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和“西方”的地理概念是如何划分的,为什么不可以把今天的“西方”称为“东方”,把今天的“东方”称为“西方”?
首先地理上是通过地球的自转和经线来确定东西方的方向,其次人类的历史和文化是根据早期欧洲人的视角和地理位置进行划分"东方"和"西方"。将亚洲视为地球的东部,欧洲视为地球的西部。
所以,东方既是一个地理学概念,也是一个历史、文化及政治概念。
东方的地理学含义包括了整个亚洲以及北部非洲,主要包括有中国、日本、朝鲜、韩国的东亚地区;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的南亚地区;越南、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东南亚地区;伊朗、阿富汗、伊拉克、以色列、沙特阿拉伯、 埃及等国的西亚北非地区;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的中亚地区。
美国人说的“东方”是指远东(亦即中国和日本),历史上法国人与英国人讲的“东方”主要是指近东或阿拉伯世界,或与欧洲接界的“非欧世界”。东方学权威萨义德认为,从18世纪以来,随着欧洲对世界的“开发”范围的扩大,“东方”这个地域概念转化成相当开放的地理概念体系(包括印度、中国、日本等等),使“东方”超脱了古代的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地理范畴,这两个古代宗教的"东方"通常指的是地中海东部和近东地区,包括现在的以色列、约旦、黎巴嫩、叙利亚和土耳其等地。
与东方概念相近的“东洋”一词出现在我国元明之后的地理学著作中,主要指南海东部地区,包括现东南亚地区。
自清代以来又将日本称为“东瀛”或 “东洋”。
从政治上讲,16世纪以来,欧洲殖民主义者向外扩张,为了与他们作为宗主国的西方国家相区别,即把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印度次大陆 以及西亚北非地区统称为东方。日本人过去将印度、中国、日本这三国称为“东洋”,进而又将朝鲜、中亚纳入东洋的范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由于西方开始对伊斯兰文化圈和犹太教文化圈开始重视,于是二者也被纳入东洋文化圈的范围。
二战以后,西方为什么要开始重视伊斯兰文化圈和犹太教文化圈?
首先,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对犹太人进行了大规模的迫害和大屠杀,这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谴责。二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对犹太教文化圈的重视增加,旨在促进犹太人的安全和福祉,并确保类似的种族灭绝事件不再发生。
其次,伊斯兰文化圈在二战后逐渐成为全球政治和经济舞台上的重要力量。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地缘政治的重要性以及伊斯兰教信仰对于数以亿计的人口都具有重要意义,使得西方国家对伊斯兰文化圈的了解和研究变得更加重要。
再次,二战的苦果让国际对于世界各地文化和宗教的尊重和理解逐渐增强。西方国家开始重视文化多样性,认识到伊斯兰文化圈和犹太教文化圈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和重要性。
总的来说,伊斯兰文化圈和犹太教文化圈在二战后受到西方重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地缘政治变化、人道主义关切、文化认知和学术研究等多个层面。
在历史文化上,西方国家不但从政治上、经济上奴役和压迫、掠夺东方地区的国家,并且在文化上以“欧洲中心论”来对东方地区的本民族文化进行歪曲和摧残。
“欧洲中心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后,特别是在殖民时代和帝国时代加强了对其他地区的控制和影响的过程中。欧洲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贸易路线的建立,将自身的文化、宗教、政治和技术传播到世界各地,导致了对欧洲在全球文明中的主导地位的认知。
“欧洲中心论”强调欧洲文明的优越性和影响力,认为欧洲文化、科技和价值观是其他文明和地区所应效仿的典范。这种观念也被用来支持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合理性,认为欧洲列强拥有文化上的责任和使命来“文明化”其他地区。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东方人民自19世纪下半期以来,为了抵制和反抗西方世界的压迫,逐渐开始形成东方民族主义运动,在20世纪上半叶达到高潮。
这种东方民族主义思想反映在许多革命家或历史学家的著作中,如孙中山先生在1924年所作的《大亚洲主义》演讲。
