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板桥镇芍西村(原高瓦村)境内有个地名叫“汪家坝”,有人“汪家坝沿”。

“汪家坝”在当地很有名气,方圆几十里的人们都知道“汪家坝”。大人们看到孩子哭,就要逗上一句:“眼泪水到汪家坝了”。

传说,“汪家坝”从前“刘家坝”,“刘家坝”被汪姓大户霸占去了才叫“汪家坝”的,所以人们也打趣地叫“汪家霸”。据传,汪家在这里是大户人家,刘家户小,未免刘家受汪家欺负汪姓人家起了霸占刘家坝的坏心,就在汪家坝古河道的一个滩上,一座庙,还栽上了大松树,为了让大松树快点长大,以明树大生长的时间久,还在树下埋了几大龙缸的植物油。刘人家户小人寡势单,看到汪家真的霸占刘家坝了,无计可施,只好一纸诉状到县衙。汪姓人家知刘家已经告状,召开家族会议出招,给在刘家坝放牛的孩们发油条、煮鸡蛋,告诉孩子们看到官府来人就说这里是汪家坝,没听说过刘家坝。果然不几天就来了几个骑驴的官员。孩子们打老远看到他们就按照大人们的吩咐:“到汪家坝放牛了……到汪家坝放牛了!”听到这么一阵喊,几个官员都没下驴就走了,认为小孩嘴里说实话,孩子明明喊的是汪家坝,哪里是刘家坝呢刘姓败诉了,刘家坝”也就成了汪家坝了。

传说归传说,类似的传说也不少。不过“汪家坝”是有历史记载的,没有刘家坝一说。我们生长的这个地方都属于古芍范围水网土坝,从前的水利设施简陋,水灌溉也就以坝为主了现代汉语典》对“坝”的解释是——拦水的构筑物。“汪家坝”的“坝”字就是这个意思。

据老人们介绍:汪家坝确有其坝,而不是现在的这口水塘。汪家坝就建在汪家建的庙的南面,古河道的河叉上。以土建坝、拦水,土坝上建有一水门,水门由木料围建而成,水门附设有木制板门——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闸板。土坝与水门就组成了一个控水设施——节制闸,这个“节制闸”一直沿用到建国后期,才因失去了作用而被废。

明嘉靖《寿州志》记载:“上双门,灌至清河汪家坝十里”。清乾隆《寿州志》记载,古芍“沱河门,在双门铺南一里。水至……汪翰公坝十三里,今仍至汪家坝十三里”。

从历史记载看,汪家坝由来已久。但是,这里又提到一个“汪翰公坝”,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根据(《芍坡纪事》校注)注解以及实地考证,汪家坝是汪翰公坝的省称。上面所说的汪姓大户,在坝滩上建庙,建的就是“汪翰公庙”,建国后庙才被毁汪姓家谱记载:“翰公明太祖(朱元璋)从征,因功授略骑尉……”看来,庙是汪姓大户为纪念八十世祖汪翰而建。

明《寿州志》提到“清河”,而同一条河流,清《寿州志》记载的是“青河”,这是清朝为了避讳“清”才改为“青”的。知道青河的人已经极少了,青河是接纳古芍西边各门下行水流汇归正阳关(青河口)的一条无堤古老的自然河道,所以当地有“七十二道通正阳”一说。据老人们回忆,建国前河道水源丰沛,水流不断,解放后大兴水利,那时的口号是“水往高处走”——为了灌溉,安丰塘灌区得以全面治理,以致古老低洼的沟洫包括青河绝水,现在都成了枯水河。

汪家坝这个地方就在沱河门和上双门两条河流的交汇

(桑士龙)

举报/反馈

桑氏板桥人

8获赞 5粉丝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