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

这些都是90年代民间最流行的口号,那个年代的“打工潮”,时至今日依然令人印象深刻。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行,东南沿海地区成为发展的黄金地段,全国各地的年轻人纷纷背井离乡,坐上绿皮火车南下寻求财富梦!


从广州、佛山、中山,到深圳、东莞、惠州,许多制造业工厂拔地而起,玩具厂、服装厂、电子厂等大型工厂数不胜数。

在这些连片的大型工厂里,需要大量流水线工人,不用太高的学历,就能进厂打工,这就使得每个工厂里聚集了超过1000的年轻人,甚至上万人的大型工厂随处可见。


这些年轻人为了实现心中的财富梦,肯吃苦,有耐心,爱加班,为90年代制造业的繁荣,付出了自己的辛劳和努力。

就有一些外国友人,用他们手中的相机,记录了90年代工人们的日常,在他们镜头下可以看出,不要再被电视剧骗了,真实的90年代打工妹原来是这样,引起无数人共鸣!


英国人镜下的深圳打工妹

90年代初,一位名为伊恩·贝瑞的英国著名摄影师,想要感受中国“变化快”来到了深圳,记录下了当时的打工潮,尤其是打工妹们,为了改变命运,她们太拼了!


90年代是深圳一个飞速发展时期,那时的深圳朝气蓬勃,各种新鲜事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街上随处可见,穿着时尚的打工妹,她们结伴出行,穿梭在繁华的商业街,这是她们一个月中难得的休息日。


由于工厂的活比较多,她们平时很少有时间外出,大部分时间都贡献给了工厂,于是便显得休息日尤为珍贵,一般一个月只休息一天。

在这一天,她们会穿上平时舍不得穿的衣服,打扮着花枝招展,约上自己的好闺蜜一同逛街,感受着变化中的深圳。


但是她们逛街很少买东西,因为舍不得,她们每个月都会定期将工资寄回老家,自己只留一点点作为生活费,省着花,除非,她们要回家探亲时,会买一身新衣服,以及一些小礼品带回家中。

这样回家显得很有面,同时也向家乡的亲朋好友暗示自己在外边混得很好,不让他们为自己担心,当然也有不少人喜欢借此显摆自己去过大城市,自己的身份不一样了。


90年代打工妹的生活并没有像打扮那样光鲜亮丽,每天工作三点一线,有的厂子还要上夜班,她们吃着廉价的食物,住在廉价的房子,有时候还要被老板克扣工资。


单身的打工妹一般会住在工厂宿舍,宿舍非常简陋,卫生条件很差,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放了有七八张上下铺铁床,铁床上不像是如同现在的大学那般一人一个床铺,而是两人一个甚至一铺挤三个人的情况都十分常见。


有对象的或者已经结婚的,有些依然与他人一起挤在工厂宿舍里,还有一些则选择搬出来,在城中村的出租房里生活,不过,居住条件同样简陋,卫生条件也不理想。

可以说,那时候住房非常不方便,但是这并没有阻挠她们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甚至她们之间的感情非常的好,非常珍惜那段日子。


吃饭的话,打工妹们一般一日三餐都是在工厂食堂里,由于工人众多,打饭如同打仗,都要抢着去打,生怕吃不上饭。

每个人都会端着一个大盆争先恐后地抢着打饭,因为在工厂里面干活很消耗体力,比较容易感到饥饿,所以不管男女的饭量都很大,他们需要吃得饱饱的,才有力气干活。


由于工人比较多,打工妹们一般都会打完饭菜后,回到宿舍,凑在阳台上一块吃饭,吃饭之余还会扯会闲话,气氛其乐融融的。


打工妹中一般都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村人,但其中也不乏有一些文化水平较高的知识分子,并且这些人待人接物也比较出色。

渐渐地,这些人便从众多打工妹中脱颖而出,成为车间主任、工厂管理人员,她们的工资和生活也随之有了明显提高,比如说,她们开始去麦当劳等饭店吃东西,不再与工人们在食堂里抢饭吃。


打工妹在休沐日,除了跟闺蜜逛街外,还有的会跟着对象过两人世界,在一个公园里的露天卡拉OK,有两对小情侣正在拿着话筒唱歌,周围还站着着几个工人,用羡慕的眼光看着他们。


