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陈思炜 编辑:小知(公众号“知己职彼”编辑)
已委托律师对本账号发布的内容维权,从不发律师函,直接传票,侵权必究。
公众号改版了,为防走失,请点亮星星⭐!
为什么偏偏是佛教?
大部分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的重要特征:相信的都是神灵或者其他超自然对象。
比如典型的一神论宗教,基督教。
二元论宗教,善恶对立:
多神论宗教,古希腊宗教、印度教...
他们都认为有某种超自然对象控制着这个世界,反正,不是人。
而佛教的核心人物释迦牟尼却不是神而是人,俗名乔达摩·悉达多(Siddhartha Gautama)。
他认为:
人们往往太看重自己的感受,以为短暂的快感就是“幸福”,而不愉悦的感受便是“痛苦”。
于是他们便会“趋利避害” 地追逐更多的快感,避免更多的不愉悦。
进一步推导出:
如果人们太过看重这些主观上的感受,太过执迷于此,心灵就会变得焦躁不安,导致经常感到不满。
就算已经得到快感,因还希望快感能够增强或者害怕快感将会减弱,所以心里还是不能感到满足。
追求这些主观感受十分耗费心神,而且终是徒劳,只是让我们受制于追求本身。
举个例子, 有些人多年来一直在寻找爱情,但等真的找到了爱情,却仍不满足。有的人开始整天担心对方可能会离开;有的人又觉得当下的关系太过屈就,自己该去找更好的人。(甚至,我们都认识某些人,既担心对象离开,又觉得自己屈就)
因此,苦的根源既不在于感到悲伤或疼痛,也不在于感觉一切没有意义。
苦真正的根源就在于“追求”主观感受这件事,不管追求的是什么,都会让人陷入持续的紧张、困惑和不满之中。
近代的生物学似乎也认同这个观点:快乐的关键在于生化系统,大脑神经元分泌血清素,让浓度到达某个值,于是“追求快乐”由此看来,就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
为什么偏偏是现在?
佛教认为人痛苦的根源在于其盲目地追求“快乐”本身,但在过去的40年中,这套理论却好像失灵了:
经济、社会等各方面一路向上,人们对于快乐的追求,总能一次又一次地得到满足,而这种满足又作为正向反馈和论据,一次又一次地鼓励他们继续追求,一次又一次证明了追求快乐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就像不断在滚轮中奔跑的仓鼠,如果它总能得到新的零食,那么既无理由去停下,也没功夫去停下。
在历史的洪流中,人类的诞生只是短短的一瞬,而在整个人类群体形成的“系统”面前,个体的境遇也同样渺小。
佛学把这称之为“无常”,即人生永远处在变化和失控中。
年轻人的前20年,按部就班地过着求学、就业的“步行”或“攀岩”人生。
但接下来的几十年却不得不面对失控的洪流,而不再是大地、高山。
有些人凭借自己健硕的身体,尽可能地抓住任何能够看似固定的东西,尽管那些东西也在水中漂浮着,进入下一个水域或扒的人太多,就会沉下。
有些人试图学会游泳,但他们的动作太僵硬,每一次发力都希望立马收获效果,身体越沉,越是拼命挣扎,归根结底他们还是用过去攀岩和跑步的经验在水中运动。
而也有人,不再纠结每一次抬手,每一次拨腿,能把自己带到多远,漂浮在了水上......
改变你的情绪
工作之后,很多学生才发现,这个社会中的大部分工作都不需要多深厚的专业背景,甚至绝大部分的工作,只要几个月的培训就可以上手。
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文科专业除了在考公上有优势,与天坑专业无异的原因。
但读了理工科,有了一门技术,就能保证自己的衣食无忧了吗?
做到了公司的管理层、合伙人,最先被淘汰的往往是技术合伙人,整个行业的增长遇到瓶颈,最先被动刀的也都是一线的技术工人。
盲目地一条路走到黑,也许并不是普通人的最优路径:
一个烂片导演可以在网络短剧中大放异彩,一个大学老师可以在成人视频网站教高数上出名,一个不入流的运动员可以通过开健身房获得成功......
这些都是“非典型的成功”,是“配角”的故事,它们看起来没有那么史诗,甚至有些偏门、荒谬、讽刺。
如果我告诉你故事的后半段:烂片导演用拍短剧赚来的钱,与相融以沫十年的女友从出租屋搬到了平层,举办了婚姻,谱写了现实中的爱情戏;运动员的健身房开到了老家附近,进而影响了更多对运动感兴趣的年轻人......
