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大幅度地提升,一切都是欣欣向荣的面貌。
但在五六十年前,物资匮乏,很多生活用品都靠国外进口才能满足,所以,当年很多人习惯性将进口来的物品加一个“洋”字。
这些“洋”玩意深入生活中每一个角落,爷爷奶奶的辈子的人应该都用过,说不定现在的生活还有人在用,但就是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这满满回忆的物品。
洋烟
这些“洋”玩意中最经典就是“洋烟”,也就是从国外进口的鼻烟,而流传的年代不止几十年前,就连古代也有。
《红楼梦》中第无二回中说道:“宝玉便揭开盒盖,里面是个西洋珐琅的黄发女子,两肋又有肉翅,里面盛着些真正上等洋烟。”
洋火
有“洋烟”就会有点燃的工具——洋火,洋火就是我们经常用的火柴,在过去的农村,没有电灯,一到晚上,屋子里黑黢黢的,为了照明,就会用火柴(洋火)点亮洋油灯。
洋油灯
洋油灯也就是乡下人户中用的煤油灯,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家庭的照明工具。
最早的洋油灯是在一个破碗里加上一个棉絮撵的灯绳,灯绳一般泡在油碗中,在碗的边缘留下一点头,夜晚来临之际,点上灯,就能照亮黑暗的屋子。
洋蜡
虽说煤油灯也可以照明,但由于它是液体不稳定,说句不好听的,说话声大一点就能吹灭,后来,就又有了洋蜡。
洋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蜡烛,儿时的回忆中,碰见刮风下雨,农村就会停电,家里经常会备一些洋蜡,以备不时之需,一家人围在蜡烛旁边,坐在一起聊天,直到现在应该是记忆犹新吧。
“洋车”
从前的日子过得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就连交通工具也是慢的,那就是“洋车”。
洋车是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家家户户都有,或许很多人都还记得当年的“二八大杠”应该就是大国防牌子吧,七八年代还流行一个顺口溜:凤凰牌,永久耐,飞鸽自行车骑不坏,小青年,搞对象飞鸽自行车要骑上。
洋钉
洋钉是一个看似非常不起眼的东西,或许现在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不到,也有很多人都不认识,但在以前农村,家家户户都有这个东西。
在农村以前家中的很多家具都是自己的做的,比如说衣柜,桌子,书桌都是自己的做的,就连以前上学做的凳子上面也会有钉子。
或许现在很多80后的同学还记得,自己的裤子和衣服经常被椅子上面出来的钉子刮破裤子,另外就是家中的住的木房子,用多少个钉子,估计只有当时的木匠知道。
虽说现在家具都是买的,但做家具的工厂已经会用这些洋钉,还有就是现在的楼房也是用到的,不过00后人应该很少见到。
洋撮子
既然家中用木头打家具,就会有打扫屋子的洋撮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铁撮子,用来扫地用的。
香皂
除了打扫的东西,还有洗手的用的香皂,以前叫洋胰,小的时候,从外面玩耍,尤其是玩洋画时,经常弄得身体上,脸上都是灰头土脸,于是,老母亲就会打上洋胰子洗手,不打出泡沫都不让从洗脸盆中出来,一定要洗的干干净净的才能去吃饭,或许这才是家的味道。
洋画
说起这了,洋画这个词语对于现代的人应该都很陌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但是它却是80后的童年,是80后的“游戏机”。
最早的“洋画”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同外国的烟草以一种营销手段进入中国的,又称为“洋片”,是一种旧时供儿童玩乐用的纸牌,也是该类似游戏的通称。
纸牌上面通常印有各式各样色彩鲜明的图案,而这些图案的美观及稀有是儿童评判该纸牌价值的依据之一,其游戏类型相当丰富,在当时特别受到男同学的喜爱。
要知道,在电子游戏盛行前,弹珠、竹枪和洋画都被男童视为“宝物”,经常携带在身上,也是在众多小伙伴显示地位的象征之一。
洋柿子
说了这么多“用”的工具,也有不少的吃的东西,也是外来的,洋柿子,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所吃的洋柿子,原名西红柿,番柿。
西红柿为茄科番茄属植物,原产地在南美洲,大约也就是清朝末,才引入中国。
大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出版《群芳谱》记载:“番茄,一名六月柿,茎如蒿,高四五尺,叶如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数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来自西番,故名。”
据说当年,因为洋柿子色彩艳丽,很多人都觉得这些都是有毒,一直无人敢于尝试,直到十八世纪,一位浪漫的法国画家在画西红柿时,经受不了西红柿的诱惑,“冒着必死”的态度,吃下了一个,躺在床上准备等死,谁知道并没有“如愿以偿”,从此后西红柿正式进入餐桌上。
洋葱
除了洋柿子,食物之中还有洋葱,相传在西汉时,张骞通西域的时候,从那里带来了许多物种,其中就包括洋葱。
洋蒜
还有就是洋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蒜,它原产地是地中海沿海国家,古埃及、古希腊等国家都有文献记载的,现在很多不同的品种,已经用于世界各地的食物。
大蒜在汉朝时期已经被引进中国,虽说是外来物种,但现在中国是大蒜第一生产国,也是第一大出口国。
可以说中国的大蒜种植范围十分广泛,可以说现现在国外的大蒜,已经印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
洋机
还有一个家庭工具,几乎每一个家庭都有,这件物品就是洋机(也就是妈妈眼中的缝纫机)缝纫机可谓是六十年代的产品,当年,很多家庭的生活条件并不好,因此家中孩子的衣服基本生都是母亲亲自上手做的,而做衣服除了衣料,那就是缝纫机了,可谓是缝缝补补又三年。
当年,凡是谈婚论嫁,缝纫机可谓是必不可少的物件之一,也成为很多家庭中必不可缺少的物件。
洋布
既然要做衣服肯定少不了洋布,就是用机器织出来的布,和我们本土纺织的“土布”是不一样的。
电视剧《花好月圆》中,主人公周莹为了将吴家的产业发扬光大,特意去洋布庄看情况,发现洋布庄的生意火爆,这才有了洋布和土布,你死我活的市场之争。
虽说现在的早已经分不清楚土布还是洋布,但在很早之前,机器生产布料,确实解救了双手。
洋线
既然有洋布,那就有洋线,洋线比较粗,多用于布袋上面封口用,现在已经很少了,只用于工业上面。
洋袜子
还有就是洋袜子,这也是袜子以前的叫法,另外一个要延伸一下,既然洋袜子没有听说过,但丝袜应该听说过。
丝袜
丝袜是由欧美国家传入我国的,最早是民国初期时期传入的,当时,中国正在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时期,大批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走出国门,接触到西方的文化,并将丝袜传到中国。
电视剧《情深深雨濛濛》中,如萍和方瑜这些大学生,就是穿着丝袜的。
洋匣子
洋匣子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收音机,这在七八十年代也是赫赫有名的物品,也是有钱人的代表,因为它是一件奢侈品,一般的家庭并没有。
之前,潘长江的在春晚小品中背着一个类似于大音响的东西,就是后来洋匣子后来的产物。
那你还知道,还有哪些东西是从国外传来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