被一些销售商音译为“蝌蝌啃蜡”,毫无美感,后来生产者委托中国人翻译成“可口可乐”。韩国首都被称为“汉城”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但是改成“首尔”之后,迅速被全世界接受,没有人因此而迷路。

  还有很多人说:“外国人已经知道 dragon 在中国象征尊贵和吉祥。”但是,外国人知道中国人认为 dragon 是尊贵和吉祥的标志,不等于外国人也认为 dragon 是尊贵和吉祥的。就好像北方人知道南方人喜欢吃甜食,不等于北方人自己也会变得喜欢吃甜食了。

  英国威尔士公国的国旗上画有一头红色的 dragon,于是很多人以此为据,认为 dragon 并非总是象征邪恶,因此可以继续译龙为 dragon。但是这些朋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威尔士人在崇拜红色 dragon 的同时,痛恨白色 dragon,因为后者象征入侵和征服威尔士的人。所以,文化现象是非常复杂的,不同文化事物应该避免使用相同的名称,以免“文化窜味”。而且威尔士公国的人口仅三百万,但全世界视 dragon 为恶魔的人有几十亿,影响大得多。

  作父母者在为孩子取名时,总是避开含义负面的字词,即使谐音也不行。工商人士为企业和产品取名时,同样如此。我们常见“金龙”公司,却从来没有看到“锈蟑螂”公司。虽然经常存在名不副实的情况,但是名称会引起人们对事物内涵的联想和猜测,从而产生正面的或负面的先入之见,进而影响其行为:合作或抗拒。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就是这个道理。龙是中国的象征,译龙实际上就是为它取一个外文名字,因此要求不能太低,dragon“并非总是象征邪恶”是不够的,dragon 经常象征邪恶,就不能作为龙的外文名了。

  外国的英语辞典在 dragon 词条中有两个解释,一是恶魔,象征混乱和灾难,二是东亚神兽,象征力量和好运。很多人据此认为已经没有必要改译龙了。然而,辞典只是对词汇使用现状的描绘,并非证明这种使用方法是合理的。一个单词承载两个截然相反的含义,给英语使用者带来了极大的麻烦。他们每次看见这个词,都要困惑一下:“此时这个 dragon 代表什么意思呢?是魔鬼还是神兽?”如果某个外国食品厂把自己的产品汉译为“砒霜”,汉语词典也对“砒霜”做两种解释:1,毒药;2,美食,我们中国人就能体会到这种困惑了。

  另一方面,龙是中国的象征,为什么不能堂堂正正地有一个自己专用的外文名呢?为什么要可怜兮兮地寄人篱下,挤在 dragon 的屋檐下呢?实际上,在比较简易的英文辞典中,例如儿童英语辞典,dragon 一词只有前一种含义,根本没有龙的位置。

  外国儿童从小就听、看、读各种描绘英雄杀死恶魔 dragon 的童话故事,父母常用 dragon 象征各种困难和病痛,鼓励孩子像英雄杀死 dragon 一样来战胜各种磨难。这些孩子长大后,突然遇到无数自称 dragon 后代的中国人,会是什么感觉?

  外国电影里经常会有作为正面角色出现的 dragon,这也是很多专家教授坚持译龙为 dragon 的原因。但是,这些“好的”dragon 仍然表现出负面的性情,例如喷火烧毁房屋桥梁,攻击吞噬动物甚至人类,剧中人也时刻担心它们突然野性大发。上一个龙年,德国学者裴德思在中国的报纸上发表了一篇英文文章,他说:“欧洲的 dragon 根本没有变得友善,它们只是被降服了(subjugated)。”

  文学创作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反串”是作者们常用的手法,所以,影视剧中出现“好的”dragon 不代表欧美人改变了对它的看法。就好像我们不会因为米老鼠和灰太狼很萌很可爱,就会喜欢上鼠和狼,老鼠过街时不再人人喊打,更不可能引狼入室,与狼共舞。

  美国公司 SpaceX 发射的航天飞行器被命名为 Dragon 号,一些中国学者据此认为龙可以译为 dragon,中国新闻媒体也将 Dragon 号译为“龙飞船”。但是随后发生的事情令人啼笑皆非。中央电视台实况转播它的发射过程时,很多观众以为这是中国的飞船,欢呼雀跃,为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新成就而高兴。但是,该公司早就在网上说明了这样命名的原委:公司老板马斯克小时候喜欢的一则童话歌曲里有一头可爱的 dragon。这艘飞船和龙、和中国毫无关系。由此可见,文化和文字是非常复杂的,隐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情感因素,简单对译会产生很多误会。

  不少专家教授建议把龙译为 Chinese dragon,以使龙区别于 dragon。但是,dragon 是恶魔,那么 Chinese dragon 不就是中国的恶魔吗?我们中国人看见“法国流氓”一词会认为是在指法国的一群绅士吗?

  还有人说我们不必改译龙,而应该去改变外国人对 dragon 一词的理解。这显然是一个 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完成的任务)。Dragon 一词的历史至少上千年,携带着欧美文化丰厚的积淀,并且已经被大量使用,其含义哪里是说变就能变的?就好像外国人试图改变中国人对“砒霜”一词的理解,把它理解成“外国美食”,谈何容易?即使铺天盖地的广告能产生一些效果,那要花多少钱?改译龙举手之劳,何必舍近求远呢?

