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马志华何许人也?
在很多人的眼里,他是拥有国际背景,实力超群,专长处理复杂涉外商事争议的律师和仲裁员,在圈内享有盛名。
而在另外一些人眼里,他又是位对周遭的一切都有着独特观察的细腻敏感的文艺青年,热爱摄影、写作和旅行,尤喜美食,朋友圈里都是他关于这些的分享。
这很不律师。
从北京到华盛顿,从高特兄弟到达辉,他的经历堪比一场扣人心弦的冒险。然而更引人注目的,是他这一路走来的蜕变,和这一转变背后的有关坚韧、努力和追求卓越的故事。
让我们跟随马志华的足迹,一窥这位法律人在法学和国际仲裁领域的精彩旅程。
本期嘉宾
马志华
达辉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CIETAC仲裁员
深圳国际仲裁院SCIA仲裁员
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SHIAC仲裁员
国际商会仲裁院ICC Court仲裁员
香港国际仲裁中心HKIAC仲裁员
斯德哥尔摩商会仲裁院SCC仲裁员
马志华1996年考入了北京大学法律系,2000年完成本科的学习后,他计划到国外攻读研究生。在一众名校的offer中,学风扎实的GWU(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院对他的学费进行了全额减免,马志华没有过多犹豫就选择了这里。后来,在GWU完成学业后,他考取了纽约州的律师资格。
彼时,马志华正站在一个人生的十字路口,考虑自己未来的生活和工作该作何选择。而接下来发生的一件轰动世界的大事,无意中帮他掷出了命运的骰子。
2001年9月11日,两架客机在恐怖分子的挟持下先后撞向纽约世贸中心的双子座塔楼,当时马志华在自己华盛顿距离白宫仅4个街区的住处,目睹了随之而来的巨大恐慌和骚乱。在第一时间拨通电话向父母报过平安后,他考虑再三,做出了自己的决定-回国。
幸运的是,当时一家叫做高特兄弟的美国律师事务所有一个开放的职位,而这个职位恰好是在他们的上海办公室。马志华在华盛顿经过面试后,顺利拿到了offer。就这样,在"911事件"发生两周之后,马志华便打点行装,回到了中国。
高特兄弟是第一家来中国开办公室的外资律所,在90年代初即进入中国大陆市场,拥有中国司法部颁发的001号外资律所营业执照。当时,律所从事大量的FDI(外商直接投资)业务、中资企业境外上市业务和股权收购业务。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国内催生出一批“买买买”的热潮,世界各国企业开始纷纷在中国进行大规模投资并购,外资律所的相关业务接到手软。高特兄弟也在此时发展成为当时中国人员规模最大的外资律师事务所之一,马志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入了这家律所。
从2001年到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这种态势一直维持,律所的业务经常是处于做不完的状态。在这期间,马志华作为刚入行不久的新人,迅速进入状态,虽然工作强度很大,但也让他得以在短时间内密集学到了很多东西,受益匪浅。
提到自己的这段经历,马志华特别感谢将他招进这家律所的人,也是他工作之后的第一位合伙人— Owen Nee倪有文先生。
"Owen是一位杰出的非诉律师,专注于公司法律业务。他有卓越的思辨能力,总能敏锐地抓住客户的业务要点和核心需求。"马志华回忆道。
对他来讲,Owen是一位引路人,手把手地带他这个新人,甚至亲自帮他修改他写的一些memo,让他了解了出色的商业律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以及出色的memo应该呈现出什么样的标准。在职业生涯的初期,这样的指导对他至关重要。
遗憾的是,Owen在疫情期间离开了人世。马志华认为,在中国当代律师行业发展史上,倪有文先生应该被记上一笔。"不光因为他在轰轰烈烈的时代洪流中,选择从美国到中国来执业,建立了一家当时在中国最大的外资律师事务所,取得了辉煌的业绩,更多的是因为他当时培养了一批具有从事国际业务能力的中国本土律师。我至今还经常在一些场合遇到一些同样在高特兄弟工作过的中国律师,都十分出色。"马志华说。
2015年,马志华加入了他现在工作的达辉律师事务所。在此之前,他在两家英资律所和另外一家美资律所,以及国内顶尖的方达律师事务所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他同时拥有纽约州、英格兰及威尔士和国内的律师资格,因为有大量的海外工作经验和在国内做涉外业务的经验,他很擅长处理有涉外因素的,尤其是纯境外英语程序的案件。
马志华从非诉业务开始做起,后来逐渐将自己的工作重心调整到跨境争议解决,又以国际商事仲裁为主要方向。
谈及这一变化,马志华又为我们讲述了他与另外一个人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叫做Neil Kaplan。
