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读《瓦尔登湖》读不下去?
刘擎说他读过三次《瓦尔登湖》,三次都没有读完。
政治哲学领域专家阅读都如此困难,很多网友说那就不再愧疚了。
我用三天读完了这本书,发现梭罗不是啰嗦,而是第一章“俭朴之道”是真的难读,如果此章节调整个顺序,风评肯定会好很多。
开头这第一章梭罗带有说教意味的指出了现代文明世界人类的庸人自扰,他看不惯人们为了衣服、房子这些”外皮的表面”,铸造精神上“尘世的烦恼”。
梭罗点名道姓的批判的那些人是:
“我所针对的,主要是那些芸芸众生,他们牢骚满腹,命蹇时艰是可以改善的,他们却在枉自抱怨。”
读者:说的不是我吗?
“他们对什么事都抱怨得最起劲,最伤心欲绝,照他们的说法,他们是在恪守自己的职责。”
读者:说的不是我吗?
“我还想到那些貌似富有,实则是各阶级中最为贫困的一类人,他们把金属熔化后的浮渣积攒起来,但又不知道如何加以利用,也不知道怎样处理掉,于是便为自己锻造除了金脚镣或银脚镣。”
读者仿佛有被点名了,太过真实的指责,心里不太舒服。
但实际上,《瓦尔登湖》之所以成为名著风靡全球一百多年,不仅仅是他语言的犀利,以及对大自然文字的描摹让人身临其境,如果回到19世纪的米国,梭罗的伟大,就会显而易见。
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梭罗的苛责是对当下世界庸庸碌碌而看不清真相的人们,包括他自己的贬责;他的真挚是偶尔暂放世俗置身于自然之中体味大自然的力量,引导人们放下消费主义,投身免费的心灵之路。
《瓦尔登湖》的力量,来自于原始的对自我的审视。
读《瓦尔登湖》,我们常常把梭罗的语言思想认为是现代的,最早也应该是60年前。
实际上,梭罗是1817年生人,《瓦尔登湖》出版于1854年。
170年前,我们感受一下美国同时期的名著出版情况:1850年《红字》、1851年《白鲸》、1852年《汤姆叔叔的小屋》......
转头看看英国,1849年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在看看法国,有消费意向的小说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发表于1857年,雨果的《悲惨世界》发表于1862年。
环视文学背景,我们就会想象《瓦尔登湖》是如此与众不同了。
文豪们觉醒于城镇里阶级、命运、人性与斗争的时候,有个作家竟然跑到深山老林,独自生活2年2个月,然后写出一本类似于博物志的文学作品。
如果横空出世,与众不同不见得会独树一帜,可能遭到非主流打压遗弃。但梭罗的背后,正是和美国正在兴起的超验主义相互呼应,主导人爱默生是梭罗一生的导师和朋友。
梭罗在爱默生家里住了两年,1845年搬到瓦尔登湖畔小屋里隐居,之后又去爱默生家帮忙照顾家人几年。
梭罗超于爱默生的地方,恰恰是这次2年2个月的离群索居,不仅理论上信奉超验主义,更是付诸于行动,拿起斧子砍树造房,实践上理论的可行性和完整性。
爱默生《论自然》和演讲,率先为美国自然文学的思想和内涵奠定了基础,而梭罗的《瓦尔登湖》以充满旷野气息文学新样式,显示了美国文学“真实的辉煌”。
要知道在当时的英国文学作品人物仍是主角,环境描写一笔带过,阅读狄更斯的作品便可知晓。
《瓦尔登湖》不同,这本书是瓦尔登湖的自然史和梭罗本人心灵史相结合的写照,现在仍有很多文学家将对自然的探索之路与心灵内外的感悟结合的模式写作。
梭罗一生实践了爱默生在《美国学者》中的召唤:更多地关注美国本土,追求美国本土的独创性。
在一片熟悉又高端的领域里,开创出一条全新的道路,这便是里程碑般的作品。
《瓦尔登湖》恰如其分出现,即源于爱默生倡导的自然主义思想之下,又开辟出美国独立的文学意识形态,它要不火,天理难容。
我们现在去读《瓦尔登湖》,会误解梭罗的本意,他并非隐士,没有归隐之心。他曾辟谣说:“我当然不是隐士,若有必要,我可能会安坐在酒吧间,并且比屁股最沉的常客坐得还久。”
