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敦煌,你会想到什么?

是莫高窟:

鸣沙山、月牙泉、玉门关:

亦或是飞天、佛像和观音:

也许是常书鸿、张大千、樊锦诗,或者是王道士和藏经洞……

有人说:此生不见敦煌,人生是不完整的

作为美的极致的敦煌,除了莫高窟、月牙泉、佛像、飞天,我们还能看点什么?

看——配色!

敦煌,本就是由色彩构成的奇迹。

作为存在1600多年的色彩博物馆,光壁画颜料就有几十种。

李最雄先生就曾指出,在敦煌壁画中光最常见的石色和个别化学颜料就包括:朱砂、朱磦、朱丹、赭石、土红、石黄、雄黄、青 金 石、银 朱、石 青、氯 铜 矿、石 绿、铜绿、滑石 粉、高 岭 土、白 垩、云 母、蛤 粉、方 解 石( 生石灰) 等。

美国人盖特斯则分析出敦煌壁画使用的颜料还有:铅丹、高岭土、蓝铜矿、孔雀石、辰砂、铁红、铅白、墨等无机颜料和靛蓝、红花和藤黄等有机颜料。参见[美]罗瑟福·盖特斯: 《中国颜料的初步研究》

那么,这些颜料作用到壁画是啥样?

来,先来欣赏一组莫高窟壁画感受一下,看看这绝妙的传统配色:

莫高窟第12窟——报恩经变之巾舞特写
克孜尔石窟壁画
莫高窟第39窟——散花飞天
莫高窟第61窟——阿弥陀经变之迦陵频迦

红消绿冷的飞天、绀发翠眉的菩萨、高绿下赪的山水、五色杂陈的仙禽……

红与黑,白与绿。

敦煌色彩决定了敦煌壁画的视觉效果。

既然色彩这么重要,那什么是色彩?

色彩,具有三大特征——色相、饱和度、明度。

色相是色彩的首要特征,是区别各种不同色彩的最准确的标准,我们常说的红色、绿色、黄色等颜色即为色相。

敦煌画有五种主要色相,分别是赤、青、黑、白、黄五色。

为何是这五色呢?

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因为敦煌色与中国道家五行学说中的五方色是相通的。

敦煌五色·敦煌色彩美学

不过,从审美角度,还要追溯一下敦煌石窟的历史。

我们知道,敦煌石窟保存有在同类遗址中总面积、涉及时间跨度最大的宗教壁画。

其创作自十六国后期始,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而至元,10 余个朝代

同样,敦煌壁画颜色也历经了10余个朝代。

在壁画和彩塑颜料使用上可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十六国——北周隋唐——五代为第二个阶段:;最后是:西夏——宋元

具体色彩与颜料成分表如下:

各时期配色表

十六国至北朝:“敦煌色彩”的第一个时期

游玩时,观看这一时期北魏、北凉壁画你会发现一个特征——用量最大的颜料是“土红”,人物氧化变色后的黑色和粗犷豪放的“小字脸”。

九色鹿大家应该都不陌生,《鹿王本生图》是儒佛道三教合流北魏时期代表作:

莫高窟第257窟——鹿王本生
第272窟西壁龛外南侧《供养菩萨》(北凉)

大片的“土红”是因为工匠们是直接在土红粗略的泥墙上起稿的。

人物面部则采用了“凹凸法”,即为画史上所谓的——“天竺遗法”。这种画法讲究在轮廓线条内通过色彩晕染让画面产生立体感。

“朱丹”或以“朱丹”加白色调和的肉色,常作为叠染、晕染人物的肤色的颜料。

什么是“朱丹”?

朱丹,古代颜料的一种,又称“红丹”、“铅丹”,是一种把制作“胡粉”所剩的铅粉加热后炒制成的红色

这种颜料有一大特点:长期强光、高温环境下会变黑,也就是“返铅”!这就是敦煌壁画变色的主要原因。

莫高窟第285窟“飞天”(西魏)

另外,除了以“土红”作底色,最多的还是以白色打底,十六国至北朝时期的说法图、故事画皆以白色为底色

莫高窟第301窟《说法图》(北周)


为什么偏爱白色?

可能是为了代表“天堂”“佛界”的清静无为,也可能是来自中原敷着底色的风格。

隋唐至五代:“敦煌色”迎来“只此青绿”。

隋唐。

历史上的大一统时期,也让敦煌石窟来到了一个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盛期。

“青绿山水”,曾一度在此出现创作高峰。

敦煌壁画因与中原绘画发展基本同步,故,这一阶段的壁画多呈现一种以白壁为底,青、绿为主的倾向:

莫高窟第9窟 晚唐 方伞盖接引船
莫高窟第61窟 五代 马车二乘及象舆

“绿色”,是敦煌壁画中常运用主色。

颜料以石绿(孔雀石)、沙绿(氯铜矿)、铜绿(又称“铜青”)为主,色泽有暖深和冷亮(略发蓝)之分。

色相淡,微偏蓝,为天然“铜绿”,色彩上比较接近石绿色。

莫高窟第156窟《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晚唐)

而“青色”,分青金石(天然群青)、人造群青,敦煌壁画中所用的石青色以青金石为主要颜料。

青金石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明亮的颜色和最高的光泽度!

因此,这一阶段的壁画爽朗明艳,色彩鲜明但并不犀利,配色上有统一的主色调,主色调又统一着画面,充分发挥补色对比的魅力,使壁画色彩之间的充满律动美感。

莫高窟第61窟 五代
莫高窟第85窟 晚唐 摩罗耶山

晚唐至宋元:开始“弃色附线”。

宋元。

敦煌色彩发展的晚期。

这一时期的壁画脱离了色彩的束缚,着重以高水准的“线条”来进行艺术表现。

莫高窟第3窟南壁《千手千眼观音》(元)

此时,壁画色彩的重要作用开始被“笔墨”和“渲染”所取代。

周大正先生认为:这种趋势的出现可能是受了“水墨画”和“文人画”进一步发展的影响。

莫高窟第3窟 白观音 元

“敦煌色”,历经了北魏的浓郁、西魏的清雅、隋唐的明艳、五代的鲜丽、宋代的温和、元代的俭淡……被时代赋予不同的面目。

每个时期的不同色彩成就了敦煌艺术中独特配色。

更多配色赏析:

本文参考:

吴荣鉴.敦煌壁画色彩应用与变色原因[J];

郭浩 .中国传统色:敦煌里的色彩美学[M];

李康敏.敦煌壁画的色彩及其历史流变[J];

举报/反馈

文博眼

14.3万获赞 1.3万粉丝
畅读文学、文史、文博知识!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