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3型37毫米反坦克炮是二战美军第一种大规模使用的专用反坦克炮,由于参战时间较晚,这种火炮首次出现在对德战场上时就已过时。但太平洋战场上的日本坦克装甲薄弱,37毫米反坦克炮打满全场,直到1945年,都是日本坦克的克星。

二战前,美军很晚才开始发展专用反坦克炮。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当时美国本土相对安全,对陆军武器装备发展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是30年代之前,世界各国发展的坦克都是薄皮罐头,美军现有的武器(12.7毫米重机枪和75毫米野战炮)用来对付它们也勉强够用。

美军使用法制M1897型75毫米野战炮改装的反坦克炮

尽管没有着手研制专用反坦克炮,美国陆军对各国的坦克和反坦克武器发展还是比较关注的,他们先是从法国购买了25毫米哈奇开斯反坦克炮用于测试。后来又关注到在西班牙内战期间,德国的Pak36型37毫米反坦克炮表现不错,便也购买了两门用于测试评估。

法制25毫米哈奇开斯反坦克炮

经过一系列对比测试,美国陆军最终决定仿效德国,选用37毫米,作为反坦克炮的口径。有些资料称美军反坦克炮是Pak 36的仿制品,但事实并不如此,两者在炮架设计和弹药上都有较大不同。

德制Pak 36型37毫米反坦克炮

37毫米反坦克炮的设计工作从1937年9月开始,和传统火炮基本由专业炮兵操作不同,步兵也是反坦克炮的主要使用者。而步兵和炮兵在炮架的设计上产生了分歧,步兵希望一名炮手就可以操作火炮的俯仰和横向移动,这样就要求火炮的高低机和方向机调整手轮都位于火炮的同侧。而炮兵基于传统操作野战炮的习惯,希望由两名炮手来操作火炮,要求在火炮的右侧也增加高低机手轮。

火炮于1938年初试制完成,在随后的测试中暴露出炮架不够稳定,炮弹质量较差等一系列问题。在经过几个月的修改测试后,于1938年12月设计定型,被美国陆军采用。但火炮的生产工作从1940年冬天才正式开始,而且一开始的产量很小,直到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后,才进入快速生产节奏。

在生产过程中,火炮也做了不少改进,美军发现使用手轮调整炮口的横向移动速度缓慢,难以跟上快速移动的坦克。于是开发了一种肩部护板,可以让炮手可以通过手臂或肩膀推拉炮尾,快速调整炮口指向。

M3型37毫米反坦克炮的重量很轻,只有414千克,几名炮手就可以拖着火炮进行短距离机动。在进行长距离运输时,基本上啥车都能拉的动,而美军各种车都不缺。因此在不同部队中,会选用不同的车辆进行牵引,包括但不限于威利斯吉普、道奇中吉普和M2、M3半履带车。

M3没有采用当时反坦克炮常见的半自动炮闩,火炮在射击之后,需要手动开闩,退出弹壳,然后再装入炮弹手动关闭后膛。而采用半自动炮闩的火炮,在射击后,炮管后座时会自动打开炮闩弹出弹壳,装入炮弹的同时也会自动关闭炮膛。

M3的高低射界-10度到+15度,左右射界60度,炮管长2100毫米,发射弹重870克的M74型穿甲弹时,炮口初速882米每秒,在500码(457米)距离上能够击穿36毫米装甲。另外一种M51型被帽穿甲弹威力更强,可以在500码距离上击穿61毫米装甲。

美国陆军在1941年投入到战斗中时,37毫米反坦克炮几乎时步兵手中唯一可用的反坦克武器,在美国陆军师中,每个步兵营下属的反坦克排装备3门,步兵团属反坦克连中有另外9门,全团共有18门反坦克炮。

M3型反坦克炮在菲律宾战场上首次投入实战,第一次大规模运用是在太平洋战场上的瓜达卡纳尔岛战役。日军装备的97式中型坦克,正面装甲只有25毫米,在37毫米反坦克炮弹面前不堪一击。不过由于日本坦克数量不多,M3更多的任务是用来摧毁日军掩体。因为它重量很轻,很适合在丛林地形中伴随步兵作战。

