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平,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区域实践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成果,也是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表达,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思想指南,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政治品质和实践特征。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概念及术语范畴看,习近平是从“中文化”层面对相关问题做出分析的,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结构包括政治层面的文化、社会层面的文化、实践层面的文化和对外交流层面的文化。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完整严谨的科学体系,包含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全面把握、对中国文化的归纳和推进。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从一般规律看,任何一种文化思想都有自身的概念系统、意义结构和逻辑关系。习近平文化思想遵循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还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的新内容。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结构,深入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创新、实践特色和逻辑关系,是理解这一思想的价值和地位的前提。
一、
学理基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概念系统
习近平总书记很少专门对某一个文化概念做出具体分析,但他在论述文化问题时总是赋予涉及的文化词语以深刻意义和内涵。习近平指出,“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也包含着这样的理念。
1. “中文化”层面上使用的文化范围
如果从文化的范围看,可以把文化分为“大文化”“中文化”“小文化”。通常意义上,“大文化”把经济、政治、社会、军事等都包括于其中。如吕思勉在《中国文化史》中,把婚姻、政体、兵制、刑法、实业等都纳入文化中,他的论述基础是:“在理论上,虽不能将人类一切行为,都称为文化行为,在事实上,则人类一切行为,几无不与文化有关系。”可见,“大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等的总和。在社会系统高度复杂化和多样化的今天,如果把所有事项都列入文化范畴,既不符合人们通常的思维习惯,也会模糊文化建设的重点和要点,过分宽泛的“大文化”形式不利于在各方面的衔接中突出重点。而“小文化”多指语言、文学、艺术等,这个范围相对狭窄,容易使人们的文化视角和文化重点发生偏移,造成对文化内涵的片面认识。上述两个方面的理解,虽看到了文化范围的复杂性,但存在一些局限性,虽有自身理据,但也有被质疑的方面。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在“中文化”的范围中叙述文化、界定文化。“中文化”涉及意识形态、思想道德、理想信念、精神文明、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很多论述都体现在“中文化”层面上。在《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习近平论述的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意识形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软实力等,既有别于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态等,又有别于单纯的读书识字。在这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社会主义经济强国、社会主义军事强国、社会主义科技强国等,既有明显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其中的“文化”被定位在“中文化”的层面。习近平在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把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分开,体现了文化与经济、政治、制度等的区分,这也是在“中文化”层面上的论述。这一点也是对毛泽东关于文化认识的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都是把文化作为相对于经济、政治等内容单列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有一段话讲到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目标和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也是在“中文化”层面上进行论述的。其中的“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都是在“中文化”层面上规定了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任务和要求。
2. 由深层到外层的文化意义寄托
习近平总书记使用较多的文化概念及文化用语包括文化、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文化自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产业、文化事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想信念、文化使命等。这些概念具有一些层次结构。
一是与文化力量和文化内能有关的概念。主要是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文化力量、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活动的结果,这个对象化活动是以人的有目的的方式体现出来的,其中注入了人的创造智慧、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文化成果在满足人的需要的同时,积累着精神品质和内在能量,是文化自信形成的动因。文化自信的积聚过程就是文化的内在能量积累的过程,这种能量由于具有不同于物质内容的积累形式和物质内能的表现形式,而被称为文化软实力,这是相对于物质硬实力而言的。文化软实力的大小与文化内能的大小及文化自信的强弱有关,它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又要以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需要把软实力转化成硬实力,这是文化内能的外化。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强”,就是文化内能的积聚之强、文化自信的表达力之强和文化软实力的硬化能力之强。正因为如此,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经常被放在一起来论述。在谈到思想文化建设的重大进展时,习近平指出:“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这是把文化的能量、文化的力量、文化的强弱放在一起论述的,文化自信之力、文化载道之力、文化化育之力都在其中。
二是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内容的概念。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等,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政治维度和实践维度。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点、中国共产党文化理念的坚持、继承和发展,旗帜鲜明地体现了“老祖宗不能丢”,立场坚定地维护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毫不动摇地把意识形态工作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功能体现出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民心、汇聚民力的功能体现出来,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补钙、补血的功能体现出来。对这些概念或名词的学理阐释,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起支柱和核心作用的方面。习近平同志在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正如陈安仁指出的:“寖假文化失去其推进之力量,必陷于停顿,由停顿而陷于衰落,国家民族受重大之影响,或相率而沦胥以亡。是故文化衰落之国家,民族欲谈复兴,是犹缘木而求鱼者也。”信仰的力量、理想信念的力量、精神力量都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关注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概念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通过独具特色的阐释把党的旗帜亮出来,把人民群众对文化发展的期待表达出来,既包含对文化概念的规律性理解,又包含对社会主义文化特定内涵的阐释。