《大亚洲主义》是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在1924年11月28日因应神户商业会议所等五团体之邀请,在日本神户高等女子学校的一篇演讲。此篇演讲由孙中山亲自登台演讲,并由黄昌谷负责记录。该篇演说内容,是应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民族主义中,对于反帝国主义与对外国“济弱扶倾”思想上的发挥。
孙中山认为,亚洲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其中包含哲学、宗教、伦理和工业的文化,就连同西方的罗马、希腊文化中一部分的文化都是由亚洲传过去的。直到最近,也就是20世纪亚洲才开始由强盛逐渐衰微,但是当亚洲国家逐渐受到西方强权侵略之时,亚洲出现复兴曙光,也就是日本。日本在摆脱了不平等条约之后,在日俄战争又大败列强。鼓舞了亚洲各国独立运动,也驳斥了白人优越主义。
从东西文化来说,西方是仰仗“船坚炮利”的霸道文化,而亚洲是“以德怀人”的王道文化。日本身为率先摆脱殖民的国家,应当负起责任协助亚洲各国抵御西方的侵略,求一切民众和平等解放的文化。在最后再次强调“……做西方霸道的鹰犬,或是做东方王道的干城,就在你们日本国民去详审慎择。”
补充一下东方王道的干城是指什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王道"是指君主或领导者应该遵循的正确的道德准则和治理原则。它强调以仁爱、公正、智慧和慈悲为基础的领导方式,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繁荣。而“干城”源自中国古代文化,用来形容一个人在东方文化中展现出的高尚道德和才能。具有出色的领导才能和卓越的道德修养,能够实现和维护公正、和平和繁荣。
孙中山意指尤其是以中国,中日是同种同文的国家,是兄弟之邦,以历史和地位讲起来,中国是兄,日本是弟。日本应当协助中国摆脱不平等条约。
在会后,孙中山命李烈钧在日本宣传主张成立“亚洲大同盟”,以抵御西方的帝国主义侵略,如果遭到日本政府打压,则可知道日本政府对于此事件的诚意。
而这个主张,被后来的日本军国主义所拒拆,反而借亚细亚主义为名,发动大东亚战争,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
孙中山《大亚洲主义》演讲为什么会失败?
因为明治中期以前的日本,出现以兴亚会为代表的“兴亚论”,其内容包括新日本的现代化、国家协同合作、国家合并、构筑新秩序等。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在其著作《脱亚论》中,认为日本、中国之间如同近邻。而日本已经成功现代化,但中国仍然是落后地方,所以福泽认为应该想方法改善中国,不然落后的中国将会牵连日本,使日本也受到损害。为了日本的福址,日本应该不惜强占落后的中国、朝鲜,帮助其建设。而且事实上,福泽甚至还通过出资购买武器来资助过当时朝鲜的政变。这种意识形态成为日本发动大东亚战争的根源。
最初亚洲主义主张日本和大陆国家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但是后来亚洲主义得到修正,一改过往建立平等关系的主张,提倡日本成为亚洲国家发展的导师,日本应当参与东亚的政局,积极左右大陆国家的发展。根据昭和研究会的“东亚协同体论”,二战时成为构筑“大东亚共荣圈”的根基。大东亚共荣圈的相关政策一直行使至1945年日本向同盟国投降。
跑得有点远了,说回到为了抵制和反抗西方世界压迫而形成的东方民族主义运动。
除了孙中山的《大亚洲主义》,还有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这是1920年,列宁为第二国际共产主义者大会准备的文件,主要探讨了民族和殖民地问题。
以下是《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的主要内容:
一、民族问题:指出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和被压迫民族的剥削和压迫是不可避免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是推翻帝国主义统治,争取被压迫民族的独立和自决权。
二、殖民地问题:强调殖民地是帝国主义的最高阶段的产物,帝国主义国家通过殖民地掠夺资源、剥削劳动力。解决殖民地问题的关键是推翻殖民地统治,争取殖民地的独立和解放。
三、民族自决权:认为被压迫民族有权自决,包括独立、加入其他国家或组成联邦。资本主义国家应该尊重被压迫民族的自决权,并提供支持。
四、民族平等:主张各民族间应平等相待,消除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压迫。强调国际工人运动应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
五、全球团结:强调各国工人阶级应该团结起来,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压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应该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