美军在战场上拖着M3进行机动

到了北非战场,M3立马被打回了原型,此时德军的主力三号和四号坦克的装甲已经得到加强,37毫米炮只能在极近距离打穿它们的正面装甲,而面对装甲更厚的虎式坦克时,37毫米炮几乎毫无还手之力。为此英国反坦克炮已经升级到了57毫米口径的6磅炮,美军M3型反坦克炮相比战场上的主流水平,落后了一代。

德国非洲军团使用的三号坦克

美军反坦克炮的落伍,使得他们在凯塞林山口战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美军在战后的报告中描述,炮弹击中德军坦克之后,会像弹珠一样被弹开。诚然37毫米炮的威力不足,不过缺乏经验的美军在战术上也存在一定问题,他们总是在很远距离上就匆匆对着德军坦克的正面开炮,炮弹自然就无法击穿坦克装甲。

美军在使用M3对缴获的三号坦克进行射击测试后发现,37毫米炮可以在300码(274米)处击穿炮塔前部,600码处击穿车体侧面。实验证明只要经过精心布置,通过射击坦克侧面,并防止在过早开火,M3仍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反坦克武器。

精心伪装的反坦克炮阵地

不过测试小组还发现,英国军队装备57毫米炮可以在1000码(914米)距离上有效对付所有的德军中型坦克。财大气粗的美军自然不能落人之后,决定将步兵师的反坦克炮也升级到57毫米口径。但由于组织生产57毫米炮需要时间,直到1944年春天,美军才开始大规模换装。

英国军队装备的6磅炮

在太平洋战场和亚洲战场,M3型反坦克炮更受欢迎,57毫米反坦克炮的重量是37毫米炮的3倍。不管是在丛林遍布的太平洋岛屿上,还是在道路条较差的中国和东南亚。火力够用的情况下,机动性越好,自然越受青睐。

而日军坦克的装甲,在二战期间基本没有多少提升,对外侵略的主力,一直都是97式中型坦克。少量生产的一式中型坦克,正面装甲虽然提升到了50毫米,但由于生产时间较晚,只被部署在本土,战场上基本遇不到。37毫米反坦克炮已经完全够用,没有必要升级到57毫米。

被缴获的日军97式中型坦克

基于M3型反坦克炮的炮管,美国陆军还开发出了两种坦克炮,分别是M5和M6。M5的炮管长度比M3短130毫米,因此初速和穿甲能力都有所降低。M6采用了和M3相同的炮管,并安装了M3没有的半自动后膛。

M5 斯图亚特轻型坦克

这两种坦克炮,被普遍的安装在美军各种轻型坦克和装甲车上,比较著名的有M3/M5斯图亚特轻型坦克和M8灰狗装甲车。这些轻型坦克和装甲车在使用37毫米反坦克炮时,可以有效对付日本的所有坦克和德军的各种轻型装甲车和半履带车。

M8灰狗装甲车

由于重量很轻,37毫米反坦克炮也能轻易的安装到各种机动车辆上,改装成自行反坦克炮。美军先是尝试将它安装在威利斯吉普车上,但这种车太小了,不能很好的承载火炮。于是选中了更大的道奇WC-52中吉普,M3被炮口朝后安装吉普车后部货斗中,实验效果令人满意。美军给予其M6型火炮运载车的型号,投入量产。

M6型火炮运载车

M3甚至还被安装在海军的小型船只上,用于增强火力。据悉美国前总统,约翰·F·肯尼迪驾驶的 PT-109号鱼雷艇,就在前甲板上,安装了一门拆去轮子的37毫米反坦克炮。

纪录片中的PT-109号鱼雷艇,注意看前甲板的37毫米反坦克炮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开始向中国提供武器,M3型37毫米反坦克炮也随之而来,因为它在其他战场已经基本无用,中国成了这种火炮的唯一接收者,据资料记载,国军共获得1669门37毫米反坦克炮。在印度整训的中国驻印军每个步兵团,共装备8门M3,而国内的部队,更少一些,只有4门。这种被其他国家嫌弃的武器,在中国战场上,再次成为日军坦克的克星。

中国军队装备的M3型坦克炮

M3 型37毫米反坦克炮性能参数:

口径:37mm,

身管长:2.1 m ,56.6倍口径

长:3.92米,宽1.61米,高:0.96米

炮口初速:普通穿甲弹884米每秒

战斗全重:414公斤

俯仰角:-10° 到 +15°

左右射界:左右各30°

最大射速:每分钟20发

炮手:4-6人

举报/反馈

钢铁75炮

9028获赞 2954粉丝
水平有限的历史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