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身边的人吗?”

“女孩结婚前一定要擦亮眼睛,否则后悔一辈子。”

这是网友们这两天看完电影《我经过风暴》的感受。

影片中,佟丽娅饰演的徐敏,在外人看来是一个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的高知女性。

然而,有一个秘密她却始终难以启齿——

自己长期遭受着丈夫陈均的严重家暴。

白天应对难缠的客户,晚上回家,被疑心的丈夫扯着头发拖行。

无所不在的监视,一次次被掐到窒息……

到后来,甚至被当着孩子的面殴打,丈夫嘴里还教育儿子“女人就得这么管教”。

徐敏无数次想逃离,但每一次都因为各种原因都被拉回去。

随之而来的,愈来愈猛烈的暴虐。

影片的最后,不堪忍受的徐敏,在一个深夜拿起鱼缸的石头,砸向了睡梦中的陈均。

自己也站上了审判席。

没有预想中女主机智反杀的逆袭,没有爽点,没有出口。

这个结局,令人猝不及防,却又完完全全在情理之中。

她以决绝的姿态终结了暴力的传递,也揭开了这一场悲剧命运背后的真相。

(本文涉及部分剧透,如果介意你可收藏此文,观影后再阅读)

提到家暴男,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

整天醉醺醺的,不求上进,恶习多多,只敢拿老婆和孩子出气。

从内到外都透露着一股凶神恶煞。

但实际上,很多家暴的人都很善于伪装。

他们在外人面前总是一副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样子,跟谁都处得来。

一回家就把气都撒在最亲近的人身上,甚至越压抑越紧绷,越凶残暴发。

2019年轰动全国的“宇芽家暴事件”。

施暴者人前一张虚假好人皮,温暖、善良,正直,柔情,有担当。

女孩就是这样被吸引,“所有美好优秀的品质都在他身上,这么完美的男人,我能遇到是我的荣幸。”

结果,她的噩梦也开始了。

还有令人触目惊心的“陕西高管家暴妻子事件”。

丈夫事业有成,举手投足间,尽显成功本色。

谁也想不到,背地里,他一次又一次对妻子挥起拳头。

《我经过风暴》里的陈均也是如此。

在大学当老师的他,实际却是个衣冠楚楚,道貌岸然的斯文败类。

每一次施暴,陈均都会刻意躲避家中的摄像头。

同时会用毛巾包裹住手,防止在徐敏身上留下显眼的可以被检验出的伤痕。

以至于徐敏多次起诉离婚无果,周围人也没有一个相信她。

于是,家庭暴力便肆无忌惮的延续下来。

想想都令人后怕。

无数网友看完后,惊出一身冷汗。

谁不想择一城以终老,遇一人共白首。

然而人性深不可测,你永远无法预知枕边人是人是鬼。

即便认真选择过了,也难免会遇到“披着羊皮的狼”。

就连徐敏这样一个“精英女性”,也会遇人不淑,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那我们呢?

究竟要怎么样才能认清一个人?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曾提到,有家暴倾向的人,往往有以下3个表现。

a.控制欲特别强

经常说“你必须这样,我要求你这样,你不得不这样”等类似的话。

b.猜忌心理特别强

例如总监督你的电话,总猜忌你有外遇等。

c.情绪容易失控

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摔门而走等。

除此之外,也可以观察一下他平时对陌生人和动物态度,他父亲对待他母亲的态度,以及他是不是极度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选择伴侣时,千万记住要避开这几种人。

有一句网友的评论让我印象深刻:

以前我非常看不起遭受家暴且长时间隐忍的女人,不明白她们为什么没有骨气离开,现在我开始共情这些女性所处的绝望之境了。

没有人愿意一直挨揍。

只是对遭受暴力的那一方来说,很多挣扎和苦衷并不是一句轻飘飘的“离开”就能解决的。

就像徐敏,第一次遭遇家暴时就想要离婚。

但看到陈均下跪,发毒誓,疯狂道歉,说出那句“不会再有下次了”后,她动摇了。

后来,父母领导求情,居委会调解说,丈夫也利用孩子“请”她留下。

她想逃,却又无处可逃。

事实上,不止是徐敏,很多被家暴的女子都经过同样的痛苦和绝望。

有数据显示,在我国,平均每7.4秒就有一个女性遭遇家暴,但她们平均要被家暴35次后才会选择报警。

可是报警后,这些女性又多半会接受调解,选择息事宁人。

我能理解,离开,有时候确实不容易。

需要面对太多社会现实。

另外,十点君还想强调一点:

很多时候,家暴不止一个受害者,目睹家庭暴力的孩子同样也是受害者。

电影里有个片段,让人印象深刻。

当徐敏去儿子学校的时候,发现儿子在模仿爸爸的样子殴打同学。

被制止后还反问“应该裹毛巾吗?”