《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对后来的解放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反帝反殖民除了孙中山和列宁这种大局观思想,还有细到国家层面的土耳其的凯末尔主义和印度的甘地主义。
凯末尔是一种现代化哲学,指导了多宗教、多民族的奥斯曼帝国向世俗、民主和统一的土耳其共和国的过渡。
意识形态有六种原则:共和主义、民粹主义、民族主义、世俗主义、国家主义和改良主义。
凯末尔主义框架下的共和主义以法治、人民主权和公民美德取代了奥斯曼王朝的君主制,包括强调公民的自由。
凯末尔主义民粹主义不仅旨在建立人民主权,而且旨在转移社会经济转型以实现真正的民粹主义国家。然而,凯末尔主义者拒绝阶级冲突和集体主义。凯末尔主义民粹主义认为民族认同高于一切。凯末尔主义民粹主义设想了一种像团结主义一样强调阶级合作和民族团结的社会性。凯末尔主义民粹主义旨在使伊斯兰教与现代民族国家兼容。这包括国家对宗教学校和组织的监督。凯末尔认为,在奥斯曼帝国时期,乌里玛已经开始利用其职务的权力并操纵宗教活动以谋取自己的利益。人们还担心,如果教育不受到国家控制,无人监管的宗教学校可能会加剧日益严重的教团孤立问题,从而威胁到土耳其国家的统一。
民粹主义被用来反对酋长、部落领袖的政治统治和奥斯曼帝国的伊斯兰政治体系。
凯末尔主义意识形态中的世俗主义旨在消除宗教对政府事务的干涉,同时,政府事务也不能过于干涉宗教事务。凯末尔主义努力控制宗教,并将其转变为私人事务,而不是干涉政治以及科学和社会进步的机构。根据凯末尔主义者的看法,土耳其国家应与每种宗教保持同等距离,既不提倡也不谴责任何宗教信仰。然而,凯末尔主义者不仅呼吁政教分离,还呼吁国家控制土耳其穆斯林宗教机构。土耳其从西方列强独立后,世俗学校和宗教学校的所有教育都受到国家的控制。
凯末尔主义中的改良主义认为,土耳其及其社会从西欧接管机构后,必须在其中添加土耳其的特征和模式,并使其适应土耳其文化。这些改革的土耳其特色和模式的实施需要几代人的文化和社会经验,从而形成土耳其民族的集体记忆。
凯末尔主义意识形态将“土耳其民族”定义为一个由土耳其人民组成的民族,他们始终热爱并寻求提升自己的家庭、国家和民族,他们知道自己对民主、世俗和社会国家的义务和责任。法治,建立在人权和土耳其共和国宪法序言中规定的原则之上。
与CUP的前身类似,凯末尔主义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社会达尔文主义,希望土耳其年轻人身体健康、身体强壮。
凯末尔主义的国籍概念被纳入土耳其共和国宪法第 66 条。每个公民都被视为土耳其人,无论其种族、信仰和性别等如何。土耳其国籍法规定,只有通过叛国行为才能剥夺他/她的国籍。
然而,在 20 世纪 30 年代的大萧条之后,在一个通常被称为“国家主义”的时代,人们转向了更加内向的发展战略。这一时期,国家积极参与资本积累和投资,并考虑私营企业的利益。凯末尔主义国家主义的原则通常被解释为国家要规范国家的整体经济活动,并涉足私营企业不愿涉足的领域。这是革命后土耳其需要重新定义社会和国际资本主义之间关系的结果。这场革命使土耳其成为一片废墟,因为奥斯曼帝国专注于原材料,并且是国际资本主义体系中的开放市场。
然而,在 20 世纪 30 年代的大萧条之后,在一个通常被称为“国家主义”的时代,人们转向了更加内向的发展战略。这一时期,国家积极参与资本积累和投资,并考虑私营企业的利益。
最后介绍甘地主义的主要内容:
一、非暴力抵抗:甘地主义的核心理念是非暴力抵抗,即通过和平手段来实现正义和自由。甘地认为非暴力是一种强大的武器,它可以用于抵抗压迫和不公正,同时也能够改变人们的心态和行为。
二、非合作运动:甘地主义强调通过非合作运动来抗议不公正和殖民统治。这包括抵制外来统治者的法律、税收和商品,以及拒绝参与殖民政府的机构和活动。
三、手工业与农业:甘地主义鼓励发展手工业和农业,以实现印度经济的自给自足。他主张通过发展村庄经济和减少对工业品的依赖,来提高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地位和生活水平。
四、社会平等和包容性:甘地主义强调对所有人平等的尊重和包容。他反对种姓制度和歧视,提倡普遍的人权和社会正义。
五、信仰和道德:甘地是一个虔诚的印度教徒,他认为宗教信仰和道德价值在政治和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主张将信仰和道德原则融入政治实践中,以实现和平与和谐。
六、乡村重建和教育:甘地主义强调乡村的重要性,认为乡村是实现印度社会和经济进步的关键。他提倡乡村重建和提供基础教育,以改善农民和贫困人口的生活条件。
甘地主义对印度独立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全球范围内激励了许多非暴力抵抗运动。它强调了非暴力、和平、平等和社会正义的重要性,成为一种具有普遍价值的思想和行动原则。
作者:以思想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