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朝中期名臣、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把唐代诗人高适描绘得淋漓尽致。高适,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而电影《长安三万里》更是精准地刻画了他的形象和经历。

电影中的高适,一袭白衣,眉宇之间充满了英气和傲骨。他既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这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他的诗歌风格雄浑豪放,笔力矫健,既有深刻的内涵,又有强烈的感染力。在电影中,高适的诗歌被巧妙地穿插在剧情中,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他的思想和情感。

高适的命运也是电影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和磨难,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电影中详细描绘了高适在边塞的军旅生涯,以及他与李白、岑参、王昌龄等人的友谊和交情。这些情节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高适的人生轨迹和思想变化。

电影中的高适不仅是一个诗人,更是一个战士。他不仅有着文学才华,还有着军事才能。他在边塞的生活和战斗经历,让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战争的残酷和无奈。他的诗歌充满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在电影中,高适的形象被塑造得更加立体和生动,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他的个性和人生。

高适本是将门之后,他的祖父高侃是唐朝时期的一个名将,屡立战功,而高适的父亲高崇文早亡,高适年少时家道中落,但是他仍然渴望文武兼修、继承祖风,以此报效家国、建功立业。

在二十岁左右的时候,高适开始了他的第一次求仕之旅。年少的高适,自负有才华,希望通过举荐,迅速步入仕途,以此来实现自己的报复,但是像高适这般家境破落的,想要走举荐这条路,是很困难的,因此这个时候的高适只能等待机遇。

到了唐朝开元十九年,那年的高适刚好二十八岁,当时某地发生叛乱,边患危急,高适毅然决定投笔从戎,奔赴前线。这一时期也是高适边塞诗创作的高峰期,凭借战功和诗歌,高适渐渐有了名声。

开元二十三年,唐玄宗下令开科考试,高适再次来到长安,可惜的是这次高适没有考中,一直到四十六岁的时候,张九龄之弟张九皋亲自写了一封举荐信,让高适带着举荐信去考有道科,这一次不算是正式的科举考试,而是临时的特别的考试,主要是选拔有道德的模范。也许是这一次的考试机制,还有举荐他的人的欣赏,四十六岁的高适进士及第,得到了一个小小的芝麻官——封丘尉。

刚进入仕途的高适,本来准备大展拳脚的,结果发现官场不过如此,四十九岁的时候就辞去了县尉之职。刚辞职完的高适就迎来了新的机会,在唐朝天宝十一年,高适担任了凉州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而后哥舒翰进京见唐玄宗,还特地带上了高适。由此,高适得到了唐玄宗的重视。

安史之乱发生,玄宗任命高适为左拾遗、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镇守潼关。服侍唐肃宗的时候,高适已经是五十四岁了,后高适担任过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六十岁的时候迁任剑南节度使,六十一岁,高适为严武所代,迁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

四十七岁中举,六十一岁封侯,高适从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一直脚踏实地,寻求机会,终于迎来逆风翻盘。他的一生,在现实主义的土壤上,终于看到理想之花的绽放。

《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成功地刻画了唐代诗人高适的形象和经历。通过电影的呈现,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高适的诗歌和思想,以及他对唐代文学的巨大贡献。

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

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燕歌行》中用“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画凄凉场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组成富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士们战斗不止的英勇悲壮烘托得更为强烈。

《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用词简净,不加雕琢。如《别董大二首》之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技巧上看来全不用力,词从意出,没有刻意辞彩修饰,却使人感到默默的悲凉。

高适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实性较强。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边塞诗

成就最高。代表作如《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写出了他们从军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

《塞下曲》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

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二)反映民生疾苦的诗

这些诗比较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东平路中遇大水》等,真实地描写了广大农民遭受赋税、徭役和自然灾害的重压,对他们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他还写过一些赞美“良吏”的诗,从“仁政”思想出发,提倡轻徭薄赋,在当时也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东平路中遇大水》

天灾自古有,昏垫弥今秋。
霖霪溢川原,澒洞涵田畴。

指途适汶阳,挂席经芦洲。
永望齐鲁郊,白云何悠悠。

傍沿钜野泽,大水纵横流。
虫蛇拥独树,麋鹿奔行舟。

稼穑随波澜,西成不可求。
室居相枕藉,蛙黾声啾啾。

仍怜穴蚁漂,益羡云禽游。
农夫无倚著,野老生殷忧。

圣主当深仁,庙堂运良筹。
仓廪终尔给,田租应罢收。

我心胡郁陶,征旅亦悲愁。
纵怀济时策,谁肯论吾谋。

(三)讽时伤乱诗

大抵指斥弊政,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有所批判,如《古歌行》、《行路难二首》等。还有一些诗作于安史乱后,对政局流露出忧虑和愤慨,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登百丈峰二首》等。

《古歌行》

君不见汉家三叶从代至,高皇旧臣多富贵。天子垂衣方晏如,庙堂拱手无馀议。苍生偃卧休征战,露台百金以为费。田舍老翁不出门,洛阳少年莫论事。

《登百丈峰二首》

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

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

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

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

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

晋武轻后事,惠皇终已昏。

豺狼塞瀍洛,胡羯争乾坤。

四海如鼎沸,五原徒自尊。

而今白庭路,犹对青阳门。

朝市不足问,君臣随草根。

(四)咏怀诗

数量最多,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像《别韦参军》、《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效古赠崔二》、《封丘作》等,抒写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对现实有所不满。

《效古赠崔二》

十月河洲时,一看有归思。

风飙生惨烈,雨雪暗天地。

我辈今胡为?浩哉迷所至。

缅怀当途者,济济居声位。

邈然在云霄,宁肯更沦踬?

周旋多燕乐,门馆列车骑。

美人芙蓉姿,狭室兰麝气。

金炉陈兽炭,谈笑正得意。

岂论草泽中,有此枯槁士?

我惭经济策,久欲甘弃置。

君负纵横才,如何尚憔悴?

长歌增郁怏,对酒不能醉。

穷达自有时,夫子莫下泪。

举报/反馈

小陈老师说文化

2755获赞 805粉丝
专注文学鉴赏和推荐的文学创作者
文化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