在那个年代,卡拉OK如同如今的KTV般,是年轻人最喜欢的一种娱乐消遣方式,像这种露天的卡拉OK或者卡拉OK厅,只需几只话筒、一台电视和音响就可以放声高歌一曲。


而那时候,人们的娱乐工具非常少,工厂食堂的一台彩色电视机,就成为许多打工妹们的唯一的娱乐工具,并且还只能趁着吃饭的时间稍微看一会儿。


一些打工妹们还会趁着休息的时间,相约成群结队地前往海边玩耍,坐在沙滩上吹着海风,侃着大山,享受着难得的轻松惬意的时光。


另外,打工妹们除了进厂打工外,还会去当发廊女,90年代后,各式各样的理发店兴起,许多打工妹没有随着大流地进入工厂,而是选择学习美容美发,在当时不乏是有好的选择,至少每天比进厂打工,时间宽裕许多。


德国人镜下打工妹返乡

除了英国人伊恩·贝瑞外,还有一位来自德国摄影师,他叫迈克尔·沃尔夫,同样用专业相机,拍摄了90年代的打工妹衣锦还乡的情景。


90年代,打工妹们想要返乡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由于工厂任务繁重,她们只能在过年时候回家,甚至有一些人干脆常年不回家了。

别说那时候,就连如今的春运,对于火车站挤火车的场景都司空见惯了,而那时候,人们为了回家过年更为疯狂。


那时候,不仅买票紧张,紧张到买不到票,这就使得逃票,漏票的情况极其严重,而且,上火车更为紧张,一些人看到门口挤不进去就从窗口爬进去,生怕自己上不了火车,场面十分的疯狂。


要不是那时候虽然是绿皮车,但速度也比印度的火车快,或许印度那样的挂火车场景说不定就要在中国春运时刻上演,由此可以看出,打工人们思乡之心切,回家之急切。


回到家乡时,打工妹都会穿上时下比较流行的服装,有的喜欢穿上皮衣皮裤皮鞋,有的追求个性也会染个发,穿一条超短皮裙,甚至有的还学会了抽烟。


这些都使得她们显得十分的时尚,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不愧为去过大城市的人,但是却和农村的环境显得格格不入。


尽管打工妹们每个月都会往家里寄来工资,但是在农村中过惯苦日子的父母,一般不会因此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会将这部分钱存起来,将来好为子女盖新房子,置办婚事。

房子依然是原来的旧房子,老人依然穿着一如既往地中山装,解放鞋,不会因家里有钱了,就放下了种田这一生存技能,而是像往常般锄地耕田,可能家里的物件有所更新换代。


父母们看着自己闺女穿得光鲜亮丽的,觉得她们在外边混得很好,就开始考虑她的婚事,想要给她找个另一半,一同南下,好有个照应,也有个好归宿。


一些打工妹回来时是一个人回来,回去后就变成了两个人回去,携手在南方闯生活,当然也有一些打工妹不用家里安排,就在打工时就找好了,甚至一同带着孩子回家见父母。


不过,也有的打工妹,不愿找家里面的人,想要找当地人,这样容易在当地定居,融入当地,成为新的当地人。

而这一类打工妹要么长得漂亮,引得当地人垂涎,要么能力出众,翻身当了女老板,拥有与当地人门当户对的条件。


还有一些打工妹年轻时不考虑婚事,等到年龄大了一些挣到钱后,回到老家将自己嫁了,安稳在家乡过日子,不再出远门。


如今,三十年过去了,当年那批只有20岁左右的打工妹,大部分都早已结婚回到老家发展,也有少数有幸钓得金龟婿,成为豪门阔太太,或者成为女强人,成为某些公司的老板。

不过,随着时光的流逝,她们不约而同地到了快退休的年龄,大多数都已经将打工的机会让给了年轻人,自己回归家庭,含饴弄孙,操持生活。


结语

她们是整个时代大潮中的一个缩影,见证了中国的飞速发展,见证了时代变迁,生活标新立异,更见了中国的繁荣强盛。


不管90年代打工妹后来做出了怎么样的选择,又拥有怎样不同的生活,但是她们在无人注意的角落,对我国制造业做出的贡献永远不会被后人忘记。

只是,如今她们在哪里,似乎不那么让人关注了,对于她们印象也停留在那几张逐渐泛黄的老照片当中。

举报/反馈

珈一聊社会

21.4万获赞 1.4万粉丝
回忆社会,回忆贵圈,回忆生活。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