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莫言说:孩子的优秀,都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最好的教育,就是拼“爹妈”。
孩子优秀的品质和习惯并非天生,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著名文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习惯的养成,是行为积累的结果,不断重复的行为,最后就形成了习惯。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曾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孩子90%的习惯都是在家庭中养成的,习惯养成初期离不开父母的提醒、监督和引导。
2020年高考,赵稞、赵棣这对双胞胎分别取得687和685的高分,一个进了清华,一个去了北大。
他们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生活在大山深处,他们意识到读书对山里的孩子的重要性,为了培养孩子,他们决定不再出去打工。
面对采访,父亲赵忠其他说:“我觉得即使不能辅导孩子,陪伴也很重要。因为我在旁边,他们感觉心里有底,还能促使他们养成专心学习的好习惯。”
正是父亲的陪伴,让赵稞、赵棣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瓶颈,只要有父亲在他们就觉得身后有了依靠。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呢,在此给家长五点建议:
要引导孩子养成某种习惯的兴趣;
要明确行为规范,有明确的指导;
要有坚持不懈的行为训练;
要及时评估和奖惩;
要注重环境熏陶,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俗话说,言传大于身教,讲再多道理也不及父母自己先去做到,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好的标杆。
父母的陪伴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奥巴马曾说过:“我不会做一辈子的总统,但我一辈子都要做好一位父亲。”
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奥巴马不管多么忙碌,都会抽出时间陪孩子们一起看电视剧,一起去旅行,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奥巴马曾经说过,自己最骄傲的一件事就是,在长达21个月的总统选战中,也从来没有缺席过一次女儿的家长会。
从议员到总统,无论有多忙碌,奥巴马总会抽出时间尽量陪伴在女儿们身边。
孩子是天生的心灵感应大师,我们有没有给予孩子全身心的爱,他们是能感觉得到的。
现在很多父母为了赚钱不惜缺席孩子的成长,他们认为想要孩子获得幸福感,就必须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家庭条件。
殊不知,孩子渴望的是父母的陪伴。
2020年4月,一位90后单亲爸爸阿钭带4岁女儿骑行兜兜4千公里到拉萨走红。
阿钭认为,“自然是最好的老师,陪伴是最有效的教育。”
他希望在陪女儿旅行的过程中让她学会克服人生的艰难险阻,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学会从容面对,永远相信自己能做到。
阿钭说他虽然不能给女儿一个完整的家庭,但要给女儿一个五彩斑斓、幸福快乐的童年,他做到了。
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治愈孩子的一生。
陪伴是最好的家风
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 从来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父母用心‘陪’出来的。
哈佛心理学教授吉尔博特曾说过一句话,“十年后,你不会因为少做了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个小时而遗憾。”
深以为然!
不管一个人的社会角色多么重要,都会有人替代他甚至比他做得更好。
但是父母这个角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无人能替代的。
有研究表明,陪伴和不陪伴长大的孩子,有着明显的区别。
没有父母陪伴长大的孩子,有的性格内向,心理自卑障碍,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甚至怨恨父母,成绩低下等等,更严重的是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内心丰盈强大,热衷于参加各种活动,心态活泼健康,即使没有成才但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来适应社会。
对孩子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奢华的物质享受,而是寂寞时有人陪伴,迷惑时有人指引,成功时有人鼓励,失败时有人理解。
陪伴孩子的五个坑,请家长务必避开:
①态度敷衍,随意应付;
②过度干涉,指手画脚;
③缺乏耐心,情绪失控;
④过度唠叨,说教太多;
⑤过度陪伴,用力过猛;
不同的年龄段,选择不同的陪伴方式:
0-3岁陪伴是给孩子亲密的爱;
4-6岁陪伴是跟孩子一起探索;
7-9岁陪伴是学会欣赏孩子;
10-12岁陪伴是理解和放手;
13-18岁陪伴是沟通和尊重;
李玫瑾教授曾说:“要想有效地教育孩子,首先就要弥补情感关系,所以父母无论工作多忙,都不应该忽略孩子,因为他的关键期就那几年。”
最后送大家两句话: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选择了挣钱,不去管教孩子,等孩子大了,你辛辛苦苦挣一辈子的钱不够他败家一年!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选择了管教,陪伴,等孩子大了,你一辈子没挣到的钱孩子一年就挣到了!
附人民日报8个高质量陪伴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