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牛,集温良和顺与清净无为于一身,自宋代起,是以成为文人眼中象征神仙、名士和隐者的符号。“骑牛”表达着一种隐逸的立场,是潇洒脱俗、逍遥自在的象征。在传统绘画与民俗文化中,以牛为题材的美术作品比比皆是。
摘要由作者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优质作者榜#牛,集温良和顺清净无为于一身,自宋代起,是以成为文人眼中象征神仙、名士和隐者的符号。骑牛表达着一种隐逸的立场,是潇洒脱俗、逍遥自在的象征。在传统绘画与民俗文化中,以牛为题材的美术作品比比皆是。

骑牛”是潇洒自在的象征

“骑牛”意象来说,老子骑牛出关是较为经典的故事。老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刘向《列仙传》记载“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关令尹内传》也有记载“关令登楼四望,见东极有紫气西迈,喜曰:‘夫阳气尽九,星宿值合,岁月并王,复九十日之外,法应有圣人经过京邑’,至期乃斋戒,其日果见老子。”这便是老子骑牛出关,天浮紫气的典故。紫气,是指祥瑞的霞气,成语“紫气东来”出自此典故,比喻为祥瑞的象征。

历代许多画家都以此典故为题材描绘了老子骑牛出关的画作。画中的老子多是须发皆白、大耳下垂,但精神爽朗、神态达观的隐逸老者形象如宋代晁补之的《老子骑牛图》,老子身穿右衽长袍,腰有缚带,浓须垂眉,侧头回顾,神态安详,而青牛趴蹄回首,睁眼顾盼,形神生动,徐徐前行。左上枯杈一枝,藤蔓缠绕;右下野草一二,简繁有致层次分明。

宋代 晁补之 《老子骑牛图》

明代张路的《老子骑牛图》,不写背景,老子坐于青牛背上,手持《道德经》,抬眼注视着一只飞蝠,比喻“福在眼前”,笔墨张弛有度,风格粗率豪放,成为“老子骑牛”的经典图式。

明代 张 路 《老子骑牛图》

此外,“清初画圣”王翚父亲王豢龙在七十大寿时,杨晋结合“老子骑牛”的图式作了《王豢龙骑牛图》祝寿。图中王豢龙骑牛归牧状,浓眉善目,坦腹,头戴草笠,着白色短衣短裤,左腿侧横于牛背上,右腿垂下,右手提缰按于右腿,左手再按于右手,神态安详平和又有书册平摊牛背,寄予“骑牛读书”之意。此图不仅以老子紫气东来寓意吉祥,还展现了年届古稀的王豢龙自得自乐的心境。

清代 杨 晋 《王豢龙骑牛图》

据相关文献记载,王翚在其父亲仙逝之后开始邀请师友题撰像赞,太仓王时敏、蕲州卢綋、太仓王鉴、建安黄晋良等纷纷提赞。他们将“老子出关”与“宁戚饭牛”、李密的“牛角挂书”和“饲牛拜相”的典故进行对比,叠加、累积出了更丰富的历史意象,使一幅单纯的祝寿画像越来越突显处高古气息,王豢龙的形象也逐渐雅意清高。

清代 禹之鼎 《骑牛还山图》拓本

清代画家禹之鼎为王翚也画过此类意象的画作——《骑牛还山图》。图中,王翚身着汉装,稳坐牛背,徐徐而行,小童挑担随后而行,斗笠、酒葫芦、长剑和画卷、书函包袱等物各置前后,组成了一幅动人的返乡图景。图中的黄牛造型明显得自于唐代韩滉之《五牛图》,増加了高古气息。王翚邀请京城名流为此画题咏,题咏内容与良多典故联合,赋予画作复杂丰富的意义,更多的是田园山林之乐和闲散逍遥的追求。

沈塘 摹禹之鼎《骑牛还山图》

杨晋在王翚携画《骑牛还山图》南归后的次年十月也以此为蓝本创作了一幅《石谷骑牛图》,图中人物着素衣,戴斗笠,垫蓑衣,骑于牛背,缓缓而行于乡野小径,悠哉自得题云为画白石翁诗意,白石翁是明代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晚号白石翁,其一直在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过着田园隐居的生活,因此,此画作也有隐逸的意义。

清代 杨 晋 《石谷骑牛图》

地绵万里尽春耕

牛除了作为隐逸形象出现,古画中另一大很常见的主题便是春耕图。“舂锄扑扑趁春晴,布谷飞飞劝早耕。”农事最重时令节气,春季是耕种的大好时节。如在明代画家戴进的《春耕图》,我们就可以看见牛的身影。春风渐暖,桃花盛开之时,农人叱牛扶犁耕田的景象,有“雨足郊园正得晴,地绵万里尽春耕”之意。这幅画背景宏大,峻岭深谷、崖石怪峋、溪流激宕。一农人坐在树下整理草鞋,农具放在一边,其牛卧在一旁休息;另一农人正在田间赶牛犁地;送饭的孩童经过小乔时被溪流吸引。

明代 戴 进 《春耕图》

明代画家孙克弘的《销闲清课图》,描绘的是晚明文人的生活形态。画中一名文人去田野看农人春耕,农人有的拿农具耕地,有的驾牛犁地,一派和谐相融的自然之态。

明代 孙克弘 《销闲清课图》 “阅耕”

到了清代的时候,雍正皇帝就非常重视农业,请宫廷御用画师将耕籍礼的过程记录了下来,绘制成了《雍正帝祭先农坛图》。耕籍礼分为四个环节,首先举行祭祀大典,其次是皇帝亲自耕田,然后是文武百官依次耕田,最后由皇帝赐茶。在此图的第二卷“亲耕图”中我们可以看见雍正帝亲自驾牛耕地,可见牛在春耕中的重要性。

清代 《雍正帝祭先农坛图》 “亲耕图”
清代 禹之鼎 《春耕草堂图》
明代 陆 治 《春耕图轴》

此外,肖像画大师画家禹之鼎还作过一幅《春耕草堂图》画卷中右上角是一农人驾着耕牛在田间春耕劳作,春水的岸边灼灼其华的桃花林与嫩绿的柳树;左边头戴斗笠身穿蓝袍,正捻须的老翁,是画卷的主人公,一位朝廷命官,旁边是两个孩童,一人持杖,一人背书卷,他们正立在草堂前。此图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桃红柳绿的景象,充满了乡村田野的气息,也表达了主人公面对这大好春光、祥和安宁的社稷的欣慰。

举报/反馈

书画赏读

9611获赞 1603粉丝
普及美术知识,引领美术创作
编辑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