  有些朋友担心让外国人改用 loong 有难度。实践已经证明,没有必要担忧。2006年,一些外国学者获悉改译龙为 loong 的建议后,来信交流,他们在信里就直接使用 loong 这个词了。语言的规律是:人们会选择简洁的同义词。中国人本来把 pizza 称为“意大利馅饼”,后来有了简洁的音译词“披萨”,大家立即就改过来了。Loong 比 dragon 简洁,更比 Chinese dragon 简洁,外国人知道它们的意思一样,自然会选用后者。笔者检索发现,国外一些艺术家和设计师已经直接使用 loong 代表中国的龙了。第一次认识新词的确需要花费一点点时间,但是后来无数次使用时都可以省很多力气,所以是非常合算的。改译龙这件事情的困难不在外国人身上,而在中国人这边。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跨文化翻译的客观规律。

4,不听专家言,成功在眼前

  尽管很多专家教授坚决反对,但还是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坚持不懈地宣传改译龙的建议。2007年龙文化学者在兰州开会,发表《兰州宣言》,呼吁改译龙;从 2015年到 2018年,三位全国两会代表五次提案,建议改译龙。很多学者撰文或著书,论证改译龙的必要性。这些行动有些影响巨大,有些潜移默化。

  十几年来,无数个人、大量企业和一些管理部门已经改译龙为 loong。笔者收集到的实例遍布各行各业:宾馆,餐馆,传播(包括广告和设计等),电影电视(包括演员艺名),电子产品,儿童用品(包括玩具),房地产,服饰,工业制造,家具(包括家用电器、装饰材料和床上用品),交通(航空,汽车,船舶),教育,金融,军工产品,科技,旅游,农业,商业(商场,贸易,物流),生活用品,食品,时尚(奢侈品,时装),体育,文化(包括出版),文娱,小商品,新闻媒体,学术研究,艺术,医药,互联网域名等等。

  其中有:中国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电脑芯片龙芯(Loongson);享誉国际市场的翼龙(Wing Loong)军用无人机;杭州亚运会官方合作伙伴长龙航空公司(Loong Air);东风汽车制造厂的东风龙擎(Loong-Gine)货车发动机;中海油的海龙(Hai Loong)系列品牌。至少十一艘万吨远洋货轮名字中的龙被译为 loong,其中三艘还上过新闻:祥龙号(Lucky Loong)、海龙号(Ocean Loong)和飞龙号(Flying Loong)。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出品的电影“龙之战”、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等出品的大型原创舞剧“龙.舟”、河南大型杂技表演“龙秀”、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举办的“喜乐迎龙年”艺术展、台北艺术大学师生举行“龙的传人”音乐会,都译龙为 loong。雀巢咖啡马来西亚分部举办的迎龙年开奖获金罐活动、老凤祥黄金首饰和六福珠宝龙年前夕推出的产品、风靡海内外的小龙坎火锅店也都译龙为 Loong;海澜之家的龙年款卫衣和羽绒服胸前都绣了单词 Loong。在影视剧中,loong 也开始作为主角登场,例如动画片“我的爸爸是条龙(Daddy Loong)”。笔者看到不少人说,他们的老师在上课时说过龙应该改译为 loong。

  2023年新年伊始,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运营的微信公众号“CSC校友”向外国留学生介绍了中国的龙文化,并告诉他们,中国的龙可以翻译为 loong。

  还有一些名人也使用了 loong。2021年,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脸书(Facebook)上用英文介绍了四川美术学院一位毕业生的绘画作品,画面上都绘有巨大的龙,他把龙译为 Chinese dragon,但在后面注明其读音是 loong。公羊会是中国民间救援组织,在抢险救灾和慈善活动中经常冲在第一线。公羊会创始人和主席何军在世界各地多次组织“中华传统龙舟全球竞演”活动,每次都把“龙舟”译为 Loong Boat。同样长期投身公益事业的演员朱一龙于 2022年获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他的外文名是 Loong。龙格(Loong)亲子游泳俱乐部遍布全国,它的形象代言人是中国游泳国家队运动员、世锦赛冠军傅园慧,她常在广告中高举 Loong 标志。电子游戏知名职业选手、教练朱小龙的代号是 Loong。说唱比赛“地下 8 英里”成都总冠军歌手马天龙的英文名也是 Loong。已经有大量年轻人使用 Loong 作为自己的昵称或艺名,开始撞车了。笔者建议大家再增加一个词,形成自己的个性,例如 Red Loong,Sky Loong 等等。

  多年来,中国官方外文媒体的译龙方法主要是 dragon,但在新闻中会使用报道对象名称里的 loong,例如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中职篮,CBA)中的两支球队:广州龙狮队(Loong Lion)和山西猛龙队(Loongs)。

  龙年前夕,情况发生了急剧变化,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等国家级对外新闻媒介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相继把龙年、龙舟、春晚吉祥物龙辰辰和龙年生肖邮票里的龙译为 loong,这意味着外宣管理部门可能已经接受 loong 了。