三是与当下文化实践紧密联系的文化概念。主要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供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文明、文艺、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习近平总书记在表达这些文化概念时,经常与当下的现实结合在一起。当下的现实文化问题涉及“文化事业是做什么的?”“文化产业是做什么的?”“高质量文化产业是什么样的?”“高质量文化供给的含义是什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判识标准和精神标识是什么?”“新时代文化创作的方向是什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什么样的?”等等。与当下文化实践紧密联系的文化概念是正确把握文化建设要求和实践的基础,是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文化发展方略的基础。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与文化实践紧密联系的文化概念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始终把文化发展为了谁、文化发展依靠谁、文化发展成果由谁享用作为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文化发展中的表达,而且寄托着中国人民共建精神家园、守护精神家园的心愿。
3. 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概念表述方式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对文化概念的阐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国特色和叙事特色。第一,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环境中表述的。“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从实际出发,不说套话,勇于创新,从时代和现实出发阐释文化内涵,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特征。习近平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中国式现代化联系起来,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联系起来,把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联系起来,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想信念教育、精神文明建设与巩固国家的长治久安联系起来,把文艺创作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时代发展的高度对文艺发展做出了独具特色的表述。过去很多人总认为意识形态是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但在习近平的有关论述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鲜活的时代风采,不仅有理论高度和思想深度,而且有显著的实践特色和现实形式,让我们感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既高尚又具体,既伟大又可亲。这些概念的使用,总是与文化理论、文化思想、文化实践结合在一起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是单纯地对某个名词做出界定,而是经常在阐释理论和思想时对有关内容做出分析。比如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一系统论述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解。在论及文化的内涵和地位时,习近平谈道:“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这突出了文化的地位和功能。关于文化自信,习近平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这强调了文化自信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可见,从功能、价值、地位、意义等方面认知文化的内涵,所涉及的文化总是在中国的具体场景和语境中体现的。
二、
基本层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构成
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在内容、形式和结构上都是有机的体系,如果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进行分类,可以表述为“十论”:致力于推进文化繁荣的文化使命论、以马克思主义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导的意识形态建设论、蕴含文化内能的文化自信论、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体现思想文化中轴作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论、以文化软实力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论、推进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事业协调发展论、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论、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网络文化建设论和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交流论。上述“十论”体现了文化之魂、文化主导、文化主体和文化主脉的紧密联系状态,具有鲜明的结构体系:在空间上,有广阔的思想域、社会域和价值域;在政治方向上,表现为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包含人民主体性的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在相互关系上,体现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关系、文化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文化的国内发展与国外发展的关系,以及文化发展中“两为”“双百”“双创”的关系。这些内容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四梁八柱”。可以把上述体系结构划分为政治保障层面上的结构、社会主体层面上的结构、对外交流层面上的结构和实践要求层面上的结构。
1. 政治层面的结构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立心”“立魂”功能,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支柱。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思想长城的建设和巩固是第一位的,思想建设具有长期性和根本性。“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一旦被突破,人们的意志就会被瓦解,人们的精神支柱就会被动摇。离开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文化就成为无根之物,如风中的落叶、水中的青萍。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这个“心”要立得好,就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这个“魂”要立得住,就要把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结合起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着眼点和着力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铸魂育人作用,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起中轴作用的方面。习近平指出:“价值观念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这句话包含着对价值观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也具有中轴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涵养社会品质、凝聚社会意志的力量来认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的稳定器和安全阀。习近平把文化之争归结为价值观念之争、思想之争、人心之争,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价值观的实质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地位。
理想信念教育的强基固本作用,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筑牢精神之基的方面。精神之“钙”在理想信念教育中补足,信仰之力在其中积蓄和生长,这是思想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理想信念教育滋润人心,“树德莫如滋”,人民的信仰、民族的希望、国家的力量,都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养成,理想动摇就会造成信仰弱化和精神之花枯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反映了人类走向彻底解放的愿望,也是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理论表达。
上述三个方面,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构成基本的政治支撑、价值支撑和思想支撑,是体现以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为核心的中国精神的政治元素。“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政治方向,不仅涉及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且涉及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和思想长城的稳固。根基不牢就会地动山摇,思想不稳就会心旌动摇。习近平文化思想将上述方面作为最核心的内容主题,从文化方面为政治定向领航。
