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备受瞩目的诺斯洛普·格鲁曼B-21“突袭者”隐身战略轰炸机成功完成首次飞行。该飞机延续了诺斯洛普·格鲁曼B-2“幽灵”隐身战略轰炸机的宽体设计,但尺寸更为精简。
在这一时刻,一些自称为“军事爱好者”的个体在互联网上开始表达他们的担忧,声称“诺斯洛普B-21‘突袭者’隐身轰炸机的出现可能对我国的预警系统构成重大挑战”。
神秘而自信的源头
这种说法其实并不陌生,最早可以追溯到2022年12月2日,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首次展示其新一代隐形轰炸机B-21“突袭者”时,一些相似的言论已经浮出水面。当时的论调甚至更为引人担忧:“B-21‘突袭者’隐身轰炸机的雷达截面积已经缩小到B-2‘幽灵’隐身轰炸机的10%以下,这意味着我国的预警系统只有在120千米范围内才能侦测到。”
或许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更容易理解这个问题——众所周知,美国在战略轰炸机的技术发展上一直坚持“隐身至上”的原则。
这一战略的核心理念在于通过增强飞机的“隐形能力”来提高其突防能力,意味着它可以躲避雷达的监测,进而提升轰炸机本身的生存能力。当然,这条技术路线自始至终都存在显而易见的风险——提高“隐身能力”需要在航速、制造成本和武器装备等方面付出巨大代价。
而“隐身能力”也并非万能药方。早在1999年,北约对南斯拉夫的轰炸中,当时最尖端的F-117“夜鹰”隐形轰炸机就被老旧的S-125防空导弹击落,这一事件彻底打破了“隐形轰炸机不可被侦测”的神话。
当然,从美国的角度看,他们绝不会轻易抛弃已经奠定的主要技术方向。因此,美国决定继续致力于隐身技术。B-2“幽灵”战略轰炸机作为下一代的代表,同样将“隐身”视为设计核心。甚至在战略轰炸机进入21世纪“导弹时代”的时候,美国还将B-2“幽灵”设计为一种无法使用巡航导弹的战略轰炸机。2023年11月,B-21“突袭者”战略轰炸机首飞,进一步证明美军坚定地选择推动“隐身”技术的发展。
神秘数据的来龙去脉
然而,美军的决策和所谓“预警机对B-21‘突袭者’的视距只有120公里”的数据来源却并非一潭死水:
随着美军引入新一代技术,不少民间的“军事爱好者”对B-21“突袭者”隐身轰炸机的性能表现充满好奇。但与这种好奇相对应的是,一向以“军事透明领域”自诩的美国官方在高调宣传B-21“突袭者”隐身轰炸机“性能十分强大”的同时,对该机体的实际性能和具体情况则保持沉默,拒绝透露任何信息。
这引发了一些质疑,因为美国官方一直对B-21的机体性能数据保持缄口不言,而我国雷达预警机使用雷达的具体参数也一直属于机密,那么声称“视距只有120公里”的人又是如何获取这些数据的呢?
引用原文中的一段描述可能能够解开这个谜底: “即使说B21的RCS(目标散射截面积)被缩小为B2的四分之一也不夸张,根据原料敌人较宽的原则,假设B2的公称0.1的雷达反射面为真,则B21的RCS被缩小为0.01。 预警机对B21的探测能力其0.01的RCS对防空体系意味着什么呢?
假设一架预警机对RCS的目标探测距离为600公里,该目标RCS减少到十分之一,即1,则该预警机的探测距离减少一半,为300公里。 当该目标RCS减至百分之一,即0.1时,该预警机探测距离降至原来的三分之一,为200公里。 如果这个目标的RCS减少到千分之一0.01,这个预警机的探测距离就会下降到原来的五分之一120公里。”
这段描述揭示了一个事实,即“B-21‘突袭者’的RCS数据”、“预警机的探测能力”、“RCS减小后探测距离的衰减”等技术细节的数据,都是基于一系列假设而非有实际依据的。
在这种情境下,所谓“预警机对B21的视距只有120公里”本身就可能是一种虚构。
隐身并非零成本之举
提高“隐身能力”并非毫无代价,如前文所述,这一技术的进步需要在航速、制造成本以及武备上付出巨大代价。从1993年至今,B-2“幽灵”隐身轰炸机的平均采购成本超过20亿美元,这甚至比建造一艘阿利伯克IIA级导弹驱逐舰的价格(17.4亿美元)还要高,而这还不包括后期服役时的检查维护费用。
这也解释了为何即便是拥有强大国力和偏向空军发展的美国,也只敢购买和维护21架B-2“幽灵”战略轰炸机的原因。
而时至21世纪,作为“十年磨一剑”的新一代轰炸机,B-21“突袭者”的研发成本同样不菲。其“更紧凑”、“更小”的机体需要容纳不亚于B-2“幽灵”的武备,同时保持相近的航程,这使得投入更为庞大。
即便我们假设美军可以不计成本,回归到B-21“突袭者”本身的性能上,对于我国而言,并没有到达“无法对付”的地步。在战术和战略空军领域一直存在一个“死结”问题。先进而高精密的飞机越是先进,就越离不开后勤保障。为满足后勤需求,武器的维护保养工作需要复杂的设备与设施,而这也是一个相互制约的过程。
即便是B-2“幽灵”隐身轰炸机,服役多年后仍然依赖于大型后勤场站,导致其“飞行起点”非常固定。对于美国过去对手,这或许不是大问题,因为这些国家缺乏从高空或低轨进行预警的能力。
但如果对手是我国,这将成为所有押注在“隐身”技术上的战略决策者的噩梦。飞机虽然具有极高的战术机动性,但油料、补给和技术人员的支援是不可或缺的。即便这些支援被伪装,短时间内或许能欺骗卫星,但长期来看仍然难以逃脱观察。在这个制约下,讨论B-21“突袭者”是否能够“不被发现”或“不被摧毁”本身就显得颇为牵强。
总结:
无疑地,B-21“突袭者”隐身轰炸机的首飞标志着美军引入了一款新型的战略轰炸机,这值得我们高度关注。这架飞机可能对我国的防空系统带来一定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