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研究抗酸菌的医务工作者不多,一看报告抗酸阳性,就会先入为主觉得是结核分枝杆菌,误诊误治情况屡见不鲜,其实抗酸菌是一个大家族,随着研究的深入还在发现新的菌属。
抗酸染色
此法由埃利希(F.Ehrlich)首创于1882年,经F.齐尔(Ziehl)改进而创造的细菌染色法,用于细菌标本或菌落涂片染色。其原理是分枝杆菌细胞壁内含有大量的脂质(主要为分枝菌酸),包围在肽聚糖外面,具有抗酸性,第一液染色时与石炭酸复红结合后,能抵盐酸乙醇的脱色作用,因此抗酸菌能保持复红的红色,脱色经亚甲蓝复染呈蓝绿色的细菌为非抗酸性细菌。
根据研究报道,抗酸菌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882年德国细菌学家郭霍(Robert Koch)发现并证明人类结核病的病原菌是人结核分枝杆菌。其细长略弯曲,大小(1~4)μm×0.4μm。牛分枝杆菌则比较粗短。它们是专性需氧菌,抗酸染色阳性。无鞭毛,有菌毛,不形成芽孢。细胞壁脂质含量较高,约占干重的60%,大量分枝菌酸可阻挡脱色液进入。常用的抗酸染色法,用5% 石炭酸复红可染上红色,但用3%盐酸酒精不易脱色。
最适生长温度37℃,低于30℃不生长。细胞壁由于脂质含量高,生长缓慢。在含氧40%~50%、5%~10%CO2、pH值6.8~7.2的条件下生长旺盛。初次分离常用的罗氏固体培养基,一般2~4周可见菌落,其呈颗粒、结节或花菜状,乳白色或米黄色,不透明。在960液体培养基中生长较为迅速,一般1~2周即可生长。
其可通过呼吸道、破损皮肤或消化道侵入易感机体,引起多种器官的结核病,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咳嗽的飞沫微滴或含菌尘埃的传播给人,故肺结核最常见。
是指结核分枝杆菌及麻风分枝杆菌以外的所有分枝杆菌,属条件致病菌,健康人的呼吸道可有某些类型NTM寄殖,在抗酸菌中检出率仅次于结核分枝杆菌。它对人类致病性较结核分枝杆菌低,但如果存在易感因素,使宿主局部或全身免疫功能发生障碍则可导致病变。
已经报道100多种,常见的菌种有鸟胞内复合体分枝杆菌、堪萨斯分枝杆菌、脓肿分枝杆菌、蟾蜍分枝杆菌、玛尔摩分枝杆菌、溃疡分枝杆菌、戈登分枝杆菌、海分枝杆菌、日内瓦分枝杆菌、龟分枝杆菌(脓肿亚型和龟亚型)、偶然分枝杆菌等。
从形态学鉴别,多数菌种的菌较结核分枝杆菌粗而长,弯曲度大,有的呈波浪状,菌两边平行度稍差,但有的菌种从形态上难以与结核分枝杆菌鉴别,需要用质谱或其他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菌种鉴定。
是一群需氧放线菌,多为腐生菌,广泛分布于土壤,革兰染色阳性,部分诺卡菌抗酸染色阳性,如延长脱色时间则为阴性,一般弱抗酸阳性,多数菌种长丝状有直角分支,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室温或37℃可生长,一般需5-7天甚至4周才可见菌落。菌落呈干燥或蜡样,颜色黄、白不等。
有100多个种,对人致病的有:皮疽诺卡菌、圣乔治教堂诺卡菌、豚鼠耳炎诺卡菌、脓肿诺卡菌、南非诺卡菌、萜烯诺卡菌、星形诺卡菌、巴西诺卡菌等。所致疾病称诺卡菌病,常使免疫力低下或者有肺部基础疾病的人致病,如艾滋病、糖尿病、支气管扩张、慢性肺病。常表现为肺部化脓性炎症与坏死,皮肤破溃不愈合,可通过血流播散至全身。
属于诺卡菌科,是需氧不产芽孢、无动力革兰阳性不规则杆菌,镜下链状或成簇排列,耐酸能力弱或不确定,多数菌种弱抗酸阳性,部分菌有短小的分支,有时不易与结核分枝杆菌鉴别,易误诊。
生长周期48小时到两周,生长温度(24°C~37°C)。它们是与红球菌属、诺卡菌属和分枝杆菌相关的放线菌。该属1988年发现,是一组具有独特化学特性的微生物,特征为具有很多极长链(68~76碳)的高度不饱和分枝菌酸、内消旋二胺基庚二酸以及棒状杆菌属常有的阿拉伯半乳聚糖。可定居于自然水体、土壤及节肢动物体内。
主要侵袭免疫受损患者,引起机会性感染。感染风险与慢性肺病、免疫缺损(恶性肿瘤、AIDS、化疗后和慢性肾衰竭)、血管内导管、假体装置的使用和伤口感染有关。感染源为土壤、水以及活性污泥的泡沫中。
由于该菌许多特征和其它菌(诺卡菌、戈登氏菌、非结核分枝杆菌)相似,传统生化反应经常得不到正确结果,结合培养特性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更可靠。
其引起慢性传染病—麻风病,菌的形态、染色与结核分枝杆菌相似。细长、略曲,常呈束状排列。革兰和抗酸染色阳性。经治疗后菌体遭到破坏,可呈短杆状、念珠状或颗粒状,可能是L型变异。
麻风分枝杆菌主要通过呼吸道、破损的皮肤粘膜和密切接触等方式传播,以家庭内传播多见。病菌主要侵犯皮肤、粘膜,严重时累及神经、眼及内脏。潜伏期长,长者可达数十年。
菌体革兰染色阳性,抗酸染色不定,生长较缓慢,产生橙红、桔红色素,菌落粘液状,菌体以卵圆形、短杆状为主,多形态性是其特征。
马红球菌为马、猪、牛等动物的致病菌,过去引起人类致病极为罕见,近年有报道可使人致病,从感染性标本中检出本菌的报道呈上升趋势,是人类机会致病菌,食用煮不熟的猪、牛、羊肉,如食用各种烤肉串常使人致病,可引起艾滋病、肾移植和血液病等免疫功能受损患者肺部感染。国内已陆续有肺部感染、胸腔感染及血液感染的个例报道,以尿路感染较多。
1971年Tsukamura在日本发现放线菌目中的新菌属—戈登菌属,其为需氧、生长缓慢,在血琼脂平板上28°C、37°C一周后形成干燥、有皱褶、凸起菌落,45°C不长。革兰阳性棒状短杆菌,菌丝在生长过程中断裂为杆状和球状,显微镜下可见细的串珠状球杆菌,菌丝没明显的分支,抗酸染色弱阳性或抗酸不定,无鞭毛,不形成孢子和夹膜。
常见有致病性的种有支气管戈登菌、深红戈登菌、爱知戈登菌、痰液戈登菌、土地戈登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某些种可引起免疫力低下者伤口感染、心内膜炎、菌血症、肺部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对小鼠、豚鼠、兔及鸡没有致病性。
易误诊为结核分枝杆菌,戈登菌属抗酸性较结核分枝杆菌弱,与诺卡菌和链霉菌的区别是,无气生菌丝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