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说到天地人形成,三才就位。后边,西游记的故事正式开始。
世间经过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治理,逐渐分为四大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瞻部洲和北俱芦洲。
本书主要讲东胜神洲的故事。
海外有个国家,叫傲来国。傲来国临近东海,海上有座名山,叫花果山。
花果山是地脉的起始,山脉的主脉,天地分开时就有,混沌初开就已经存在。说白话,就是天下间第一座山。
花果山正山顶,有块仙石。三丈六尺五寸高,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刚好是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参考二十四节气。上有九窍八孔,呈九宫八卦的形状。
围圆是圆柱形,而古时有天圆地方之说,365°周天也指圆形。简单来说这块超大的仙石轮廓是个圆柱形,高约12.06米,直径约5.08米。按现代商品房大约有个客厅那么大,四层楼那么高的一个石头柱子...
周天365、二十四节气、九宫、八卦,全都出现在这块仙石上,意思就是虽然这石头造型有些奇葩,但是符合自然规律。视觉上突兀,逻辑上极其合理。
仙石周围没有树木遮挡,倒是有灵芝兰花陪衬。大约在开天辟地以来,仙石总是受到天地灵气浇灌,日月精华滋养,日积月累,逐渐有了灵性。
石头里边有个仙胎。
有一天仙石破碎,里边产出一个石卵,有圆球那么大。入世见风,石卵化作一个石猴。
石猴有头有脸,有手有脚。出生没一会儿,就学会走路。又过了会儿,朝四面八方行了祭拜礼仪。
第一点,石猴刚出生时不会走路,学了一会儿才会。
第二点,石猴出生起就是个石头做的猴子,身上没毛,至少一直到方寸山拜师前,原文都没有描述石猴身上有一根毛存在。
拜完四方,石猴双眼金光四射,扫视苍穹,查知周围环境。金光扫过天宫,惊动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召集群仙在凌霄宝殿中询问。此时殿外金光刺眼,绚丽璀璨,于是派千里眼、顺风耳去南天门外查看。
不一会儿,两位神将回来复命:“臣奉旨观听金光之事,是东胜神洲傲来国海域,有座花果山,山顶有块仙石。今天仙石产下一个石卵,见风,变成一个石猴。石猴眼带金光万丈,在山顶礼拜四方。不过他刚吃了凡间野果,这金光持续不了太长时间。”
关于最后一句,原文描述:如今服饵水食,金光将潜息矣。大意是这石猴本来是天地精华所生,自带仙气,但是因为吃了凡间俗世的东西,仙气不再纯净,会渐渐磨灭消逝。
古时道家有“求仙辟谷”的说法,不吃东西,靠吸收天地灵气,可以修炼成仙...
《庄子·逍遥游》中也提到过“不食五谷,餐风饮露”的修仙途径。
玉皇大帝慈悲感叹:凡间的事情,既然是天地精华所生,也就不用大惊小怪,随他去吧!
这石猴在山中,能走能爬,会跑会跳,饿了吃山里的野果,渴了喝山涧的泉水。虎豹豺狼、獐鹿猕猴都能玩到一块儿。晚上睡在山石悬崖之下,白天游览各个奇峰异洞。
真可谓“山中无甲子,岁月不知寒”!
甲子在这里指历法,意思是山中没有历法,天气寒冷也不知道年节即将到来。
在原文中用作承上启下,指时间过得飞快。
山中无甲子,岁月不知寒。原出处就是《西游记》。
白话《西游记》:第一回-西游释厄传中提到的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各从第一位开始配对,刚好六十对能首尾相连,即一甲子,60年一个轮回。
一天天气炎热,石猴和一群猴子避暑,都在松树底下玩耍。玩过一会儿,又到那山涧中洗澡。泉水从山涧涌出,像一个个奔涌而至的圆瓜,四处飞溅。
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一群猴子都在说:“这泉水不知道从哪里流过来,咱们今天闲来没事,顺着泉水往上找找源头,权当玩耍了!”讨论一番,一群猴子顺着山涧朝山上爬去,一直爬到半山腰,看到源头,乃是一股瀑布飞流而下。
群猴拍手称赞:“好水!好水!原来此处远通山脚之下,又涌入大海之中!”一个猴子道:“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只要能办到,咱们就拜他为王!”叫了三声,石猴看没回应,就自己跳出来,大声道:“我进去!我进去!”
石猴闭眼下蹲,纵身一跃,跳进瀑布中。穿过水雾,落身在一架桥梁之上,他稳身定神,仔细观察,原来这是一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各个石窍,自上而下倒挂而流,刚好遮住铁板桥。
他走过铁板桥,里面是个石洞。这里像是不久前有人住过一样,石桌石凳、石盆石碗、床榻灶台,一应俱全。看了很久,他又跳过铁板桥,左右再看,发现正当中一块石碑,碑上镌刻一行楷书大字:
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洞天、福地,指道家修炼的场所。具体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洞天比福地高一级。
原文“锅灶傍崖存火迹,樽罍léi靠案见肴渣”,意思是锅灶里还有火的痕迹,桌上酒杯旁还有剩下的饭菜...
*世上哪一个有本事钻进去讨出个源头来。可叹!可叹!——李卓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