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韩信、张良这两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为建立大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俩功成名就之后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结局:一个是心高气傲、好大喜功、贪图富贵,随被诛灭三族,演绎出一场极其惨烈的悲剧;一个是心怀坦诚、淡泊名利、急流勇退,给世人留下一段千古佳话。
其中被诛三族的是韩信,留下千古佳话的是谋士张良。
韩信在后期被刘邦吕雉设计,最终惨遭杀害。而此时的张良也在目睹着整个过程,却不曾伸出援手。
张良因为什么不去救韩信的呢?面对韩信的遇难,又为何要袖手旁观的呢?
事件缘由:
时势造英雄秦朝末年,国家政治腐败,民众疾苦。繁重的赋税、劳役和刑罚使得百姓疲惫不堪,对秦朝的愤怒情绪日益高涨。正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刘邦趁势而起。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邦领导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他善于发掘和培养人才,重用了一批有才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如韩信、萧何、张良等,使得汉朝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其次, 为夺取天下,不择手段,只要能帮我得天下,不管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手段皆可用。关键是刘邦的政治手腕,政治策略,感召力,人格魅力极高。
首先说说最早追随刘邦的萧何。萧何在举兵起义前是秦朝的沛县县吏,相当于刘邦的上司。当时刘邦只是一个不为人知的亭长,因此两人交情颇深。萧何对刘邦的才干也很了解。
刘邦和萧何原本没有反叛的决心和勇气,但他们都有成为王佐之臣的雄心壮志,因此萧何看中了刘邦。刘邦身边也正需要这样一位得力干将,于是两人共同组建了汉军最初的班底。
刘邦凭借自己的口才及敏锐的头脑,很快拥有了一批忠实部下及军队。
收复心腹:
再说张良。张良原本打算投靠楚王景驹的。张良出生名门,从小就天资聪慧的他不仅智勇双全,而且还生的一副好皮囊,在当时可是各路君主争相招揽的热门人选。
在奔赴咸阳讨伐秦王的时候,半路碰到刘邦,于是归附了刘邦。因为张良的许多想法或计谋,很多人都听不懂,也看不明白,只有刘邦听懂了、看明白了。张良感觉自己终于遇到了知音,
刘从韩王手中将张良借来用了几天,凭借张的出谋划策,刘顺利地拿下了咸阳。等到张良要返回韩国的时候,却发现韩国已经被项羽杀灭的一干二净,无处可返的张良最后只得加入了刘邦的团队。
而对于韩信来说,在张良自跟随刘邦后,前期一直在谋划于刘邦增加人才帮手,于是他把眼光对准了韩信,他深知韩信绝非等闲之辈,若是将其纳为刘邦手下,可谓对汉如虎添翼。
招募韩信:
韩信出身穷苦,而且性格又十分不招人待见。最初韩信是在项羽的军中当兵,因为种种原因也是没有机会展现自己的军事奇才,最终也只是混到了执戟郎中。后来韩信觉得实在是委屈自己,在加上之前张良的劝说,于是就跳槽到还是项羽同事的刘邦阵中。
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刘邦也是个没眼力见刘家后代,也觉得韩信并没有什么才能,就将他派去看管仓库。还没等到出人头地,不幸就突然降临到他头上。因为同伴犯了军法,依据“连坐”的规定要一起被斩首。
幸好夏侯婴见他不凡才刀下留人,后来夏侯婴向刘邦推荐韩信,刘邦没有觉得韩信有何特殊之处,于是韩信依然不受重用。
韩信感觉受到了严重的侮辱,一气之下趁着夜色就要走。
与韩信有过交谈的萧何,深知韩信是大才,于是萧何月下追韩信,导致刘邦以为萧何也要离他而去,最终萧何追回韩信,劝说刘邦不能怠慢,要以国士之礼、之职待他,接下来才有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的一幕。
还是萧何慧眼识人,把韩信推荐给了刘邦,成为大将军,成就了他的事业。
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在这个时期,张良凭借其卓越的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为刘邦出谋划策,帮助他战胜了项羽。而韩信则是刘邦手下的一名大将,他以其勇猛和智慧,屡次击败敌军,一度成为了汉朝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人物。这也为两人以后埋下了伏笔。
埋下伏笔:
张良师从于黄石公。而韩信可能没有老师的,更多人相信韩信是自学成才,可见他的天赋是多么的高。
两个多么有才华的人,各有千秋,张良适合于出谋献策,韩信则在军事指挥方面,在这方面比张良强很多。
但是韩信只懂做事,不懂做人,只爱兵法,不爱政治。在政治方面,张良就比韩信强的多。
