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家小说改编、高群书执导、一众金牌演员压阵的《刀尖》,目前豆瓣开分6.4,这还是在如今某瓣评分被普遍认为偏高的情况下。

对比导演多年前的佳作《风声》,更是差异明显。

如果说《风声》是密闭空间中压缩浓度密度的绝佳示范,那么《刀尖》则鲜明呈现出“逻辑不够、煽情来凑”的空疏和潦草。

从2009年的《风声》到2023年上映的《刀尖》(积压五年),谍战片瓶颈、大有“十年之痒”的尴尬。

来,展开讲讲。

一,潦草粗疏既视感

故事背景设定在1940年汪伪治下的南京,各方势力鱼龙混杂,这一背景模块素来因其戏剧方面的可塑性而备受青睐,也便导致了高度同质化、堆砌化的潜在语境。

优秀谍战片珠玉在前,《刀尖》作为大致线路、画风结构都无甚新意的传统谍战片,注定已失先机。

如此背景下,要么品相硬核、要么价值情绪感染力强烈,否则很难异军突起。

但《刀尖》着实有些虎头蛇尾,开头拉出办公室复杂人员相,一副“人均心黑手黑厉害难对付”的架势,但故事越展开越潦草降智

办公室里第一个领盒饭的是沙溢饰演的李士武,对比后续的领盒饭方式,这段相对算槽点较少。

严刑逼供暴露,他被祭天领盒饭。

剧中野夫同时杀他和明知不是凶犯的顶包者,手黑的特色很明显。

第二位领盒饭的是金世佳饰演的秦时光。

发现女主有丈夫,在山上孤身一人持枪威胁。

一番枪战打死女主丈夫,不趁机反杀、反而跑去司令部门口下跪求助?这个脑回路能升到这样的级别?

女主潜藏的神枪手和男主同时开枪,后续查得也非常糊弄事。

越往后槽点越多,看起来很厉害的副局长,如此简单轻松就被子弹陷害?

不是,你们这届谍战的手法怎么越玩越小学鸡呢?

影片中不乏血腥残暴的场面,比如对马仁(李淳饰)用刑、绞杀李士武、比如俞至仁死后被放进缸中浇硫酸,但物理层面的残忍冲击、搭配故事逻辑层面的荒诞粗疏,非但没能形成彼此交织互为依托的整体感,反而更容易凸显割裂和荒腔走板

戏里金深水所谓手刃仇敌的方式,是通过往日级别并不高、关系并不密切的一位路人甲同事,进入行刑队射杀卢敬瑜。

他们系统腐败人尽皆知,但随随便便就被安排进行刑队,这也太随意了吧?

更离谱的是大反派野夫,当街辱骂一位准备切腹的、然后一言不合就被对方杀害。

三四人勇闯会场、绞出天翻地覆效果,已经很有“夸张效果大于扎实肌理”的难言既视感了,后续走势更是牵强

谍战片核心要义,是在逻辑严丝合缝基础上的智力游戏快感,是正邪善恶黑白交错的价值取舍,是对晦暗人性复杂格局观照的唏嘘感

《刀尖》坐拥煊赫阵容,效果却有几分“有形无实、有名无核”之嫌。

二,价值线的割裂感

影片中抗日组织山林间聚会,金深水一旁默默听,桥段虽有生硬之嫌,但价值讲述模块也算到位。

军统腐朽、汪伪晦暗,金深水从一个火坑跳到另一个火坑,唯一的生路和光明在哪里,答案很明显。

从个人“家人全部被杀”的家恨,到山河沦落日寇铁蹄下、泱泱民众惨被屠戮的国仇,剧中抗日小组众人的动机出发点都很自然。

女主身边的狙击手阿牛,最后掩护男主女主逃走,独自留在敌人重重包围之下。

影片借张译旁白来说“他或许死得悄无声息”“或许死得壮烈”,和画外音相对的是阿牛在竹林间被敌人猛烈炮火疯狂围攻的牺牲画面。

青山埋忠骨,竹林掩英魂

虽然但是,这位阿牛你刚刚不是还在城里被里三层外三层围着么?怎么就跑到(郊区)竹林里去了?