马志华与Neil的缘分始于他2005年在深圳上过的一个讲授国际仲裁的学习班。当时,Neil是讲师之一。这个看似不苟言笑实则风趣幽默的英国老头,操着一口浓重的牛津腔,讲课深入浅出又妙趣横生,给马志华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一番了解后,他才得知Neil是前香港国际仲裁中心主席,在香港仲裁届乃至国际仲裁届都声名卓越。
在偶然得知Neil正在寻觅一位法律助理后,马志华鼓起勇气,在课程结束后追上已经离开教室的Neil,向他介绍自己,并最终在自己的合伙人Owen的推荐之下,成为Neil的第三任法律助理。
这个毛遂自荐的戏剧性场景,对双方来说都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多年以后,Neil将它写进了自己的回忆录。
"我在Neil身边工作了一年半时间,中间合同还延长了一次。时间虽然谈不上很长,但期间我跟随他密集到世界各地参与开庭,亲眼见证了全球顶尖国际仲裁律师的工作方式和一些仲裁届的名场面。从程序性问题到实质性争议,从短暂的半天开庭到长达三周的庭审,都成为了我工作中的日常,这对我后来的职业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对国际仲裁的兴趣越来越浓厚,经验也迅速积累起来。”马志华感慨道,"这也直接导致了我后来往这一方向的转型。"
马志华与Neil Kaplan一直保持着深厚的友谊和密切的交流,在这篇文章成型的过程中,他在于新加坡开完一个仲裁庭后直接飞往了澳大利亚,参加当地的仲裁周活动,为自己这位年逾八旬却仍精力旺盛的朋友和老师站台。
马志华提到,当前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国际仲裁,但这个领域相对来说存在比较高的技术壁垒。语言的障碍,外国法的障碍,规则上的不同,经验上的限制等等,时常让很多优秀的诉讼律师望而却步。而要想在这一领域取得长足发展,就需要在这些方面进行大量的学习,除此之外,也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练习。
因为Neil Kaplan的原因,马志华很早就被拉进国际仲裁领域最核心的圈子里,接触到了它最为核心的一些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太知道实践在仲裁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他也曾与国内一众有志于从事国际仲裁的法律人士有过颇多关于这方面的交流。
马志华认为,中国法律界高水平的争议解决专业人士层出不穷,然而,因为国际仲裁案件的数量相对有限,使得大多数人难以代理足够的案件,来积攒大量实战经验,在处理一些诸如证人和专家的交叉盘问等复杂操作时,律师们常常感受到挑战。
因此马志华建议青年律师,如果真心希望在国际仲裁领域有所建树,首要问题是找到一个平台来获取更多接触实际案件操作的机会。在一个不以国际商事仲裁或国际争议解决为主要业务方向的平台上,即使你对此充满兴趣,阅读大量文献,观看大量讲座,也很难实际参与案件。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是你一直卡在原地,无法迈出第一步。
多年来,马志华一直重视青年律师的培养。自从他2015年加入达辉以来,已经成功代理了大量案件,涉足的案件包括海外建设工程索赔、投融资并购、国际货物买卖、酒店管理等,覆盖面十分广泛,获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在达辉,出色的青年律师甚至实习生都有参与案件办理的机会,包括适用香港国际仲裁中心(HKIAC)、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SIAC)、国际商会国际仲裁院(ICC)、联合国贸法会(UNCITRAL)等规则管理的案件。
"在这一过程中,律师们能逐渐积累宝贵的业务经验,培养业务能力,同时也能建立起信心。"马志华说。他希望打造一个过硬的团队,能够在国际商事仲裁、投资仲裁等领域,"跟外所的同行们一决高下"。
众所周知,国际仲裁可能是最具有国际性的一个法律职业领域,经常需要和来自不同法域的法律人士进行交流和合作,律师、仲裁员和专家往往来自不同的国家,组成一个非常国际化的团队。马志华发现,这些人有一个十分特别的共性,就是大多精力充沛,而且特别喜欢探索和交流不同的文化。
他也很享受这种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互相学习、看到彼此之间文化和思维的差异,特别有意思。"
除去多年的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以及在国际仲裁和涉外业务中的长久浸润带给他的在沟通上的优势,从小在老北京胡同里长大的他,似乎天生具备一些"社牛"属性。
