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淮海中路茂名南路路口的国泰电影院,可以说是上海的文化地标之一。这里也是小说《繁花》中“小毛”“沪生”“阿宝”常常看电影的地方。那时候,紧俏的电影票要从这里排到锦江饭店门口,队伍蜿蜒近200米。目前,电视剧《繁花》正在热映,而在暌违一年多之后,改造好的国泰电影院也变身文艺生活方式新空间,于今日正式焕新回归。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Art Deco因其代表性的造型和色彩风靡全球。如今,上海是全球Art Deco建筑保存最多的城市之一,国泰电影院就是这一建筑风格的代表作。来往行人很难错过这栋特别的建筑,同时它又像时代的观察者,默默看着繁华变迁。
国泰电影院,原名国泰大戏院(Cathay Theatre),建于1930年。它是外商筹资兴建的(一说由英籍广东人卢根投资兴建),由鸿达洋行设计,1931年竣工。建造之时,Art Deco风格大行其道。作为世界建筑史上的重要风格流派,这种风格代表了工业文化所兴起的机械美学。而高耸的造型和繁复的雕饰又赋予了这种建筑风格复古的气质。
与很多其他Art Deco风格建筑类似,国泰电影院也是位于城市转角,立面中央高耸两侧低平,强调竖向线条。深褐色的回纹砖瓦、流线的竖直线条、中轴线对称、顶部加高两层作塔状的造型、大门上方那道嵌书着“CATHAY”字样的狭长挺直的凸面尖顶……这些都使国泰电影院显得气度不凡。
主设计师鸿达(C. H. Gonda)是ArtDeco的代表人物之一。和另一位家喻户晓的匈牙利设计师邬达克相比,鸿达属于典型的作品比人更有名。
国泰电影院于1930年开始建造,1932年1月1日正式开业。它是当年上海装潢富丽堂皇,音响效果最佳的电影院之一。当时开业的时候,冷暖空调及舞台左右两条竖立的灯柱,场内左右梯式直横相间的碗盏灯光,交相辉映,十分气派。
国泰大戏院开业第一天放映的是美国米高梅影片公司的《灵肉之门》。开业当天,《申报》曾称其为:“富丽宏壮执上海电影院之牛耳,精致舒适集现代科学之大成。”
1935年,美国影片《仲夏夜之梦》在国泰大戏院首映,观众如潮,场场爆满。当年12月某一天,鲁迅就曾高兴地和家人雇车赶到国泰大戏院,不料当场票全部售完,只好买了下一场电影票。看看时间还多,他们回到虹口的家吃晚饭,然后再雇车赶到国泰大戏院。
20世纪40年代拍摄的国泰大戏院西侧面广告(张才摄)
无论是建筑本身还是它在近代电影史上的地位,国泰电影院都足以称之为上海的文化遗产。国泰电影院不仅是当时的高档电影院,亦是首轮影院。
所谓的“首轮影院”就是第一批拿到新片放映权的电影院,价格也相对高昂。等新片上映3个月后,就会进入复映片的范畴,由二、三轮电影院放映,价格也会便宜很多。
1949年后,电影《王子复仇记》《百万英镑》《偷自行车的人》和《罗马假日》就是在这里与上海人见面,让爱时髦的沪上青年男女曾掀起一阵模仿格利高里·派克和赫本的热潮。
2022年8月25日,国泰电影院暂停营业,启动影院设施的更新升级,让很多人恋恋不舍。这也是国泰电影院本世纪以来的第二次大修。
最近,很多人路过国泰电影院时,都会发现靠近茂名南路的沿街有了大变化:这里新开了一家极具艺术气息和海派风情的咖啡馆和餐厅,敞亮的落地窗更是抓人眼球。
这家开在国泰电影院里的咖啡馆,名字就自带海派气质,SHALA(香拉廊)。“SHALA是情调,海派文化空间;SHALA是曲调🎵shalala lala…shalalala in sunshine…;SHALA是腔调,上海阿拉的味道……”店名听上去和“上海阿拉”有几分类似,仔细揣摩,又仿佛和“香格里拉”有某种关联。优雅摩登的设计风格,不失松弛感,和修缮后的国泰电影院融为一体,充满Art Deco韵味,自带电影感滤镜氛围,格调与美感兼具,让人觉得这就是一处生活中的“世外桃源”。
在一楼一角,有一个“艺术角落”,会不定期的和艺术家一起,举办一些展览,供大家免费参观。你可以捧着一杯咖啡,在台阶上小坐,静静看着窗外人来人往。
沿着电影院的马赛克楼梯踏步而上,香拉廊二楼的窗口和三楼的露台,都是绝佳的“梧桐区”景观位,眼波流转间就能将淮海中路与茂名南路上流动的街景尽收眼底。街边的梧桐树,给冬天铺上了浪漫的底色,若此时手中再捧上一杯热咖啡,可以说是当下最曼妙的时光了。
据了解,更新升级后的国泰电影院于1月5日焕新回归。一楼的三个放映厅采用三种不同的颜色装饰。细节处也彰显着建筑的历史底蕴。
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在这样一个充满上海城市文化坐标意味的老建筑里看电影、喝咖啡、品美食、赏街景,将成为又一种“梧桐区”City walk新方式。
国泰电影院/SHALA香拉廊
地址:黄浦区淮海中路870号
文/编辑:张斌
资料、图:范筱明、张斌、SHALA香拉廊、上观新闻、方志上海
*信息仅供参考,具体以现场实际、官方公告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