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末年,满清被视为明朝的主要威胁。然而,深入研究那段历史的人会发现,明朝的根本问题并非满清,而是其他因素。
实际上,如果明朝能振作起来,依靠山海关和北边的长城防线,完全有可能阻止满清的入侵。
大明覆灭的真正原因在于内部流民起义,这些起义者不仅会瓦解明朝对地方的掌控,还会不断削弱其国力。因此,平定民乱才是明朝的关键所在。
虽然刘明起义看似声势浩大,但并非无解,其中,卢阎王便是解决之道。那么,卢阎王是何许人呢?
卢阎王,真名卢象升,其外形特征让人望而生畏。据史书记载,他身高两米一,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堪称鹤立鸡群。
而且,他的手臂上有一根巨大的骨头,令人印象深刻。
卢阎王虽生长在江南美景之地,却是个从小野性十足、力大无穷的人。但这些并未妨碍他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在1622年,年仅22岁的他就成功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
那一年并非好事,因为原本由东林党扶持登上皇位的天启皇帝,与东林党彻底决裂。接着,以魏忠贤等宦官为首的政治集团在朝堂上与东林党展开了一场血雨腥风的斗争。
卢阎王因为其家族与东林党有所关联,因此遭受了一些牵连。然而,由于他的人际交往技巧娴熟,加上您刚出道,知名度不高,所以并未受到政治清算。
相反,您一路晋升,成功成为了大名知府,实乃年少有为。
在1629年,满清从喜峰口找到了突破点,攻进了北京城下,整个河北人心惶惶。尽管朱棣在将都城迁到北京后设置了号称50万的三大营,但自土木堡之战后,北京的三大营就日益衰弱。
到了嘉靖在位时期,三大营已经名存实亡了。
在明朝嘉靖年间,有五万蒙古军队逼近通州城下,皇帝下令兵部尚书组织军队迎战。然而,北京三大营的兵员数量加起来只有五万人,年龄层次也相当广泛,从16岁的少年到60岁的退休老人。
幸好蒙古人并没有打算在明朝境内长期逗留,否则明朝可能会陷入非常危险的境地。
令人震惊的是,从嘉庆到崇祯的近百年间,竟然没有一个人敢于对北京三大营的腐败现象进行整治。这种无能导致的结果是,当满清军队攻入北京城下时,整个河北地区竟然无法组建一支可以抵抗的军队。
在这种情况下,崇祯皇帝紧急呼吁各地将领和官员前来援助。当时只是一位文官的卢象升接到诏令后,毅然捐出了自己的所有家产,并四处募捐,最终凑齐了一支万人部队,由自己亲自带领,勇敢地走上了战场。
卢象升初次上阵没有得到表现机会,但却让崇祯皇帝看到了一颗可以救命的大树。在满清退去后,崇祯皇帝重新审视朝廷文武,发现可用之人寥寥无几。
尽管卢象升并未打过仗,但他敢于带人前来救驾,表现出深厚的忠诚度。因此,崇祯皇帝让卢象升自己出资组建了天雄军。
当时的崇祯皇帝穷得连孙传庭去陕西上任巡抚时,也只能拿到六万两光银。在这种背景下,卢阎王自掏腰包组建了天雄军。
那么,面对这个想要白嫖的老板,卢阎王是如何缔造传奇的呢?
在1630年,天雄军蓄势待发,开始了他们的壮丽征程。当时的农民军在陕西、山西遭受官军的重兵围攻后,毅然向东挺进河南,表现出强烈的向东发展态势,并有可能向河北和山东扩张。
由于长时间的干旱和贪官污吏的剥削,河南地区的农民生活极度困苦。当农民军来到这里时,当地百姓的热情洋溢,积极响应。
短时间内,河南各地烽火连天,甚至影响到了河北南部的安全。
卢阎王手持青龙偃月刀,威风凛凛地走上战场。尽管他是个文人,但他的战斗力不容小觑。他总是第一个冲上前线,凭借他流畅的刀法和卓越的指挥才能,让农民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卢象升,人称“卢阎王”,在1631年,仅仅凭借自己的天雄军,就成功平定了11路叛军,且方式干净利落,斩草除根。
在他的强力打击下,河北、河南和山东大部分地区的起义军只能暂时收兵躲避。因此,他赢得了这个让农民军闻风丧胆的绰号——“阎王”。
卢阎王的盛名并非浪得虚名,他的巅峰时刻出现在1635年,那年第一代闯王高迎祥也达到了自己的高峰,拥有30多万士兵,其中甚至有三万铁骑!
农民军的实力太过强大,导致许多明朝将领在看到他们时,好的会选择坚守城池,不与他们交战,差一点的甚至会选择直接逃跑。
高迎祥因自信过度,制定了一个大胆的战略,打算攻下滁州,以此为跳板,夺取南京,与北京分庭抗礼。不过,他差一点就成功了。
早已有言在先,北京三大营已经名存实亡,而江南的明军更是不堪一击。义军一路高歌猛进,几乎没有遭遇过大的战斗。
直到卢阎王的到来。
卢阎王的处境相当艰难,尽管崇祯皇帝将他任命为七省总理,但实则可用的兵力只有五万人。更令人无奈的是,就在他率领明军准备和高迎祥的主力进行决战时,明军竟然出现了断粮的困境。
原本预料卢阎王必败无疑,然而他却奇迹般地以身作则,激励士气。与士兵同甘共苦,坚决不吃饱,还画下种种美好前景。
最终,他带领四万明军,在历经多次激战后,竟然成功逆转局势,反杀农民军!
