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部电影中,高适算是厚积薄发、大器晚成的典型,他有两次从军经历:第一次是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凭借着李白教他的相扑技术,一招击败营中相扑高手,赢得幽州长史张守珪赏识,投在其帐下。然而,张守珪的为人及军营的腐败让高适心灰意冷,一年之后选择了离开。
十年之后,经历了世事沧桑的磨练,高适也是悟透人生,他选择了再次投军。这一次他投在了他非常敬仰,对他也很认可的哥舒翰帐下,做了一名随军记事,一干就是十年,常年跟随哥舒翰左右,这为他后来在乱世之中迅速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安史之乱爆发,朝中无人可用,从八品的高适半年之中升任淮南节度使,统领一支数万的军队,去江南平定永王叛乱。
细心的观众朋友们发现:身为淮南节度使的高适,统领全军,又节制江南数州的一切军政事务,而在他身边的幕僚人员只有一个尚在少年的小书童,而这个小书童一直跟随他到了剑南,他依然是高适帐内唯一的助手。很多人就好奇了:高适身为乱世中的节度使一边要领兵打仗,在乱军中冲杀,一边又要处理各种各样复杂的军政事务,为何身边只有一个尚未成年的小书童(至少电影中是这样)?
其实,编导们之所以这样安排,除了是为了突显高适的性格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为了突显出高适的文武双全,以及复杂的政治环境下他的处事谨慎,贴身的人尽可能少一些。
高家枪威震天下,高适获得真传,几十年苦练,已至炉火纯青的地步,又有李白教授的相扑防身,身边不需过多人防护。而文的一方呢?高适是大唐一朝唯一因军功封侯的诗人,多年熟读兵书,跟随大唐名将哥舒翰多年,又有实践经验,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所以也不需要过多的参谋,他自己即能决断大事,身边有个聪明绝顶的小书童足矣。
有不少的观众朋友还提出了一个问题:高适升任淮南节度使的时候,李白为什么不去投他,而是投了永王。
问这个问题的人可能和电影中的李白一样单纯可爱。高适升任淮南节度使的时候,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他的人生的最后一次崛起的机会他不会选择投曾经的好友,是人都有傲骨的,而永王是天下兵马大元帅,在李白眼中,永王代表着国家和朝廷,永王那才是他报效国家的目标。
高适身边的这个小书童有着极高的情商,从高适在剑南营中用计谋假自杀欺骗吐蕃人和程公公时,小书童在旁边打配合时的聪明机智可见一斑,当他看到高适脖子上“带血”的丝带时,他准备伸手去摸,然而,就在他伸手的那一刻,他突然明白了什么,接下来他配合高适完成了一场绝妙的计谋,就连程公公也佩服的五体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