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杖,亦称九节杖、法杖,是道教斋醮仪式上常用的法器。一般认为,策杖最早是辅助年迈及行动不便之人站立或行走的工具,通常称为几杖或手杖。《说文解字》:“杖,持也。”清段玉裁注曰:“持也。凡可持及人持之皆曰杖。”汉崔瑗 《杖铭》云:“乘危履险,非杖不行,年老力竭, 非杖不彊。” 郑玄《周礼注疏》云:“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 除用以辅行的工具外,杖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竹杖芒鞋轻胜马,张大千笔下的苏东坡
鱼纹立鸡首九节铜杖 鱼纹立鸡首九节铜杖
早期手杖多以竹、木、藤等较为普通,杖首多无配饰,而金、银、玉、铜质杖则杖首有配饰。因杖首配饰的不同,手杖又有不同的名称。
鸠杖,即杖首配以鸠鸟的手杖,“都下及外州, 人年七十以上,赐鸠杖黄帽,有敕即给,不为常也”。
玉杖,即以玉制成或以玉为杖首的手杖,《天中记》载:“嘉平中,袁逢为三公赐玉杖。”
汉代山羊头玉杖
藜杖,即用藜的老茎制成的手杖,其质坚实,《晋书·山涛传》载:“魏帝尝赐景帝春服, 帝以赐山涛,又以母老,并赠藜杖一枚。”
东坡斗笠图(藜杖)
筇杖,即筇竹制成的手杖,最为常见,《天中记》 引 《拾遗录》云:“老子当周之末,居及景日室之山,与世人绝迹,唯有黄发老叟五人,手中捉青筇之杖出入室中,与老子共谈天地之数。”
据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引《魏志》云:“文帝引汉太尉杨彪待以客礼,赐之几杖,诏曰:夫先王制几杖之锡,所以宾礼黄耆,褒崇元老也。”从这些记载可知,手杖的最初功能即 “宾礼黄耆, 褒崇元老”之物,表达益寿延年之意,以材质优劣区分持杖者身份贵贱。《天中记》四十八《杖》罗列了“杖”类十余种,其中金杖、银杖等因价值较高,为权贵所专用,其余则多见于民间。可见,早期的杖并不神奇,对杖的神化当从汉代始,亦多与神仙信仰相关联。
秦汉时期,神仙信仰兴起,故早期道教典籍 中亦有以杖为躯体化身者,称为 “杖解”,是早期神仙家尸解法之一种,宋张君房《云笈七籤》载:“青谷先生者,不知何许人也,常修行九息 服气之道,后合炉火大丹,服之得道。一旦,天 降刘文饶于寝室,授其杖解法,得入太华山。文饶名宽,弘农人也。仕后汉,位至司徒太尉。”可以看出,在早期道教中,杖已逐渐脱离凡俗意义上的实用功能,而被赋予了神圣性。因而,在道教历史叙述中,东汉末有巴蜀地区的张陵与中原地区的张角手持九节杖为人书符治病的记载, 乃至魏晋以后的道书多以九节杖为通神之法物。
朝元仙杖图
在历代道书及神仙传记中,策杖的功用已渐 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 “辅行”限制,而拥有了神 通变化、化身等功用,因而杖亦获 “仙人杖” “神杖”“仙杖”等美称。《真诰》:“兴宁三年四 月九日,杨君梦北行登高山,上有大宫室数千 间,郁郁不可名,四面皆大水。仰见白龙身长数十丈,东向飞行,光彩曜天。一老翁,着绣衣裳芙蓉冠,拄赤九节杖而立。视龙君问公:何人来 登此宇? 答曰:我蓬莱仙公洛广休,此蓬莱山, 吾治此上府,君故来乃得相见耳。”《茅君传》云:“太素真人把 八景飞杖,九色之节,出入上清,三天玉童,头 连三角黄巾,手把九节金杖。”
魏晋以后的道书中,九节杖不断被神化,其功能已不再局限于“假杖飞行”、祷神祈福、借杖盟誓,而是体现在其“劾召鬼神、勘破幽狱”等济世功用之上。《上清修身要事经》引《灵宝经》“太上灵宝八威施用神杖法”云:“道士欲施用神杖,法当叩齿三十六通,思五帝直符吏各一人,衣随方色,有五色之光流焕杖上,五帝玉女各一人,合侍卫杖左右。”并附神咒,称神杖为“太阳之山,元始上经,开天张地,甘竹通灵”, 可以“招天天恭,摄地地迎,指鬼鬼灭,妖魔束 形”,诵咒完毕,神杖即具有了无比神力,“以杖指天,天神设礼,以杖指地,地祇司迎,以杖指东北,万鬼束形”。
道教策杖从具有玄通变化功能的神物到象征宗教神权的九节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神化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道教已 逐渐褪去最初的巫觋色彩,进而构建了一个美轮美奂的神仙世界。策杖的功能从最初的度化天人 向指破幽狱的演变,更加凸显了道教天地人三元一体的宗教观,这是后世道教不断赋予策杖的神学内涵。
叶文学:“道教策杖溯源”,《宗教学研究》202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