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是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逐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过程。清亡后,自1912年至1949年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争取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而前仆后继,最终让中华民族重回世界之巅。那么这段民国史究竟发生了哪些大事呢,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1912 中华民国成立

时间:1912年1月1日

对象:革命党

事件: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创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正式宣布使用“中华民国”之国号。

影响: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进入共和时代。

1912 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

时间:1912年2月15日

对象:袁世凯

事件:为了为了巩固辛亥革命成果,孙中山宣布若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赞成共和体制,自己可以辞去大总统之职,并推举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有了孙中山的保证,袁世凯很快通电全国支持共和,并逼清帝退位。清朝灭亡后,孙中山遵守约定辞去大总统之职。1912年2月1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选出袁世凯为中华民国第二届临时大总统。

影响: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1912 临时约法颁布

时间:1912年3月11日

对象:南京临时参议院

事件:中华民国成立后,法制院院长宋教仁开始起草制定临时约法,并于1912年3月8日由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3月11日公布实施。

影响: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将中华民国的总统制改为内阁制,限制总统权力。

1913 二次革命

时间:1913年7月—1913年10月

对象:革命派、北洋军阀

事件:1913年3月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袁世凯派刺客暗杀,孙中山由此看清了袁世凯的反动面目,从日本回国力主武装讨袁,但只得到了江西都督李烈钧等少数人支持。1913年7月李烈钧正式宣布江西独立,电告讨袁,南方革命党人纷纷响应,随后与北洋军展开作战。1913年9月南京失守,“二次革命”宣告失败。

影响:暴露了当时中国政治体制的缺陷和不足,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觉醒和进步。

1915 民四条约

时间:1915年5月25日

对象:中国、日本

事件:1914年12月日本驻华公使看出了袁世凯称帝的野心,便以支持帝制作为交涉的引诱手段之一,于1915年1月18日正式向中国递交包含“二十一条”要求的文件,随后中日秘密交涉三个多月,最终确定了《民四条约》的修正案,中日双方于1915年5月25日在北京正式签署该约。条约主要内容是:在山东,日本可以继承德国的一切权利,中国政府答应山东内地或其沿海岛屿一概不租让于外国;在南满,日本得到延长租借地及铁路期限、其臣民得任便居住、往来并经营农工商业及租用土地等权利;在东蒙,日本得到其臣民与中国人合办农业和附属工业等权利;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中国不得将该公司充公、收归国有或使其借日本以外的外资;在福建,中国政府答应不允许外国在沿岸地方设造船所、军用贮煤所及海军根据地,也不借外资自办。

影响:严重损害了中国国家主权,激起了国内反日浪潮与民族主义情绪。

1915 袁世凯称帝

时间:1915年12月12日—1916年3月22曰

对象:袁世凯

事件: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正式宣布恢复帝制,改国号为“中华帝国”,自称中华帝国皇帝,改元“洪宪”。

影响: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怒和反对,造成南北分裂。

1915 护国运动

时间:1915年12月25日—1916年7月14日

对象:护国军、北洋军阀

事件:袁世凯称帝的倒行逆施之举引起全国哗然,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组建护国军出兵讨袁,北洋军屡屡受挫,南方其他各省见状纷纷独立。仅仅当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在内外压迫下不得不宣布取消帝制,不久后去世。之后南北妥协,北洋政府恢复了《临时约法》和国会,护国军撤销军务院,护国运动结束。

影响:制止了封建帝制死灰复燃,再造共和,巩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1916 府院之争

时间:1916年—1917年

对象:总统府、国务院

事件:府院之争是指中华民国总统府与国务院之间的权力斗争。袁世凯死后由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任国务院总理。段祺瑞以北洋正统派首领自居,掌握军政大权,与大总统黎元洪分庭抗礼。

影响:体现出民国政治制度的不完善,加剧了北洋军阀的分裂。

1917 张勋复辟

时间:1917年7月1日—1917年7月12日

对象:张勋、溥仪

事件:1917年6月张勋利用黎元洪与段祺瑞的矛盾,率五千辫子军借调停的名义进入北京,随后急电各地清朝遗老进京,“襄赞复辟大业”。在张勋的支持下,清逊帝溥仪于7月1日重登皇位。消息传出后,段祺瑞在日本的支持下组成讨逆军,防守的辫子军一触即溃,这场复辟闹剧也仅仅持续12天就结束了。