2. 社会层面的结构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社会层面包括社会主体、社会环境和社会服务的对象及目标,这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有全面的阐释和要求。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论述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等等,都把民族性、大众性、人民性准确地表达出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引领下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党性和人民性是第一位的。习近平多次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事业,党性、人民性、民族性是三位一体的必备要素。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人民主体性就像一根红线贯穿于整个体系中,文化发展的一切方面都围绕这根红线延伸和展开。社会实践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发展的基础。“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这也给我们的文化叙事提供了新语境和新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社会层面,还体现在对社会文化矛盾的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新时代的文化矛盾可以概括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同文化产品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基本思路是:“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这不仅提出了文化发展的要求和文化服务的目标,而且提出了优化文化环境的思路和方式,明确地把文化主体、文化客体和文化载体有机地统一起来。可以说,文化思维的方式决定着文化创新的方式,而文化理论的创新是从文化问题的解决开始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就是在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的文化矛盾中确立和发展的。
3. 实践层面的结构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层面包括思想建设实践、价值观实践、重要文化关系的处理等方面。一是思想建设实践,主要包括突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巩固思想文化阵地、加强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等。“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上,我们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必须取得全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必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在力度、广度、深度、强度上体现意识形态的时效性,在及时、准时、切实上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精准性,突出阵地意识、唱响主旋律、提升正能量。二是价值观实践,表现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一个内化与外化相辅相成的过程,“三个融入”是当下最基本的实践要求和最主要的实践形式:融入法治建设具有鲜明的规范性,融入社会发展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融入日常生活具有广泛的普及性,这三个方面都是在实践中养成和体现的。价值观实践还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紧密联系,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科学知识的普及、移风易俗的推行,都蕴含着社会的价值导向。三是重要文化关系的处理,主要涉及发展文化产业与发展文化事业的关系、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关系、文化的经济属性与社会属性之间的关系、文化发展中“两为”“双百”“双创”的关系、产业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的关系、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文化创新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等。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对这些关系的处理是以坚持人民性、党性和现实性为前提的,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不行,只关注经济效益、不考虑社会效益也不行。对此,习近平强调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要求由产品意识转向精品意识,不仅要在数量上形成规模,而且要在质量上明显提升,不仅要在物质上充实无忧,而且要在精神上充分升华,不仅要用文化自信筑牢思想长城,而且要用理想信念炼就“金刚不坏之身”。
4. 对外交流层面的结构
文化经常处在动态的平衡体系中,流动性是文化的基本特性。“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国内、国际文化宣传不能处于“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的分隔状态,对外文化传播也不能持“骑墙”“看风”态度,而要在实践中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对外宣传工作要“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要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解决人类问题的重要价值和世界意义讲清楚,把中国声音、中国思想和中国主张讲清楚。用好三个方面的资源,是做好对外文化传播工作的基础:一是用好马克思主义资源,二是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三是用好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这是文化交流中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具体体现。可以说,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对外文化交流的阐释,既是前瞻的又是回望的,既是内视的又是外视的,既是继承的又是开新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都包含在其中,所提出的方法和目标是:“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其中,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要“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
三、
内在逻辑: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的深层内涵
从前面两个部分的阐释中大致可以看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中的文化概念和术语包含一系列深刻意义和内涵,构成了理解新时代中国文化的基础性内容,而习近平关于文化的系列论述包含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框架和重要内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概念系统和结构体系,包含深层次的逻辑关系,在理论上、实践上、历史脉络上都有充分的依据或根据。
1. 理论逻辑: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文化思想和文化成果的历史,习近平文化思想也遵循同样的发展规律,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和坚持,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比如:马克思讲人的感性的丰富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成果,习近平讲“文化是沟通心灵的桥梁”;马克思、恩格斯讲精神文化创造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表现,习近平讲以人民为中心进行文化创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两个决裂”,习近平提出“双创”,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传统文化认识的深化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要求认真对待文化遗产,习近平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新要求;马克思、恩格斯讲不同的文明形态和发展形式,习近平讲不同文明类型及交流借鉴;列宁提出文化革命,习近平提出文化自信;马克思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物和剧作者”,习近平强调文化发展中的人民主体性;马克思讲基本原理的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的方法论,习近平讲“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文化交流与结合;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讲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习近平更进一步讲“第二个结合”。