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8日)上午,随着最后一方压舱混凝土浇筑完成,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主线全线贯通。
这项长达24公里的跨海通道位于茫茫大海中,在毫无支撑的情况下从何下手?如今,这一超大型跨海集群工程主线贯通,这其中有哪些建设难点?又是如何克服的?一起了解“超级工程”深中通道如何穿云破海、踏浪伶仃。
项目是当前世界上
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
深中通道是连接广东深圳至广东中山的跨海通道,是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
项目全长24公里,双向八车道,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是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
深中通道从2016年12月开工,目前工程建设已近7年。在建设过程中,项目创下世界首例特长双向八车道海底沉管隧道等多项“世界之最”……
大桥主跨达1666米,是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
大桥桥面距离海平面高达91米,相当于30层楼高,是目前世界最高通航净空的海中大桥,达到76.5米。
大桥主塔高270米,相当于90层楼的高度,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海中桥梁主塔;
大桥单个锚碇重约100万吨,面积相当于17个国际标准篮球场,是当前世界上最大海中锚碇;
由于身处珠江口台风频发区,团队研发了全新的气动外形,将大跨整体钢箱梁悬索桥的颤振临界风速,提高到世界最高的88米/秒,能抵御17级台风。
项目建设突破了哪些难题?
在海上、在空中、在工地,深中通道建设工程日新月异的变化,每一项突破背后都包含着建设者们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广东交通集团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副主任姚志安回忆说,由于项目为了适应超宽、深埋、变宽、大回淤的技术特点,在建设过程中,建设团队面临着诸多挑战。
“国内全产业链都没有相应工程经验,没有成熟的设计规范、施工经验、质量验评标准、检测手段和方法等,包括长距离的浮运也没有经验。历经三年研发,基本攻克了以上难题,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专用技术标准以及成套技术,填补了相关领域空白。”
据了解,海底隧道是深中通道施工难度最大的一段,是世界上最长、最宽的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连接项目东、西人工岛。海底隧道的沉管段长5035米,采用钢壳混凝土新型组合结构方案,由32个管节和1个最终接头组成,每个标准管节重8万吨,长165米,宽46米,高10.6米,竖起来就是一栋55层高的大楼。
今年6月11日,经过约70个小时,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最终接头成功对接,深中通道关键控制性工程之一的海底隧道实现合龙,标志着深圳和中山两市在伶仃洋海底正式“牵手”。
除了海底隧道的沉管安装外,这一超大型跨海集群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西人工岛岛长625米,最宽处456米,呈菱形,就像海上的风筝。
如果隧道是藏在水下的一根“隐线”,那桥梁便是牵着“海上风筝”腾空而起的“放飞线”,它全长约17公里,自中山马鞍岛上引桥,经中山大桥,过伶仃洋大桥,最终连接西人工岛。
其中伶仃洋大桥以1666米的主跨,成为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由于处在珠江口开阔水域、强台风频发区,桥面达到三十层楼高,如何保障大桥的抗风性,是摆在建设团队面前的难题。姚志安介绍:
一是主桥抗风问题突出,项目组织了国内具有大型风洞实验室的四个大学进行平行研究,研发了新型组合气动控制技术,攻克了超大跨径整体钢箱悬索桥在强台风区域的灾变控制难题,也打破了国外机构认为整体钢箱难以满足项目抗风性能的论断。
二是采用筑岛加地连墙集成创新技术,攻克了海域超大锚碇的建设难题。
如何加速大湾区融合发展?
目前,项目正全力推进房建、机电及附属工程的建设,计划2024年建成通车,届时从中山到深圳,将从目前约两个小时缩短至30分钟以内。
在交通基础设施即将实现硬联通之际,珠江两岸城市之间的软对接正不断完善,不少城市正在依托即将通车的深中通道,布局一系列的交通通行和产业发展政策,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正在加速。
比如,位于深中通道西岸着陆点的中山市翠亨新区“湾区未来科技城”,该产业园是由深圳与中山共建,规划面积约38万平方米,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为产业主体,2024年建成后可容纳200多家企业入驻。
记者丨吴媚苗 魏星 赵晨 孔颖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举报/反馈

光明网

1.8亿获赞 614.5万粉丝
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媒体融合与创新的引领者
光明网传媒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