"胡同实际上就是一个社区,周围都是你的街坊邻居,你可能今天去这家吃饭,明天跑到那家玩,所有的人你都认识,主动交往是一种常态。另外,我中学就读于北京八中,当时也经常参加一些国际交流活动。我从小就是在这么一个环境里长大,从来不怵跟人打交道。"马志华笑道。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在很多人的眼里,马志华不像是一位律师。
他的父亲是一名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老文艺青年,热爱外国文学艺术和中国古代诗词。马志华小时候,家里经常被各种琴棋书画、国内外文学艺术作品包围,耳濡目染之下,他对这些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小时候,书法、绘画都学过,中国画、西画都喜欢。北京那时候还没有798,我经常去荣宝斋、琉璃厂,要么就是中国美术馆看画,一泡就是半天。"
马志华后来又迷上了摄影。在最初去上海工作的时候,他甚至带上了全套的照片冲洗设备,闲暇时候,他经常一个人待在暗房里冲洗自己拍摄的照片。时至今日,你仍然能在他的微信朋友圈里感受到他的摄影功底,他分享的照片从构图和布局,到颜色和氛围感等方面,都不输一位专业摄影师的作品。
"当律师,尤其是诉讼律师,有时候压力是非常大的,要是没有点兴趣爱好去做排遣真扛不住。这就是为什么有好多律师都喜爱美食,甚至事业有成后自己投资做餐饮的原因。摄影这件事可以让我和工作短时间地进行一个剥离,在按下快门那个瞬间,我会觉得特别放松,同时也带来很多成就感,这成为我平衡工作和生活的一种机制。"
文艺青年马志华还十分喜爱写作,并且文采斐然。
他自己运营一个微信公众号,叫做"马趴说",还给自己起了个亦庄亦邪的笔名:捞叶儿马说仲裁。
实际上,这个号里并非只有他写的关于国际仲裁的专业内容,捞叶儿马时不时也会创作一些看上去不太相干的东西,有时候是关于一首歌,有时候是关于一场旅行,还有时候,则是一部长篇连载,细数自己从求学到从事国际仲裁以来的种种。
"赛伦盖蒂和它旁边的恩戈罗火山口是坦桑若干国家公园中的两个。在它们上万平方公里的疆域内,大自然是万物的主宰,动物是当然的主人,人只是闯入其中的过客,是最微不足道的存在。无论旱季或是雨季,无论白昼或是黑夜,那些动物们都得以在最无拘束的大自然里游荡,觅食,嬉戏,成长,繁衍后代。正如它们的祖先一样,亿万年来,每当夕阳落下,天幕挂起,抬起头,便会看到那些闪耀在夜空中的群星和璀璨的银河。而群星与银河,也安静地凝视着这东非大草原上的一切生灵,庇护着它们中的每一个成员,保佑着这片神奇的土地。"
--《坦桑尼亚东非大草原之旅》
2005年6月8日伦敦时间早上七点刚过,我独自拉着行李站在Marylebone Road和Baker Street的交叉口。清晨的伦敦街头,没什么行人。英格兰夏日明媚的阳光穿过参天的大树,洒在周围古朴而优雅的建筑和街道上。地上刚下过雨,湿漉漉的,还未散去的积水里映出湛蓝的天空和葱绿的树叶。远处一个教堂模样的白色建筑传来阵阵悠扬的钟声。周围的一切仿佛是一张色彩鲜艳的明信片,甚是美丽。我不曾想到伦敦的闹市也有这般的静谧与美好,以至于我看得出了神,几乎忘了给Neil打电话报到。
--《我的仲裁之路》长篇连载之六
马趴说的文字生动有趣,感染力十足,处处透着他对周围一切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热爱。
"我从坦桑尼亚回来后见人就安利,还写了一篇怀念坦桑的文章,很多人看到后都在找我要攻略,所以在这里预告一下,我的下一篇文章就叫'坦桑尼亚旅游答疑'。"马志华笑着说。
回望自己过往二十几年的经历,马志华相信中国人秉持的古老却又朴素的真理-天道酬勤,认为只要投入足够的精力,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我身边的一些成功人士,按照传统标准可能并非名校毕业生,但他们勤奋耕耘,行进不辍,抓住了中国飞速发展的机遇,全身心地投入,专注不分散,最终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马志华坚信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当你拉长视野,会发现每个人的人生都像是一篇乐章,有高潮也有低谷,有咏叹亦有低吟。"其实如果一切都顺利,未必是一件好事。只有经历这些挫折,我们才会更加珍惜成功,而不会视之为理所当然。"
他自己也曾经历过职业生涯中的挫折和困顿,也曾感到痛苦和迷茫,甚至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做律师。数不清有多少次,他反复思索又反复练习,只为了在某一个时刻的顿悟。
很早以前,马志华的父亲就跟他说过一句话,如果有一件事你想做的话,就去尝试一下,至少有50%成功的机会,而不试的话,这个数字就是0%。这句话后来成为他在很多情况下的一个行为哲学。
"试一下,不行的话又能怎么样呢?Nothing to lose。"马志华说。
撰文|艾琳
排版 | K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