上述方面,不仅具有话语叙述上的相似性和叙事内容上的相近性,而且都包含对文化意义、文化内涵、文化发展的深层理解。可以看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2. 现实逻辑: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全面把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揭示了我国文化发展规律,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道路。”对于这个规律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征、是如何体现的,这个规律的一般形态与特殊表现有什么关系,习近平文化思想中都有深刻的阐释。“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这是对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洞见。习近平同志强调的“尊重新闻传播规律”“按照艺术规律呈现艺术化的历史”“全面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等,都是尊重思想文化发展规律的体现。“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规律的认识。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文化发展规律认识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关于文化发展的制度化、常态化、生活化、大众化要求,其中包含文化发展思想递进规律、文化传递规律、文化治理规律、精神养成规律等。制度化、常态化更有利于避免大起大落,更有利于消除主观偏见,更有利于尊重客观规律。“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马克思主义“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常态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常态化,都是在尊重思想建设规律和思想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做出的判断和要求。思想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达到整齐划一或同时达到某一个确定的状态,因此,生活化、大众化、通俗化是思想文化传播的有效方式,“日用而不知”的效果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体现的。历史地看,“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反映了一种规律,这种从反面事例中总结的规律,更容易让我们有切身的体会和紧迫感。不解决失语挨骂的问题,就难以改变信息流入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以及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
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结构看,可以把其中包含的规律总结为以下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存在规律,包括文化存在规律、文化涵养规律、文化约束规律、文化运行规律等;第二个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经验总结与运行规律,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协调律,“双百”“双创”“二为”的互补律,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结合律,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化的革新律,导向为魂、内容为王、创新为要的网络文化发展规律等;第三个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递进规律,包括文化发展的主动性递增规律、自觉性递增规律、深刻性递增规律等;第四个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表达规律,包括求实律、求同律、求是律、求通律、求新律等。这些方面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辩证法和方法论。
由此可见,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3. 历史逻辑:对中国文化的归纳和推进
习近平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揭示了我国文化发展规律,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道路。”基于这三个“独特”,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又有对新时代文化理论和实践的高度概括,既遵循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在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结合中对中国文化的归纳和推进。
第一,“独特的文化传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之源。“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这是中华民族素有的文化气度,不仅是中华文化长期接力发展的结果,而且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底气和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和突出的和平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这一要求的基本前提是给定一个明确的标准,认清中华传统文化中哪些是优秀的,哪些是不良的,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哪些可以通过转化而成为现代文化的有机成分,哪些可以通过创新发展而为当代文化增添新的内容,哪些是在当代文化发展中必须抛弃的内容。这些方面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关注的重要方面。
第二,“独特的历史命运”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之脉。我们党经历了大革命的失败和土地革命的兴起,经历了抗日战争的洗礼和解放战争的辉煌,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才有了今天的革命文化积淀和成就。如果向前追溯,中国历史上进步的观念和增进人民生活的观念,都曾经是文化发展的驱动力量。文化本于教化、形于治乱、系于国风,乃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思想总结。从觉醒时代的文化追求到革命时代的文化自信,再到建设和改革时代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基础。中国共产党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在积累革命经验、建设经验的同时也打造出了独特的文化形态。
第三,“独特的基本国情”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之基。“独特的基本国情”是对中国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判断,文化发展、文化传承都离不开这个基本国情。习近平强调文化上的守正创新,也是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做出的符合实际的判断和阐释。“独特的基本国情”还表现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前者在当代中国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后者是为守住文化根脉和延续文明基因。近年来,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论述,可以概括为“契合论”“结合论”“适应论”“双创论”等,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高度契合性、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四、
结语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体现了当代中国人民对文化规律的探索,是中国人民追随新时代文化潮流和全面进行文化建设的实践结晶。“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并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了强大伟力,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概念系统、内容构成、逻辑结构上具有完整的体系。我们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境和环境中认识,放在全球发展与联系的语境和环境中理解,放在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的表达中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达到新高度、进入新阶段。
来源:《江苏社会科学》

鼓励一下

图片

赞完再走

举报/反馈

菏泽市人民检察院

53.5万获赞 2.5万粉丝
山东省菏泽市人民检察院官方百家号
菏泽市人民检察院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