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蚕桑生产具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代,越王勾践将“奖励农桑”作为提升国家实力的国策。从良渚出土的一片丝织物可以看出,杭州近五千年来一直有着丰富的丝绸产业。
汉代时,永宁县(今温州)一带每年可以饲养多批蚕,而乌程(今湖州)等地则被桑树所覆盖。农桑文明时期,浙江的丝织品以其独特的质感征服了世界市场,为杭嘉湖地区带来了繁荣与富足。早在唐代,越州产的绫纱以其多样的花样和精美的工艺而闻名于世。白居易在他的诗中就赞美了杭州丝绸的高品质:
在白居易的《缭绫》一诗中,他描绘了这样的景象:绫纱有着无与伦比的美妙,不同于羊绒丝绸和纨绮绸缎。它就像是天台山上月明前的景色,四十五尺高的瀑布水流。其中有着独特的花纹和卓越的技术,像是地上铺满了白色的烟花和积雪。织造这些绫纱的是谁呢?是越溪的寒女和汉宫的姬儿。去年有中使宣口敕,从天上取样回到人间织造。用来织造云外秋雁飞行的画卷,用来染出江南春水的色彩。
五代时期,吴越国开始“闭关修蚕织”。宋代特别是南迁后,浙江的蚕丝产量已经占据了全国三分之一以上,且丝绸的产量超过了三分之二。明代时,湖州生产的湖丝声名远扬,使得浙江杭嘉湖地区获得了“丝绸之府”的美誉。
从明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浙江的蚕桑生产一直处于全国的领导地位。解放后,根据1981年的统计数据,全省72个县市中有62个县市生产蚕桑。蚕茧总产量增长了五倍以上,占到了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以上。
杭罗、绍纺、湖绉、瓯绸、织锦等是浙江丝绸工人的杰作。如今,浙江的真丝织物中,平素织物有双绉、乔其纱、电力纺、斜纹绸、东风纱、打字纺;真丝提花织物有特号葛、丰春绉、冠乐绉、香岛绉、万寿缎;真丝色织产品有丰格绉、圆圆绉、彩条双绉、格子碧绉。其中,真丝织锦缎、交织织锦缎、人丝织锦缎、人丝古香缎等更是传统名牌产品。此外,还有各种丝织工艺品和被面等。
在古代,杭州丝绸被面被视为高贵的象征,只有皇宫和贵族阶层才能拥有。其制作过程极为繁琐,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们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丝绸的选材到织工的细节都追求完美。这种传统的制作方法至今仍然得以保留,成为杭州丝绸被面得以传承的重要因素。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杭州丝绸被面也不断进行着创新与改良。现代科技的引入使得制作过程更加高效和精确。通过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手段,杭州丝绸被面的生产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也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一致性。这种结合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的方式,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保持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杭州丝绸被面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首先,它成为了特色文化产品的代表之一。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追求,杭州丝绸被面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其细腻的触感和华丽的外观,使得杭州丝绸被面成为人们追求品质生活的。
杭州与丝绸之间有着紧密联系,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半西湖,一半绸”。
杭州的丝绸传承至今,传统工艺仍然辉煌,新浙商赋以新面貌:
万事利丝绸作为杭州的丝绸老字号之一,通过数字化转型、设计创新和国潮跨界等方式,打造了现代丝绸的新篇章,将丝绸从面料提升为城市符号。借助杭州亚运会的契机,万事利丝绸向世界展示了独一无二的“杭韵”,将丝绸制成了艺术绢画、《四大名著》丝绸书和丝绸艺术摆件,成为国宾伴手礼,讲述着中国的故事,用丝绸打造着可带走的杭州城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