影响:致使段祺瑞复出,皖系、直系两大军阀崛起,标志着民国时期政治格局的彻底变革。

1917 护法运动

时间:1917年7月—1918年5月21日

对象:孙中山

事件:张勋复辟后段祺瑞控制了北洋政府,拒绝恢复中华民国国会和和临时约法。孙中山随即在广州发动护法运动,旨在打到由北洋专政的“共和”,重新建立新生共和的民主法统。1917年8月,南下的一百余名议员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通过了《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由孙中山担任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然而借孙中山的名望争权夺势的西南军阀却千方百计排挤孙中山,企图攘夺护法运动的领导权。孙中山看透了西南军阀名为护法、实为争夺地盘的面目,认识到依靠军阀不可能达到护法救国的目的,便于1918年5月离开上海,护法运动宣告失败。

影响:捍卫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尊严。

1919 五四运动

时间:1919年5月4日

对象:学生

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取胜的协约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在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遭到拒绝,巴黎和会还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消息传回国内后,北京学生群情激愤,许多爱国团体纷纷通电,要求北洋政府捍卫国家主权。但北洋政府迫于帝国主义的压力,还是准备在条约上签字,最终英、美、法、日、意等国于1919年4月30日签订《凡尔赛和约》,此举宣告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5月4日下午,北京三所高校共三千余名学生云集天安门举行集会和游行示威,五四运动就此爆发,影响范围很快扩大,最后演变为全民运动。

影响: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1920 粤桂战争

时间:1920年—1921年

对象:粤军、桂军

事件:1920年7月桂系军阀陆荣廷为争夺广东地盘,决定以讨伐福州北军为名进攻粤军。8月桂军兵分三路向粤军发动进攻,粤军陈炯明也兵分三路迎战。最终粤军在广东各地军民支持下击败桂军,并顺势占领广东,第一次粤桂战争结束。但陆荣廷不甘失败,又于1921年6月在梧州集结军队一万五千人进攻广东,陈炯明派邓铿率部抵抗。6月下旬孙中山任命陈炯明为援军总司令,决定从广西桂林出兵北伐,第二次粤桂战争开始。此战桂军刘震寰归降,沈鸿英随即宣布广西自治,粤军轻取梧州等地后又开进南宁,占领龙州,陆荣廷被迫出逃,桂军再次失败。

影响:实现了两广统一,扩大了广州政府的势力范围与影响力,使得孙中山能够集中力量筹划北伐统一事业。

1921 中国共产党成立

时间:1921年7月23日

对象: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董必武、陈潭秋、毛泽东、何叔衡、陈公博、王尽美、邓恩铭、周佛海、包惠僧

事件: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备受鼓舞,将马克思主义引入国内。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蓬勃兴起,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等地的先进知识分子都相继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建党条件基本成熟。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上海召开,共13人参加,代表全国五十多名党员,会上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影响: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1921 第二次护法运动

时间:1921年—1922年

对象:孙中山

事件:1921年4月7日国会非常会议参众两院联合会议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6月广东军政府发动第二次粤桂战争,并成功击败桂军,统一广西,孙中山开始谋划北伐大业。1922年3月,孙中山在桂林誓师,计划由桂入湘北伐,谁料陈炯明却与湖南军阀赵恒惕结成反孙联盟,不仅暗杀了拥护孙中山的粤军参谋长邓铿,还囚禁了廖仲恺。后方不稳,孙中山不得不回师广东。1922年5月,孙中山由广东进攻江西,北伐直系。6月陈炯明叛变,孙中山又返回广州,遭到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孙中山只得避入永丰舰,于8月到达上海,第二次护法运动宣告失败。

影响: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1924 国共第一次合作

时间:1924年1月—1927年7月

对象:国民党、共产党

事件: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上正确地估计了孙中山的革命立场和国民党进行改组的可能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此实现国共合作。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通过了新的党章,改组了国民党组织,选举产生了有共产党员参加的新一届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形成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等重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但随着孙中山的逝世,国民党内派系争斗,国共合作遭到破坏,最终于1927年7月彻底破裂。

影响:形成了革命统一战线,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1924 黄埔军校成立

时间:1924年6月16日

对象:孙中山

事件: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于广州东郊的黄埔建立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该校在1926年扩大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通称黄埔军校。