而女儿被同学欺负了,却误以为同学在表达喜欢。

还天真地说“爸爸也喜欢你(才这样)呀。”

在那一刻,徐敏终于悲哀地意识到:

她以为自己忍气吞声是为了孩子好,结果却把暴力模式遗传给孩子。

家暴,其实也是会传染的。

长期生长在暴力环境下的孩子,要么变得恐惧、孤僻、自卑、缺乏安全感。

要么在内心埋下暴力的种子,成为下一个施暴者。

而陈均,也正是因为在家暴家庭中长大,从小目睹母亲被父亲用烟头烫伤。

最后从一个受害者,变成了性格扭曲的施暴者。

所以,女人真的别傻了。

比起在泥潭中越陷越深,你最该考虑的也许是怎么保护自己和孩子。

十点君有几个建议分享给大家:

a.如果孩子目睹了家暴的场景,千万别当做无事发生,积极和孩子沟通,是大人没控制好情绪。

b.鼓励孩子说出内心的想法,同时明确告诉孩子,这种行为是不对的。

c.如果孩子不愿意沟通,要带他看心理医生及时干预。

d.当暴力无法制止,离开仍是更好的选择。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个完整的家,而是一个安全的家。

很多人说,看完电影后太窒息、太无力了。

徐敏原本不必付出这般惨痛的代价。

但她却在拿回人生自主权的过程中,承担了远超出外人想象的艰难。

电影里,徐敏在遭到陈均家暴后,寻求法律的帮助。

但负责这件事情的调解员,却始终抱着和稀泥的态度。

“一个女人不要这么狠,非要把老公送进去啊!”

而徐敏的父母亲戚呢?

在明知她被家暴的情况下,不愿家丑外扬,劝她为了孩子继续过下去。

“夫妻两个人打打闹闹是正常的嘛,过日子不都是这样。”

就连离婚律师都直接摆烂,因为在他们的经验里,这样的案子,十有八九都不会成功。

我相信,他们大多数人本意都是好的。

在大家传统观念中,哪对夫妻没有吵吵闹闹,谁的婚姻不是磕磕绊绊。

就算想帮,也不知道怎么帮,只能出于好心劝告。

可这中间很多人忽略一个关键问题。

当被家暴的人持续遭受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时,一味和稀泥是没有好结果的。

只让施暴者更加肆无忌惮,让被害者更加痛苦无助。

前段时间,有个令无数网友心碎的新闻。

29岁的谢女士,结婚两年间被丈夫家暴16次。

被送到医院时,“内脏出血,肝、脾、胃、肾、十二指肠这些都坏了,肠子比较严重,直接断了”。

就算侥幸捡回了命,也需要终身挂着粪袋。

还因为创伤后应激障碍,被送到精神病院治疗。

更令人心碎的是,在这两年期间,她求助了很多朋友,也策划了很多次离婚,但都无疾而终。

直到最后这一次,差点丢了性命。

家暴零容忍,应该是每个人的共识。

不能用和稀泥的形式,抹掉女性在家庭中遭受暴力的事实。

所以,当你发现家人或者朋友有可能被家暴的信号,你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她报警。

多一人拒绝伤害,就多一人逃离伤害。

a. 看见淤青、伤痕

较多的家暴形式是肢体冲突,家暴过后,受害者的身上会出现一些淤青。

b. 衣着不适与行动不便

比如就算炎热的夏天也坚持穿长袖或高领衣服,可能是为了遮住伤痕。

c. 伴侣有酗酒习惯

及时察觉是否可能存在被酗酒者家暴行为。

d. 与朋友、家人的联系变少

当亲朋述说伴侣出现限制自己的社会交往,家暴行为的发生概率变得更高。

近几年来,家暴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讨论。

但好像,只有在这样的电影,或者现实中这样的恶性事件发生时,才会被重视。

可实际上,家暴离我们从来都不远,甚至就在我们身边。

2020年全国妇联发布的数据显示:平均每分钟就有8.1位女性遭受丈夫的殴打。

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7亿个家庭中,约22.9%的女性及19.9%的男性曾遭受过家暴。

你看,家暴原本没有性别。

我们反对的从来不只是某个性别,而是举起拳头的那个人;

我们反对的也从不是婚姻,而是婚姻中的种种暴行。

只是在现实当中,女性的确是更为弱势的一面。

我们从小受到关于“恶”的教育少之又少。

没有人教我们如何面对恶意,如何面对恶人,所以面对伤害只能无助咽下苦果。

可婚姻,不该是女性的一场冒险。

家庭,更不该成为掩饰暴力的场所。

一、正确认识家暴

家暴,不是家庭中临时的小吵小闹,家暴,只有0次和无数次。

当你面临家暴事,不要独自沉默,也不要抱有幻想。

不是所有的婚姻都值得坚持。

遇到一个对的人需要运气,离开一个错的人需要勇气。

二、记录罪行,保留证据

遭遇家暴,一定及时采取行动,保存证据,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根据最高法人身安全保护令司法解释:

当事人的陈述,被申请人曾出具的悔过书或保证书,双方之间的电话录音、短信,医疗机构的诊疗记录,


妇联组织等收到反映或者求助的记录,未成年人子女提供的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证言或亲友、邻居等其他证人证言等,

均可作为证据,证明遭遇家庭暴力的事实。

一旦你觉得人身安全有危险,还可以向法院提交“申请书”和相关证据,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三、全社会联合起来的救助和保护

加大对《反家庭暴力法》的宣传,鼓励男性参与推广反对家庭暴力的活动;

社区、妇联等部门早期识别并介入干预那些高暴力风险的家庭;

医院、诊所等医疗机构要关注可能遭受或者疑似遭受暴力侵害的女性。

社会对受害者更宽容一些,让更多背负着思想包袱的人打破沉默、公开事实。

十点君也非常感谢,越来越多的女性导演女性编剧,努力为处于困境的女性发声。

也许我们现在消灭不了黑暗,但也请不要选择沉默。

愿每个人都能遇良人,爱对人。

也希望一切风暴都能停止,如果不能,那就祝愿勇敢抗争的她们,有人撑伞、有人陪伴。

你身边有出现过家暴行为吗?一起来评论区聊聊吧~

看见,永远是改变的第一步!

举报/反馈

只只的消息

1.6万获赞 1701粉丝
一位喜欢分享的小博主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