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军和航空科研人员组成的代表团,1978年8月,访问了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北部的罗马尼亚。中罗是兄弟加同志的友好国家,罗马尼亚空军很爽快地就答应中方航空科研人员对其装备的苏制米格-21MФ型战斗机进行了长达数十天的实地测绘。
歼-7III,就是在测绘苏制米格-21MФ的数据,再从孟加拉空军那里带回了米格-21MФ型的座舱盖、机炮和一些机体零配件,同时从埃及购买了米格-21MФ原型机和米格-21UC型样机各一架的基础上,从立项到研制由成都飞机制造厂、成都飞机设计所、沈阳飞机制造厂和贵州011基地共同承担。
1979年3月,负责歼-7III项目的歼-7系统工程飞机设计室被撤销,改为由成都飞机制造厂为主承担厂,原本的多家单位的合作研制模式,就由成飞独立完成。以样机为基础仿制、改良之后再投入批量生产。
歼7III,在外观形状和气动布局上,与苏制米格-21MФ基本上相当,仍然采用传统的机头进气、单发单座、大后掠角三角中单翼、全动水平尾翼和大后掠角单垂尾。
1980年12月,歼-7III型完成总体设计。1982年1月,歼-7III型完成全部国产图纸。1984年1月11日,歼-7III型02号原型机完成总装;2月6日,歼-7III型01号原型机完成总装。
1987年4月,用于装备歼-III战斗机的对空对地自动搜索跟踪JL-7型雷达完成定型,并配备了HK-030瞄准具;11月27日,仿制米格-21MФ配套的R13-300涡喷发动机的涡喷-13型发动机完成定型;12月9日,机身和机翼设置有5个挂点,能外挂霹雳-5空空导弹和燃油箱,中国第一款装备自动驾驶仪的歼-7III战斗机设计定型。
1988年3月,首批8架歼-7III战斗机在成都飞机制造厂出厂;由于涡喷-13型发动机生产进度跟不上等问题,1989年12月30日,首批8架歼-7III战斗机才正式交付中国空军部队。
歼-7III型战斗机,于1996年底前停产,总共生产数量只有17架。无论是从哪种角度来衡量,歼-7III都是款不成熟的战斗机,形不成批量生产和部队的装备规模,而砸下去的研发资金尤其是耗费在仿制R13-300涡喷发动机上的钞票都是非常惊人的。
在看到苏制米格-21MФ型战斗机拥有全天候作战能力,引发了原本喊出“歼-6万岁”的空军领导的极大兴趣,迫切想提高空军的整体作战能力,希望1983年时力争生产装备1000架歼-7III战斗机;1985年8月时,中国空军将歼-7III战斗机的订单降至150架,却仍然是不切合实际的。
总之,作为歼-7系列战斗机中的大改型号——歼7III,不惜让技战术指标都要优于歼-7的国产自行研制的歼-8高空高速战斗机为其让路,但不客气地说歼-7III仍然是中国航空工业史上最著名的“鸡肋”战斗机。
歼-7III首飞成功后的一个月,一改传头机头进气采用机翼两侧进气,由沈飞研制的歼-8II战斗机首飞成功,这是款同样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的高空高速战斗机,一下子使得还在襁褓之中的歼7-III立马成为“鸡肋’,从此坐上了冷板凳。
这从中国空军原本设想采购装备1000架,到降低至订单150架,再到实际交付中国空军却只有区区17架,网友从中即可窥探。随着歼-8II战斗机的横空出世,中国空军对歼-7III战斗机已经失去了兴趣,成飞歼-7III项目彻底陷入了僵局。
但成飞并未停止前行的脚步,歼-7III项目实际上的负责人宋文骢,成为了歼-10战斗机的总设计师,率领其团队成功打造出歼-10战斗机,满足了中国空军对高性能战斗机的装备需求。
歼-10对中国航空工业和中国空军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成飞的歼-7III战斗机项目其实并未失败,它的退出却成就了歼-10的赫赫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