影响:为国共双方培养了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北伐胜利奠定基础。

1925 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时间:1925年7月1日

对象:国民党

事件:1925年6月14日,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决定将广州大元帅大本营改组为国民政府,次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决议。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正式宣告成立,由汪精卫担任政府主席。

影响:使得中国国民党有了控制的政权,在军事、财政、民政等方面加强了统一管理。

1926 北伐战争

时间:1926年—1928年

对象:国民革命军

事件:国共实现合作后,经过两年多的斗争,巩固了广东革命政权,北伐时机成熟。1926年7月9日,广州国民政府领导的十万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经过两年多的征战,推翻了北洋政府统治,实现了全国统一。

影响: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1926 武汉国民政府成立

时间:1926年12月5日

对象:国民党

事件: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国民革命的重心逐渐由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鉴于此,广州国民政府于1926年12月5日正式迁到武汉。

影响:国民政府迁往武汉后对政治制度进行了修订,对国民政府和军事委员会人事作了重大调整,在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有重要意义。

1927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时间:1927年4月12日

对象:蒋介石

事件: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成员及革命群众。

影响:使中国大革命受到严重的摧残,是大革命从胜利走向失败的转折点。

1927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时间:1927年4月18日

对象:蒋介石

事件: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与武汉国民政府对立的南京国民政府。之后蒋介石抛弃了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革命政策,使得南京国民政府成为一个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府。

影响:标志着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建立,国民党新军阀代理了旧军阀的统治。

1927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时间:1927年7月15日

对象:汪精卫

事件: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逐渐动摇,最终也走向了反动。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召开“分共”会议,决定同共产党决裂。随后汪精卫集团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进行大逮捕、大屠杀。

影响:标志着大革命的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1927 南昌起义

时间:1927年8月1日

对象:共产党、国民党左派

事件:国共合作破裂后,共产党意识到革命需要自己的武装。1927年8月1日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影响: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1927 宁汉合流

时间:1927年9月

对象:南京国民政府、武汉国民政府

事件:由于根本利益一致,1927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合并,合并后仍称南京国民政府。

影响:建立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统治。

1927 秋收起义

时间:1927年9月9日

对象:毛泽东

事件: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在群众基础较好的湘鄂粤赣四省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按照预定计划爆发。9月19日秋收起义部队在文家市会师,毛泽东主持前委会议,做出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农村进军的决定,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

影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武装斗争中打出自己的旗号,在人民面前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决心。

1927 广州起义

时间:1927年12月11日

对象:共产党

事件:1927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领导工人、农民和革命士兵发动起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但最终失败。

影响:是中国共产党在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大胆尝试。

1928 井冈山会师

时间:1928年4月29日

对象:毛泽东、朱德、陈毅

事件: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部到达井冈山,开始工农武装割据。1928年4月28日,在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的掩护和接应下,朱德、陈毅所率的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暴动农军转移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

影响:壮大了井冈山的革命武装力量,巩固扩大了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 东北易帜

时间:1928年12月29日

对象:张学良

事件:1928年12月29日东北军首领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南京国民政府领导,同时在东北各省降下北洋政府的五色旗,升起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影响:使得中国完成了形势上的统一。

1930 中原大战

时间:1930年5月—1930年11月

对象:中央军、晋绥军、西北军、桂军、东北军

事件:北伐战争后国民党内部各派系因军力编遣肇生不满,失势的汪精卫联合反共右倾西山会议派和国民党军阀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人发动战争,意图夺权。蒋介石调遣中央军与阎锡山的晋绥军、冯玉祥的西北军、李宗仁的桂军进行混战,东北军也进入关中帮助中央军,最终蒋介石取得胜利。

影响:蒋介石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原。

1931 九一八事变

时间:1931年9月18日

对象:日本

事件: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转移国内矛盾,准备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盘踞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便于1931年9月18日晚炸毁了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给中国军队,从而以此为由炮轰中国军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影响: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193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时间:1931年11月7日

对象:共产党

事件:1931年11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江西中央苏区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定都瑞金,由毛泽东担任政府主席,以中国工农红军作为国家的武装力量。

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工农民主政权组织建立的革命政权,对统一领导与加强全国苏区和红军部队的斗争及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2 伪满州国成立

