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最早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近代大学建筑之一,武汉市洪山区街道口的国立武汉大学老牌坊,在此屹立已80余年,不仅是一座近代中国著名大学的标志性建筑,更见证了武汉这座英雄城市的沧桑变迁。
它因当年珞珈山地处偏僻,不得不在大路边建“路牌”指路而建,到如今身居洪山区最繁华的闹市之中,这巨大的环境变迁,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日,被超高车辆撞损的武大老牌坊经修复已解除钢架的“封印”,重新焕发昔日风采;经景观式改造的周边环境,也终于与其“国保”身份相匹配。

1929年,国立武汉大学成立后,经李四光、叶雅各等人反复考察,决定在东湖南岸的落驾山、狮子山一带选址建设新校址,并将落驾山改名“珞珈山”。

图片

一条从街道口向东北连结武珞路和新校址的一段新马路于1930年竣工,校长王世杰将之命名为“大学路”(后改名“珞珈山路”)。
图片
起初,武大在校园边界并没有修筑校门,而是在大学路南端起点的街道口,建设一座木牌坊。这座牌坊并非今天意义上的武大“校门”,而更像是一座“路牌”,即指示由此岔路,可通往武汉大学。
图片
这座武大初代牌坊于1931年建成,是一座涂有油漆彩绘的三开间木质牌楼建筑,两面均悬挂“国立武汉大学”六字楷书匾额。这座牌楼虽建得富丽堂皇,但因其立柱纤细,头重脚轻,在其落成的次年,便毁于一场大风。
图片
1934年,武大在街道口木牌楼原址,改用更为坚固牢靠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重建牌楼。其背面所刻的文字,换成了六个篆体汉字:“文法理工农医”,以表达武汉大学的办学理想、办学规模和学科特色。
图片
由于长期以来武大并没有建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校门”,所以师生校友和武汉市民,也一直把这座牌坊当作武大“校门”看待。武汉大学的老校友们都说:“这就是学校的脸面,大家都要在这来拍照。”
图片
从小在这里长大的老洪山人说,在今天的八一路、珞狮北路等道路修筑以前,从市区前往珞珈山,这座牌坊仍是必经之路。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当年建于荒郊野外的老牌坊周边逐渐被高楼大厦包围,历经80余年岁月沉淀,从最初一座单纯的“指路牌”,变成承载珞珈山大学文化的重要符号。
图片
2001年6月,“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入选“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图片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共有15处,其中14处都位于今天的武大校园内,唯独老牌坊一处,孤悬校外数里远处,其周边环境也与“国保”身份极不相称。
图片
武大老牌坊被附近工地施工的混凝土搅拌车撞损后,一些热心网友和市民提出建议,希望能将老牌坊异地搬迁保护,但更多人认为,文物建筑原址承载了重要历史信息,非因不可抗力因素,不宜轻易移动。
图片
有媒体发出呼吁:“妥善保护武大老牌坊已迫在眉睫,而根本之途,应是彻底整治周边环境,还这座文物建筑以本该有的历史尊严!”

如今,经过一系列环境综合整治,昔日逼仄的珞珈山路已完成提档升级;以武大老牌坊为核心的周边路段也进行了景观式改造;各相关部门也都对武大老牌坊的保护发挥着积极作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下一步,洪山区城市管理执法局将充分发挥“大城管”机制,协同环卫、市政、园林、街道综合执法中心等多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守护英雄之城的重要历史地标。

图片

举报/反馈

武汉城管

2.9万获赞 14.8万粉丝
武汉城管的官方百家号
武汉城管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