  这几天笔者又发现华为新年广告片把龙译为 Chinese Loong;抖音带货账号“与辉同行”宣传应该译龙为 loong;全国各地很多商场为了迎接龙年,竖起了巨大的龙模型,其中很多商场把自己的龙译为 loong。美国福克斯广播公司有线电视网译龙为 Loong;中非共和国和斐济共和国发行的龙年邮票都把龙年之龙译为 Loong。

5,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需要勇敢创新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很多东西外国没有对应物,无法直接翻译。我们应该勇敢地为中国特有事物创造外文新名字。一般来说,音译是最常用的方法,实际上,外国人比中国人更喜欢使用中文音译词,例如 jiaozi、taiji、qigong 和 guanxi 等等。英国很权威的 Collins(柯林斯)英语词典早已收入了 Yuandan(元旦)和 Chunjie(春节)这两个词,大家不必再和韩国人争论春节应该译为 Chinese New Year 还是 Lunar New Year 了,可以直接使用 Chunjie。为了普及这个词,在文章中第一次出现时,可以做一个意译的短注释:Chinese Spring Festival。

  但是我们也不必拘泥于音译,如果意译比较简洁,也可以意译,例如 jiucai hezi 对外国人而言是完全陌生的,但是 Leek Box 都是常用词,而且更简洁,容易推广。中国人也没有把 White House 音译为“外特豪斯”,而是意译为“白宫”;最近在新闻中很热的 Red Sea,中国人也是意译的:红海。

  即使音译,也不必拘泥于汉语拼音。中文是象形文字,常常是一音多义,为了避免混淆,中国有关法律允许增加字母以示区别,例如“陕西”是被译为 Shaanxi 的。还可以利用外语中发音相近的现有词汇进行组合,产生新的含义。英国一家公司把中国白酒译为 byejoe,一个醉醺醺的人向朋友说再见的形象跃然纸上,音义形俱佳。与其说这是翻译,还不如说是文学创作。“巧克力”是文学艺术,“King Joy”(京剧)何尝不是?因此,跨文化翻译可以全民参与,集思广益,百花齐放,最后在使用过程中大浪淘沙,优胜劣汰。

  我们常说要有文化自信,那么具体怎么做呢?以我为主,为中国文化负载词创造专用外语新词,就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Loong 年快乐!

  (欢迎转发,可以提供更多资料)

  作者简介:黄佶,男,工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师(已退休);主要著作:《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2015年),《中国龙文化》第八章“龙与文化传播”(2023年);龙 Loong 网(loong.cn)主编。

【简版】译龙为 loong 大事记(从 1809年到 2024年)

  1809年,英国传教士马希曼把龙注音为 loong;1814年,他在《中国言法》中继续这样做。

  1817年,英国外交官在《新近出使中国记事》中把“龙王庙”音译为 Loong-wang-Miao。

  1882年,美国牧师沃克在文章中用 loong 作为对应龙的名词,文章标题是:Pagoda, Loong and Foong-Shooy(宝塔,龙和风水)。

  1892年,澳大利亚华人开始在当地的复活节游行中舞龙,巨大的龙道具被称为 Loong。

  1907年,清朝海军军舰“龙翔号”建成,它的英文名是 Loong Sheung。

  1920年代,在明信片中,上海的龙华塔被译为 Loong Wah Pagoda。

  1940年代,上海出品龙凤牌香烟,它的英文名是Loong Voong Cigarettes。

  1951年,李小龙启用这个艺名,对应的英文是 Lee Siu Loong。

  1961年,美国华侨黄定国等人在英文书籍《三藩市华埠之巡礼》中把龙译为 Loong。

  1980年,国内学者开始陆续发表学术论文,指出龙和 dragon 的含义截然相反,至今已有数百篇。

  2003年,安徽大学研究生李玉萍在硕士学位论文中提出应该译龙为 loong。

  2004年,台北学者蒙天祥撰文指出 dragon 是凶恶的妖怪,冷血的大蜥蜴,建议改译龙为 loong。

  2005年,因为“龙的形象在东西方存在差异”,本来呼声最高的龙落选北京奥运会吉祥物。

  2006年2月,龙 Loong 网(loong.cn)上线,专门收集和发布有关译龙问题的资料和观点。

  12月4日,“弃龙风波”爆发,译龙问题进入公众视野,国内外大量新闻媒体报道了译龙为 loong 的建议。

  2007年,龙文化学者开会发表《兰州宣言》,呼吁改译龙为 loong。

  从 2015年到 2018年,三位全国两会代表五次提案,建议译龙为 loong。无数个人、大量企业和一些管理部门及一些外国人相继改译龙。

  2024年龙年前夕,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等国家级对外新闻媒介把龙年、龙舟、春晚吉祥物龙辰辰和龙年生肖邮票里的龙译为 loong,这意味着外宣管理部门可能已经接受这一译法。

举报/反馈

黄佶

271获赞 87粉丝
不务正业,胡思乱想,随意涂鸦,爱转不转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