时间:1932年3月1日

对象:日本

事件: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很快沦陷,日本成立“东北最高行政委员会”。1932年3月1日,伪满州国政权在日本的策划下于长春成立,由清逊帝溥仪担任伪满州国的“执政”,建元“大同”。1934年溥仪称帝,改元“康德”,“伪满洲国”更名为“伪满洲帝国”。

影响:是近代列强入侵中国以来第一个以国家面目出现的汉奸政权。

1934 红军长征

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对象:红军

事件: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退出了中央苏区,进行长征。历史两年,至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后,万里长征才胜利结束。

影响:避免了党和红军覆亡的危险,保存了革命的火种,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1935 遵义会议

时间:1935年1月15日—1935年1月17日

对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等

事件: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纠正了博古、王明、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路线,解除了博古与李德的军事指挥权,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

影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36 西安事变

时间:1936年12月12日—1936年12月25日

对象:张学良、杨虎城

事件:由于蒋介石一直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致使日寇横行。为了挽救民族存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张学良和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临潼对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等人的努力下,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六项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影响:使得国共两党之间重启合作。

1937 七七事变

时间:1937年7月7日

对象:日本

事件:1937年7月7日,日本卢沟桥的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当局的情况下在中国驻军附近举行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驻军的严词拒绝。日军随即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掀开了全民抗日的序幕。

影响: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就此爆发。

1937 国共第二次合作

时间:1937年7月—1946年6月

对象:国民党、共产党

事件:1937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国民党,8月中旬蒋介石同意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9月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这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直至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第二次国共合作才宣告结束。

影响: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抵御日本侵略者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1937 全面抗日战争

时间:1937年7月7日—1945年9月2日

对象:中国、日本

事件: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共持续八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分别是1937年到1938年秋的战略防御阶段,1938年10月到1943年12月的战略相持阶段,1944年1月到1945年8月的战略反攻阶段。中国最终以伤亡四百余万士兵、三千余万平民的代价战胜日本,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都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影响:给中国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促使中国政治体制发生变革,削弱了日本军国主义实力。

1941 皖南事变

时间:1941年1月6日

对象:国民党反动派、新四军

事件:1941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一支九千人的支队在皖南泾县茂林遭到国民党反动派八万多人伏击,大多数人或战死或被俘,最终突围出去的只有两千人,军长叶挺在与国民党谈判时被扣押,副军长项英被杀害。

影响:使得新四军损失严重,加剧了国共两党的紧张关系。

1945 外蒙古独立

时间:1945年8月—1946年1月

对象:外蒙古

事件:1945年8月14日国民政府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同意外蒙古根据公投结果独立。1945年10月20日外蒙古开始举行公民投票,共有四十八万余人参加,投票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公民都赞成外蒙古独立。1946年1月5日国民政府发表公告称“承认外蒙独立”。2月13日国民政府许诺与蒙古建立外交关系。中国就此失去了对外蒙的主权。

影响:让中国和苏联形成了一个较长的缓冲带。

1945 日本投降

时间:1945年8月15日

对象:日本

事件: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之后美、中、英、苏、澳、加、法、荷、新西兰等国代表依次签字,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结束。

影响: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取得了第一次完全胜利。

1945 重庆谈判

时间:1945年8月29日—1945年10月10日

对象:国民党、共产党

事件:抗日战争胜利之际,国共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在重庆进行了会谈。经过43天谈判,国共双方达成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我们熟知的“双十协定”,于1945年10月10日签署。“双十协定”的主要内容是: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以对话方式解决一切争端;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三民主义;迅速结束“训政”,实施宪政;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对国民大会及其他问题进行商过后再作决定。

影响:揭穿了蒋介石的假和平阴谋,但也争取到了暂时的和平。

1945 台湾光复

时间:1945年10月25日

对象:国民党

事件:1945年10月25日上午“台湾对日本的受降典礼”在台湾北部中山堂举行,陈仪将军受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委派担任台湾受降的代表,台湾总督兼日本陆军第10方面军司令官安藤利吉将军为降方代表。下午台湾各界又于同一地点举行庆祝光复大会。

