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同学普遍认为,写人记事的文章更多地出现在中小学时期,小学老师时常布置一些简单的写人叙事作文,这些相对容易写,因此很多人认为高中时应该挑战一些更为“高大上”的文章。
然而,实际上,高中时期同样适合尝试写人记事的文章,甚至可以进行创新,例如选择写散文。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优秀的散文,出现在语文课本中,被誉为名篇佳作。
文章描绘了朱自清父亲对他的深厚爱意,通过叙述父亲送他去火车站、照顾他上车以及给他买橘子的情节,特别强调了父亲在月台上攀爬时的背影,语言简练朴素、典雅文质。
作者采用多种写作手法,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背影》通过生活中的小事生动展示了父亲对孩子深沉的爱,令人感动。
散文注重“形散神不散”,即使内容看似“散”,但中心思想是“不散”的。
选材时应注重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避免材料与中心思想毫无关联,可以通过线索将所有材料有机地贯穿成一个整体,如《背影》中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
散文与议论文、记叙文在语言上有所区别。散文的语言要求优美,富有文采,简洁而质朴,意境美丽,抒情要真挚感人,避免强行抒情,以免显得尴尬,失去感染力。
相较于记叙文,散文写作难度较大,在高考中很少有人选择写散文,但对于写作能力较强的同学而言,尝试散文写作可能会令阅卷老师刮目相看,起到加分的效果。
举例来说,《父亲》是一篇以父母情感为主题的满分作文,采用书信格式。在高考中,有时会要求使用书信或演讲稿的格式,因此格式的正确性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文章中描述的父亲原本是坚强健康的全家顶梁柱,但在妈妈离开后,父亲精神崩溃,沉沦于打麻将、借钱、喝酒的泥潭。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希望唤醒父亲,激励他重新振作,成为家庭的支柱。文章真挚感人,语言朴实,读者读来会感动落泪,特别是对父亲深情的呼唤更加触动人心。
散文的选材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琐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记住那些独特而富有意义的素材,这样在写文章时才能呈现出新意,散文更应当注重创造意境,通过引人联想产生共鸣。因此,写作时需要注重塑造意境。
总的来说,散文对写作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对于写作能力较强的同学,尝试写散文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对于如何写好一篇文章,不同人可能会有不同看法,你们对此有何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