当然你可以说“旁观说了或许”,可以将之视为某种想象中的抽象又具象的英雄表达,但观感依旧割裂,依旧有上价值和讲故事没能水乳交融水到渠成的遗憾。

(预告片中没找到对应画面,贴一段混战吧)

影片中对南京城的呈现,颇有些雨雾朦胧、大雪苍苍的意境铺陈。

局中两方人马对峙,在饭桌上假惺惺你好我好大家好、一转头在船上就悄悄表示要提防对方,各自心怀鬼胎;夜晚湖泊水波粼粼、灯光星星点点,古老的美好图卷成为夜色秘密里的森冷注疏。

再比如葱翠山林,往往是白茫茫一片氤氲看不清的远景(一度让我怀疑影院银幕出了问题),与其说是虚写山川河流,不如说是以景色的模糊混沌来同构衬托境遇的含混周折。

江山处处是烽火,虚假的花团锦簇里都是刀光剑影,虽则影片未能拍出特别细腻扎实紧张的“高能谍战”既视感,但部分镜头和桥段依旧挺带感。

张译、黄志忠等一众优秀演员都很有魔力,剧情脱节归脱节、逻辑跳跃归跳跃,哪怕是在奇怪的角色动机和断裂的叙述桥段中,表演也依旧很出色。

郎月婷是有质感、有辨识度的大青衣既视感,影片中某些奇怪桥段限制了她的发挥,期待未来能在更好的本子中看见更“人和戏互相成就”的她。

三,情感线尴尬

金深水和静子这条线,一言难尽。

一个日本遗孀、且是剧中日方重要人物的外甥女,一个军统卧底、妻子孩子曾经惨死日本人之手。

标准的国仇家恨模式,大时局大概念下身不由己的两个小蚂蚁。

影片想跳出宏观仇恨叙事,做更细致微观的人性复杂描摹。

出发点是要追求更有人性、复杂性、艺术性的内容,但实际观感挺粗糙

金深水表示屈辱,执行任务别有用心接近静子很屈辱,而“居然恨不起来她”更屈辱。

如果有更多的篇幅、更专门的章节或者更开放的架构,或许可能在“家国之仇vs个人之情”上更有建树一些,但目前观感是俗套且狗血、飘忽且不乏金手指之嫌的平庸套路。

在功用上,静子为后续金深水反攻提供帮助,显得很“机械降帮手”、很工具化。

在情感上,这段和大英雄叙述的氛围格格不入,显得割裂且怪异

更值得吐槽的是陈耀“你把小颖娶了吧”。

黄璐、曹卫宇都是优秀演员,但架不住在路人甲戏份中出现如此奇怪的内容吧。

作为引路人陈耀究竟做了什么、电影也没功夫展开讲,仅仅在念白中数次提及,他悲剧的一生以病床上“抽烟”(短暂且最后的放纵享受)、“托付妻子”做结。

戏份属性上,支线散漫凌乱,勾勒得浅且杂;

“托妻”观感更是非常难评:自认悲情伟大吗?你老婆又不是未成年人需要托孤,轮得到你们俩赠送人口吗?(尽管有时代局限这一设定依旧很多槽点)。

类似情节影片中出现两次,女主角在丈夫死后和二哥(无血缘关系)假结婚。

一时之间不知该问你们究竟是对寡嫂有什么情结?还是走错频道了?

当然这段假结婚的婚礼,剪辑的对比呈现很有冲击力。

一面是婚礼上的言笑晏晏、鲜花着锦,宾客云集,仇敌大肆宣扬他们的胜利;

另一面是家破人亡、惨遭伤害的血色往事。

一喜一悲、一恩一仇,以极其直观、惨烈的方式出现。

虽然逻辑也站不住脚:作为卧底你们夫妻俩这满满仇恨满满悲伤丝毫不加掩饰的神情,是生怕暴露不够快吗?

诸多细节,都显示出“需要戏剧情绪”和“妥善安排故事细节”之间未能两全的摇摆和草率。

舒心结语

《刀尖》杀青之后尘封数年、方才出现在大银幕上,不知其间是否缺失删改。

《刀尖》不必是《风声》,创作者不必永远重复以往套路,也不太可能始终屹立顶峰、高居浪尖,然而对比《风声》、《刀尖》委实像更任务化、脸谱化、煽情化的流水线产品。

明明这些名字出现在一起,就能叫人不自觉生出“打造下一个行业标杆”的期待,潦草又可惜。

举报/反馈

舒心酱

51.5万获赞 2.8万粉丝
作家、翻译,有故事的影视娱乐观
优质影视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