影响:标志着被日本殖民统治五十年的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回祖国怀抱。

1946 全面内战爆发

时间:1946年6月26日

对象:国民党、共产党

事件:1946年6月26日,完成了战争准备的蒋介石公然撕毁“双十协定”,以围攻鄂豫边宣化店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为起点,相继在晋南、苏皖边、鲁西南、胶济路及其两侧、冀东、绥东、察南、热河、辽南等地,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影响:打破了和平局面,中国再次陷入战火之中。

1946 《中华民国宪法》通过

时间:1946年12月25日

对象:国民大会

事件:1946年12月25日国民大会通过《中华民国宪法》,1947年1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施行,其基本特点是:以自由平等为标榜,坚持维护国民党的一党专制;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名,保障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和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以“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共和国”之名,行国民党一党专制和蒋介石个人独裁之实。

影响:标志着国民政府训政时期结束,宪政正式开始。

1948 辽沈战役

时间:1948年9月12日—1948年11月2日

对象:中国人民解放军、国民党军队

事件:1948年9月12日,林彪、罗荣桓率领东北野战军发动攻击,连克昌黎、滦县、兴城、绥中、义县,将国民党军分割在锦州、锦西、山海关地区。蒋介石的援军未能突破解放军阵地,廖耀湘兵团也被阻止在黑山、大虎山东北地区。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发起总攻,15日破城,17日长春守军起义。26日东北野战军将廖耀湘兵团包围,经过两天激战,歼敌十万人,廖耀湘等多名高级将领被俘。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至此东北全境解放。共历时52天,歼灭国民党军55万人。

影响:改变了共产党一直处于被动的局面,大涨解放军士气。

1948 淮海战役

时间:1948年11月6日—1949年1月10日

对象:中国人民解放军、国民党军队

事件:1948年11月6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以及其他军区部队与地方武装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江苏海州、西至河南商丘、北达山东临城、南抵淮河的广大区域内,发动了对国民党军的战略决战,共历时66天,歼灭了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杜聿明及刘峙指挥国民党军5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共55.5万人,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影响:消灭了蒋介石在华东、中原战场上的主要力量和精锐部队,加速了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的控制力。

1948 平津战役

时间:1948年11月29日—1949年1月31日

对象:中国人民解放军、国民党军队

事件:1948年11月29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以北平、天津为中心,对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的国民党军予以各个歼灭,共历时64天,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国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共52.1万人,解放了包括北平和天津在内的广大华北地区。

影响:使国民党在中原等地的战斗力丧失殆尽,极大推动了全中国的解放。

1949 渡江战役

时间:1949年4月20日—1949年6月2日

对象:中国人民解放军、国民党军队

事件:三大战役后国共再次和谈,但南京国民党政府最后于1949年4月20日决定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人民解放军立即发起渡江战役。二野、三野和四野一部强渡长江,很快就全线突破国民党军江防阵地。4月23日南京解放;5月3日杭州解放;5月16日汉口解放;5月17日武昌、汉阳解放;5月22日南昌解放。5月23日解放军发起对伤害的总攻,27日上海解放。6月2日长江口外的崇明岛解放。至此渡江战役胜利结束,共历时42天,歼灭国民党军43万人。

影响:宣告国民党统治的灭亡,为解放军继续向东南、华南、西南进军奠定了胜利的基础,大大加快了解放全国的进程。

1949 紫石英号事件

时间:1949年4月20日—1949年7月30日

对象: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国皇家海军

事件:渡江战役期间,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紫石英号军舰无视解放军警告,擅自闯入长江下游水域前线地区,遭人民解放军炮击,紫石英号随即开炮还击。在炮战中紫石英号重伤搁浅,英国海军远东舰队派“伴侣”号驱逐舰、“伦敦”号重巡洋舰、“黑天鹅”号护卫舰前来增援,纷纷被击退。随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与英国就紫石英号事件展开接触和谈判,一直未有结果。1949年7月30日紫石英号趁夜逃走,中国人民解放军与英国的有关谈判随之终止。

影响:结束了自1840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炮舰政策”,外国军舰随意进入中国内河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1949 新中国成立

时间:1949年10月1日

对象:共产党

事件: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许开国大典于首都北京隆重举行,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傍晩群众游行开始,工人、农民、学生、市民队伍高举红旗,纵情欢呼新中国的诞生。

影响: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举报/反馈

风尘讲历史

3.6万获赞 7823粉丝
定期更新历史小故事,带着乐趣读历史
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