梭罗出生于康科德,那是美国最早的13个州之一新罕布什尔州的首府,即处于城市化进程快区域,又地理风貌独特,森林、湖泊河流纵横。
正是哈佛毕业的高材生,工作几年后,远离城市的郊外和前工业化的地域,独自走进瓦尔登湖畔,才形成了具有美国特色的文学样貌。
他的作品一经出版,瞬间进入美国本土文学视野,美国的自然环境一时间成为显著的一个文化资源。
梭罗在散文《散步》中说:“我想为自然代言”。他的确做到了。
探索人心灵的图谱与地理图谱相依相附,自然史与人类史融合在一起,独立的精神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就像每一对夫妻都有一百次想要离婚的念头一样,每个都市人打工人都一百次想要离群索居。
城市压力不仅仅在金钱上,还有主流审美和道德观的压迫。
人类学家项飚解读的一样:
“如果要脱离‘贱民’,你就得买房子、未来的丈母娘是房地产最大的推动者。那么最大的输家是谁?首先是女性本身,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但我认为,在精神意义上,所有人都是输家。”
《瓦尔登湖》中,梭罗自己建造的木屋成了“房子运动”早期的蓝本。梭罗在书中列出了造房子的价格清单,共用了28美元,在剑桥学院一位学生宿舍租金,每年30美元,梭罗说假如有真知灼见,就不会为了所谓接受高等教育而付出如此大的代价。
这一段我有点认同,前些年我确实为了孩子,考虑去海淀区买老破小学区房,还是待在南城丰台区守家待业而愁苦难断,后来想想让孩子接受所谓的高质量的教育,要以失去全家生活质量为前提,觉得得不偿失而放弃挪动。
不为昂贵的教育占坑,否则是舍本逐末反而背离了受教育的益处。
梭罗还谈到了教育模式和内容,我也非常认同。
他说出了现代教育的困境:教会孩子们用显微镜或望远镜来观察世界,就是不用肉眼看世界,学化学微积分,却不知道面包是怎么做成的;探索外太空元宇宙,却发现不了眼里的尘埃......
到了瓦尔登湖,住在自己亲手打造的小木屋,每日忙里忙外,但没有一刻是脱离自然的怀抱,没有一个早上不享受小鸟的免费歌唱,随时停下来观察一鸟一虫、一花一树,脚踏实地“认认真地生活”
手里活儿变多了,读书时间少了,但梭罗说生活的乐趣达到了阅读史诗一样的目的。
那就人人钻进深山老林,自食其力,自生自灭,返璞归真就真的是好?
梭罗说,并非此意。
他一直强调,如果你为了一套被市场营销起来价格不菲的衣服,而需要工作劳力好几个月,那就是愚蠢;如果你为了挣到出去旅行洗涤心灵的车费,而苦苦挖掘泥土很多年,磨损了想要旅行的兴致和欲望,那就是不值得;如果你为了买一套装修精致的房子,而付出一生的积蓄劳作代价,那就是得不偿失......
庄子早有言“外物不可必”,审视当下,令我们焦虑、痛苦的却全都是外物,我们仍乐此不疲的追求着外物所带来的欣喜快乐,灌输自己“人生来一遭享乐为大”。然,却不思考,为追求享乐我们放弃了什么,或者增加了什么痛苦。
这就是现代人追捧阅读《瓦尔登湖》的原因吧,它让我们时刻警醒,什么是免费的快乐,触手可及的快乐,什么是需要付出惨痛代价而终不得的快乐。
现在想去瓦尔登湖,您需要到美国马萨诸塞州东部的康科德火车站下车,沿着梭罗街向东南方向走,然后在第一个大路口右转。继续沿着瓦尔登街一直走,穿过一个设有交通灯的大十字路口。再走一小段路程,您就能看到美丽的瓦尔登湖了。
那里没有公共交通工具,也不会有出租车等候您,只得步行,将从这段探险之旅中获得更多的享受。
康科德城离繁华都市波士顿市不远,只需要几个小时的车程。
如果想拥有一本心旷神怡的《瓦尔登湖》书籍,推荐后浪插图珍藏版,翻译名家孙致礼潜心打磨,全书近400条详尽注释,包含书籍中提到的文学知识、文学作品以及国外典故等等。
插图呈现的是美国诗人版画家托马斯·内森的木刻版画,湖泊与森林的清新质感跃然纸上。内页中特别收录了梭罗在日记手绘的瓦尔登湖地图及动植物简笔画54幅。
厚实版画为封面的硬质函套,配上绝美文字及梭罗的手绘,每一次阅读,我们距离梭罗描绘的那个瓦尔登湖,还有多远的距离?
文|荣荣
关注我❤️一起沉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