韩信,军事天才,熟谙兵法,用兵如神,为历代兵家所推崇。四面楚歌、十面埋伏、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为营、拔帜易帜等经典战术令人拍案称奇。若论楚汉争霸时期,谁的军事才能第一?韩信当仁不让。韩信擅长军事,但在对人性、人心等方面却不如张良所深谙。
鸿门宴之后,项羽进入咸阳,成为名副其实的帝王,他为了安抚各路诸侯,一共分封了18个诸侯王。
刘邦攻取三秦之地时,韩信主要是献计之功;出关之后,韩信拿下魏国后,灌婴率领的骑兵团又返回刘邦处。然而,韩信就率领这几万兵马,攻下魏国、代国、赵国、燕国(逼降)、齐国,并发展出数十万兵马。
可以说,刘邦给了韩信一些创业基金,然后韩信还给刘邦一个奇迹,帮助刘邦打下大半个江山。正因为如此,韩信才会“以要挟的方式”主动要求封王,主动要求做齐王。
根据史料《资治通鉴》记载,汉高帝三年,韩信领兵准备攻打齐国的时候,尚未从平原渡口渡过黄河,就听说郦食其已经劝说得齐国归降了,便想停止前进。
辩士蒯彻劝韩信乘胜追击,邀功请赏。韩信觉得蒯彻的话言之有理,当即率军渡过黄河突袭齐国的历下军。
韩信此举也导致了齐军喋血盈野,齐国田氏宗室被灭,不可谓不惨。究其根本,都是因为韩信动了贪功之念。
还有在刘邦与项羽在广武对峙期间,韩信斩杀龙且。平定了齐国之后,韩信派人向汉王上书,想暂时代理齐王镇抚齐国。
刘邦打开书信一看,即大发雷霆,因为当时刘邦被困在项羽部队的包围之中,正期盼着韩信能够来协助,没想到韩信想要自立为王。立马怒不可遏。一旁的张良、陈平连忙打圆场,声称,目前形势要好好地对待他,让他自行镇守齐国。不然的话,就可能会发生兵变。
而张良善谋略,能审时度势,分析人心。之前刘邦先于项羽到达咸阳,面对豪华的宫殿,奇珍异宝,刘邦想就此安享富贵。但张良分析各种利害。
向刘邦建言应该布衣素食,以示节俭,同时约法三章,以抚人心。在项羽的鸿门宴上,也是张良巧妙地帮助刘邦安全脱离虎口。这也是他日后能够保命的关键。
听到张良等人的建议,刘邦这时也立马醒悟了过来,虽然刘邦平息了怒火,但是韩信的祸患在他请封齐王之日就已经成为了一个导火索,在加上日后他消极观战,直接让刘邦有了杀他的心。
定下杀心:
鸿沟盟约之后,刘邦撕毁盟约,与彭越、韩信约定一起乘胜追击攻打项羽。刘邦率部尾随追击项羽,彭越和韩信都没有按照约定前来,结果刘邦又被项羽打败。
在垓下之战中,刘邦被项羽围困在固陵。情急之中,刘邦派使节向韩信请求援军,但韩信却充耳不闻,权当没听见。对此张良提议:“你只要和韩信说:击败项羽后,我们共分天下!得到此消息,韩信就一定会来救援!”
刘邦照做后,韩信果然带领十万精兵来援,他接过了垓下之战的指挥权,用十面埋伏之计打败了项羽。虽然韩信确实有功,但他此前不会“共击项王之约”,实际就是一种背叛,即使将他当场诛杀,也是毫不为过的。
这个时候刘邦实际上已经有了杀韩信之心,只不过是力不能及罢了。垓下之战后,刘邦驰入韩信军中,夺走了他的兵权。但是刘邦并未将其诛杀,而是改将其封为楚王,静待时机。最后一场精心为他准备的毒计展开了。
诛杀韩信:
对于一个帝王来说,是绝不能容忍一个臣子比自己的威望还要高的,尤其是这个臣子手中还掌握着兵权。
于是刘邦开始逐渐收回韩信手中的兵权,对于刘邦的这一行为韩信心中多少也明白了过来,为了让刘邦放心,他交出了自己手里所有的兵权。
但即便韩信已经交出了手里的兵权,却依然没有打消刘邦疑心,因为就算他只是一个手里没有丝毫兵权的普通人,依旧在军中却有着有着很大的话语权。
后来因为一系列的原因韩信从一个王爷被贬为了淮阴侯,软禁于长安。
皇后吕雉的政治手腕可以说一点也不比刘邦差,她清楚的知道,韩信已经留不得了。和她有着同样想法的,是丞相萧何,于是两个便合谋为韩信布下了天罗地网。
萧何到韩信府上诓骗韩信,“皇帝凯旋,群臣都已到皇宫中表示祝贺,你淮阴侯虽然病了,但也应当前去祝贺一下。”
韩信狐疑着,于是跟着萧何去了未央宫。当韩信的双脚完全迈入长乐宫之后,武士立马冲过来,不由分说,当即绑了韩信,送到长乐宫钟室,用布袋包裹住韩信。
而后将韩信悬挂于大钟之内,吕后一声令下,让一群女子用竹签,把韩信扎死。
其实关于吕后的计划,刘邦肯定是有所察觉的,碍于君臣情面等问题,在得知了吕雉和萧何的计划后,他非但没有阻止,反而还主动离开给吕后制造机会。
张良就不同,刘邦初定天下,他做事谨慎小心,托辞多病,闭门不出,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不贪恋权位。
汉初韩信本来有机会不死的,而且有一次,便是张良曾用千古名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劝说韩信不要贪功恋权,韩信则是嗤之以鼻,丝毫没有听进去。
更为重要的是,张良知道一件事,即:即便他这一次出手救了韩信,但下一次呢?而且,刘邦一旦对大臣动了杀心,那么张良也保不住呀!不客气的说,稍有不慎,张良都可能被卷进去。张良面对韩信萧何的遭遇,只能选择冷眼旁观!
汉朝定鼎之后,张良一直向刘邦申请隐退,毕竟他的威望实在是太高,整天就摆出一副飘然出尘不问世事的样子。刘邦很难找到处罚张良的借口,所以最后张良能功成身退。
结语:
从韩信被杀到最终张良功成身退等等事件,都可以看出韩信在政治上近乎白纸,既无张良的淡泊名利的飘逸风格,又无萧何的深沉老练的政治手段,最终让刘邦抓住了借口,导致自己走上绝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