普通人差距有时并不体现在能力上,而是其对情绪的控制和对世界的认识,更多人只囿于过去的痛苦,进而沉溺在自己认为的“不公平”情绪中:
为什么没考上好大学?为啥选到了天坑专业?为什么找不到工作?为什么同事的能力不足,却仍比自己晋升更快?
进而忽略了人生并非直道,而是可以切换赛道,进而形成“降维打击”、“差异化优势”的旷野。
佛学思考的核心,并不是让我们放弃做什么事情,而是当我们在处理各种问题的时候,可以不用只纠结在眼下封闭的系统,而是从一个更大的系统切入,从更多地视角去理解这些事。
知己知彼
改开30年,职场人享受了经济上扬的红利,形成了“路径依赖”,而应届生们听着学长、学姐的案例,就认为他们能得到的,自己也可以,却忽略了这只是特定时期的特殊状况,而真正该有的成长必然是处在波动震荡之下。
更可怕的是,很多人试图用战术上的勤劳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使得他们出现两种情况:
1. 原本就处在错误的路径上,所以再怎么努力,也是事倍功半,与此同时还要抱怨环境、抱怨他人,即一次又一次地错误归因,周而复始,直至一蹶不振,于是寄希望从其他地方上找到信仰和力量。
2. “恰巧”走了对的方向,却不自知,往往遇到一点点的挫折、一点点的逆风,就归因于——“或许我的路径是错误的”,打退堂鼓,而不能够坚持“愚公移山”。
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因此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路径调整的必要。
在这个情况下,不论是你在最初职业发展起步的开头选择起点,还是在职业发展路途当中选择调整,都需要做到知己(自己的性格、想要什么、身体状况、隐性天赋...)和知彼(外部就业环境、对于世界的认识、宏观的历史周期...)。
两者缺一不可,对于自身的了解(知己)永远要匹配(迎合)外部社会的需求(知彼),那么这两份理解才能发挥其价值,否则只会遇到“想要的,却不是真正能得到”的尴尬窘境。
不过在这点上,我也能理解,80%的人往往轻选择,而重实践,好简单粗暴,而恶复杂变化,也正是每一次选择的积累,构成了你对世界的认知,进而成为了拉开人与人之间的发展差、收入差...的重要因素之一。
所以一个值得庆幸的消息是:当你选择读完这篇文章,当你选择点开下一篇推荐文章的过程中,不单单是接收了其中的信息,更在积累向上的势能,逐步把自己从80%随波逐流的人群拉出来,并最终在每一次关键的选择(求职、跳槽...)中,产生源源不断的超额收益。
再次强调,要想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必须要付诸足够的努力,花费大量的时间,消耗巨大的精力,才有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并说服自己在未来职场中起起落落的磨练中,坚持下来。
以下内容可供参考:
扫码进入课程页面 ↓ ↓ ↓
如果您有关于职业定位、职业规划、职业发展和出国留学等问题,欢迎添加我的微信chsw37咨询。
知乎大V(职业规划与留学全国头部意见领袖),百万粉丝教育IP&KOL
国际教育与生涯教育领域全国资深专家,创业企业家,15年+行业经验,11年+创业经验,现任全国5家教育机构董事及战略顾问
职业规划1v1案例3600+/时长7000小时+/生涯教育课及培训时长8000小时
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最年轻入会会员)、民进上海市教委直属系统委员会会员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杰出校友(2015被授予)经济学学士、金融学硕士
复旦交大等高校〖特聘学生生涯教育导师〗/〖客座教授〗(2016年起)
三本畅销书作者《方向的力量》(14年出版22万字)《方向的力量修订版》(18年出版33万字)《知己知彼》(21年出版23万字)
曾全职供职某国家主权基金PE/全球九大投行瑞银(UBS投行)/平安银行总行副行长助理
留学规划与申请指导背景:
从业15年创业11年来始终专注美英港澳为主方向的研究生申请,770+成功案例,其中全程亲自跟进负责占250+,全程+文书占110+
所带学生近90%被美国综排Top20录取、近80%的学生被综排Top10名校录取,其中40%以上获2所或以上Top10录取
截止至2023Fall申请季,已累计助100多位本科背景或其他条件有严重短板的学生获美国综排Top10大学录取,其中的22位同时被美国综排Top5/英国Top2大学录取,offer包括MIT/耶鲁/哈佛/哥大/芝大/宾大/牛津/剑桥等(含二本进哈佛2例/耶鲁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