高闯王曾拥有30万兵马,然而却被卢阎王打得溃不成军,仅剩几千人。为了生存,他只能躲进山林,过起了游击生活。
除了是一位杰出的战士外,卢阎王还是一位优秀的官员。每次收复被起义军破坏的地方,他都会组织分配土地和粮食,致力于恢复民生。
卢象升为应对起义军,建议崇祯皇帝扩大地方都府权力,清理军屯田亩,恢复军户制度,使各省具备一定的反匪能力。
然而,崇祯皇帝并未采纳他的建议,最终导致卢象升不幸牺牲。
崇祯皇帝麾下确实人才济济,其中孙传庭、洪承畴和卢象升三人尤其突出。倘若崇祯皇帝能全力信任这三人,明朝或许能多延续十数年,甚至有可能起死回生。
原本有望共同抵御满清入侵的洪承畴、卢阎王等人,却因崇祯皇帝的决策失误,最终都走向了绝路。在1637年满清再次发兵河北的时候,崇祯皇帝再次号召天下军队前来救援,卢阎王也积极响应,带领自己的部队跨越千里前来勤王。
然而,他们的努力最终都未能改变战局,令人惋惜。
崇祯皇帝对卢阎王恩宠有加,将尚方宝剑赐予他,并让他指挥各地前来勤王的部队。卢阎王接受命令后,全身心地召集各路将领开会,准备全力以赴地打一场胜仗。
卢分析,清军此次入关的部队虽然有八万,但我们的勤王部队拥有25万精锐士兵,数量和实力都占优势。因此,他建议我们应该利用这个优势,采取"关门打狗"的战术,集中力量打击清军。
如果不能这样做,我们既要平定国内的流民叛乱,又要随时防备清军的偷袭,将会面临两线作战的压力,非常吃力。
崇祯皇帝当时并没有采取激烈的对抗策略,而是选择和满清进行协商。这一决策被许多人认为是一步高明的棋,因为当时的局势明显表明,明朝在同时应对内部的农民军和外部的满清时,其实力是无法兼顾的。
崇祯皇帝面临着一个两难的困境,他深知和满清议和是稳定国内局势的最佳途径,但他又无法割舍面子,从而导致无法下定决心。
因此,他需要找到一个既能和满清议和,又能维护他面子的方法。
令人费解的是,兵部尚书陈新甲却揭穿了皇帝的意图,建议议和。然而,崇祯皇帝在朝臣的压力下,却将这位大臣处斩!
崇祯皇帝在面对卢阎王时也是如此,他一开始命令所有军队前来救驾,但在卢阎王的军队到达北京城下时,他又开始耍弄花招。
崇祯为了确保议和不被破坏,巧妙地将卢阎王架空,使其掌控的部队只剩下五千人。这位明朝的中流砥柱,手握五千孤军,英勇无畏地与远超过自己的清朝军队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直至壮烈牺牲。
当卢阎王英勇牺牲时,周围十数万明军却早已接到了上层的命令,静观其变,眼睁睁看着他倒在了敌人的刀枪之下。
卢象升去世后,那些前来支援的官兵也感到无比失望,与清军的交战,一触即溃,然后纷纷离开战场。
让人气愤的是,大明幼师的忠诚感动了所有人,但崇祯皇帝的心腹杨嗣昌却对卢阎王的家人进行了刁难。卢阎王这位为大明战至最后一刻的忠臣,竟然在死后80多天才得以入殓。
这简直无法想象!
卢象升英年早逝,崇祯皇帝和杨嗣昌这对浑蛋,却因种种原因,剥夺了他应有的抚恤和荣誉。甚至在他死后,还让其生前的一切荣耀灰飞烟灭!
直到杨嗣昌在征讨张献忠的途中离世,崇祯皇帝才恢复了卢象升的名誉,然而,这一切都为时已晚。
在卢象升英勇牺牲的同一年,大明朝廷的另一位中流砥柱,孙传庭,因为遭受了皇帝的猜疑和与杨嗣昌的矛盾,不幸被囚禁在牢狱中。
当局势恶化到无法挽回的地步时,崇祯皇帝才把这位忠诚的臣子从牢中解救出来,然而却以一连串的混乱指挥,让孙传庭带着一群老弱病残,在潼关战场上英勇献身。
当孙传庭战死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崇祯皇帝竟然怀疑孙传庭逃跑,不仅没有给予应有的荣誉,反而将他的一切荣誉全部剥夺,这种行为实在令人痛心,不禁令人感叹,这就是昏君的本质啊!
崇祯帝的朝中不乏力挽狂澜的忠臣良将,然而这些人才最后都被崇祯帝一一抛弃。崇祯帝在这方面的能力,与蒋介石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堪称坑队友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