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白瓷苏献忠制《纸》。(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若有一抹颜色能够划破漆黑的夜空,点亮整个世界,那必定是白色。闽人以火为媒,赋予高岭土生命,造就出德化白瓷,在人类艺术史上留下了璀璨的篇章。
德化白瓷,以白生气韵的独特魅力,风靡全球,被法国人奉为“Blanc de Chine”,即“中国白”。这一抹白,不仅是色彩之白、材质之白、艺术之白,更是中华民族的品格之白、精神之白。
点亮世界的那抹白
德化,地处福建中部,当地烧制青白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浩浩荡荡的民族大融合与南北文化大交融为德化地区带来了新的烧瓷技艺。
▲世界瓷都——德化。(图片来源:德化文旅集团有限公司微信公众号 赖建明摄)
铝、硅含量较高而氧化铁含量却低于0.5%的戴云山优质高岭土,是烧制白瓷的上上之选,再与数百年打磨的烧制工艺相结合,时至宋代,德化窑已能够生产出色泽纯正的白瓷,并被荷兰商人从福建贩运至欧洲各地。这些瓷器价比黄金,因供不应求而更显尊贵。
元朝,德化白瓷观音烧制技术极为成熟,成为贡品。《安平志》记载,“白磁出德化,元时上供”。随着元朝开疆拓土,德化白瓷的声名远播世界,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痴恋。
▲晚清德化白瓷许云麟制佛狮一对。
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写道:“刺桐城(泉州)附近有一别城,名称迪云州(德化),制造碗及磁器,既多且美,除此港外,它港皆不制此物。”可以想见,当马可·波罗带着“中国白”返回欧洲时,曾惊艳到多少王公贵胄,那不同于青花瓷靛蓝色的美丽,是纯净的白,成为欧洲人心里的“东方白月光”。
明朝初期,倭寇侵扰,明太祖朱元璋采取海禁政策,下令“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成化十年(1474年),泉州市舶司被迁往福州,泉州港贸易衰落,福州取而代之,德化白瓷需由大樟溪至闽江,再抵福州。
直到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宣布福建漳州月港开关,调整海外贸易政策,东南沿海的海外贸易进入新时期。德化白瓷也随即转由漳州,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更为便利地达成外销愿望。
此时的德化窑,已经历了青瓷、青花瓷到白瓷的蜕变,打响了“中国白”的国际品牌。
▲清德化瓷欧洲一家人。大英博物馆藏。
清中期以后,随着厦门港的兴起,德化白瓷与世界的联结点再次发生迁移,形成了德化-永春-泉州-厦门的国内运输路线,并由厦门经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据道光十二年刊印的《厦门志》所载,这些白瓷远销南亚、东南亚地区,成为传播中华优秀陶瓷文化的一张名片。
德化白瓷的足迹遍布亚洲、欧洲、非洲的广大地区。在韩国、日本、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伊朗、埃及、坦桑尼亚、南非、爱尔兰等地的考古发现中都有德化白瓷的身影。
▲清德化白瓷犀角杯。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藏。
从见到美丽的白瓷那天起,欧洲人未停下仿制德化白瓷的脚步。
1610年,《葡萄牙王国记述》中记载,“(德化)瓷瓶是人们所发明的最美丽的东西,看起来要比所有金、银或水晶瓶更为可爱”。
1708年,德国化学家柏特格首次成功烧制出欧洲真正意义上的硬质瓷器后,欧洲皇家瓷器工厂纷纷开始仿造德化白瓷。当时英国的切尔西工厂、法国的圣科得以及查得密瓷器工厂都属于白瓷的仿造大户,他们以德化白瓷为蓝本,先后创立了欧洲白瓷与欧洲瓷塑两大系统。德国迈森更是作为欧洲仿制德化白瓷的名厂,被欧洲人成为“白色黄金之乡”。
“中国白”不仅点亮世界,更将“白色的火种”播撒欧洲,成就“本地垂迹”的“欧洲白”。
▲丝绸之路路线图。(图片来源:地球知识局)
多姿多彩“中国白”
享誉世界的“中国白”,是多姿多彩的“白”。
▲宋 莲纹军持(青白釉)。德化县陶瓷博物馆藏。(图片来源: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
“青白”,主要盛行于宋元时期。这是一种介乎青白之间的釉色,青白釉即青中泛白或白中泛青,色调深者近乎浅绿、色调淡者接近白色,亦有部分泛灰白或黄色,就在这深浅不一之中,呈现出德化白瓷的古拙之美。南宋晚期至元初期的德化青白瓷胎骨较为粗糙,胎釉皆薄,却也将古韵凸显得更淋漓尽致。而时至元代的青白瓷胎质更显洁白细腻,水清的釉色在积釉处更为淡绿色,这种流波的美感,莹润似玉的质地,足以令人痴迷。
▲何朝宗款德化窑观音(象牙白)。(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网站)
“象牙白”诞生于明代。这种德化白瓷多用分室龙窑烧成,因釉中的铁离子含量提高,釉色呈现出白中泛黄的“象牙”色。通常而言,“象牙白”的器物造型多厚实丰满,装饰自然大方,手拉坯或捏塑接口过渡流畅,胎体细腻,胎质坚硬,釉层均匀,釉面晶莹,玻璃相好,微黄似凝脂。
论及“象牙白”的制作大师,当属被世人尊为“瓷圣”的何朝宗。何朝宗尤善制作观音像,所制观音惟妙惟肖,有诗称“除非观音离南海,何来大士现真身”。《中国白:瓷器中的神像》一书,更是盛赞“明朝何朝宗的瓷雕观音可与意大利米兰的断臂维纳斯相媲美”。
▲德化窑白釉筒式花觚(孩儿红)。(图片来源:艺术中国微信公众号)
“孩儿红”,是明代德化白瓷的极品。这是一种白中蕴红的窑变瓷,因其在烧成工艺上无法控制,属于偶然生成,故而传世极少,被瓷器收藏界奉为“稀世珍宝里的极品”。它的胎质洁白细腻温润,釉面洁净莹亮,白中蕴红的色彩,在光线的照射之下,恍若婴儿粉嫩透红的肌肤,故而得名“孩儿红”。现今唯有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法国奎美特博物馆、德国德累斯顿收藏馆,以及德化县陶瓷博物馆等极少数博物馆有所珍藏,珍贵程度不言而喻。
▲坐岩观音(葱根白)。(图片来源:福建日报 孙义鑫摄)
“葱根白”亦属德化白瓷的典型“白”,一般作为民间日用品。其胎釉结合紧密,胎色白且质地坚硬,釉色白中略带有青,恰如葱根之美。《孔雀东南飞》有云“指若削葱根,口若含朱丹,芊芊做细步,精妙世无双”,这里也将美人的手指比做“葱根”,这是一种白净之美。其明代制品雕刻痕迹较为突出,清代制品存世更多,包括碗、盘、杯、碟、钵、盅、盒、壶等器具以及人物雕像。
此外,还有“乳白”、“宝石红”等不同种类的“白”。“白”的种类还在不断增多。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研制出白度为80度的“建白”,以及白度超过82度的“高白”。雪白莹润、高洁无瑕的新德化白瓷,再创“中国白”的新高度,让点亮世界的“中国白”更添光明色彩。
▲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德化白瓷作品《雀语吉祥》。(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朴素淡雅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德化白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中国白”点亮世界,不仅是一种文化交流,更是一次盛情邀约,以“一带一路”为媒,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点亮世界未来之光。
(作者简介:魏仕俊,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监制 | 王翔宇
责编| 刘渝西
审核| 蓝希峰
制作 | 胡晓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