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本 文 约 5500 字
阅 读 需 要 15 分 钟


瓦岗军的始末可略分为四个阶段,翟让起事、李密创业、鏖战洛阳、兵败投唐。更概括地讲,与历朝历代发生的农民起义遵循了差不多的过程,创业、壮大、衰亡。相同的规律下也有不同的时代特点,细观瓦岗军短短数年的光景,其中蕴含着许多别的农民起义军所没有的特质,不乏一些令后世人歌之颂之甚至演绎为话本、小说、戏曲的经典情节,细细揣摩,颇有一番滋味。


独特的二元领导


瓦岗军的起源说来甚是奇特,由东郡韦城人翟让发起,聚集东郡饥民、强盗劫掠一方,后来在瓦岗成为一股独立的农民起义军。瓦岗至今保留着古名,即河南省滑县瓦岗寨乡,该地处于华北平原南端,平均海拔100米,一望无际的大平原。自来农民起义或在山中,或在密林,或在边境,多发端于官军不好到达的地方。比如窦建德起事的高鸡泊,虽说也在华北平原,但因处于漳河形成的沼泽苇塘地带,官兵轻易不会深入,致成农民军的安身之处。相比之下,东郡并不具备农民起义的良好条件,距离梁郡、河南郡、齐郡等通都大邑都不太远,而仍能组织起来大股起义军,一来是隋末极度严峻的社会危机,二来大概与翟让粗豪爽略、能得人心的个人作风有关系。


图片

窦建德起义军和瓦岗起义军。来源/纪录片《中国通史》截图


翟让是东郡法曹出身,郡的法曹书佐,与东西曹掾、主簿、司功、仓曹、户曹、兵曹、士曹并列,是郡中分管重要事务的执事官。其品级以郡的规模大小不等,上郡法曹正六品,中郡从六品,下郡正七品。东郡统九个县,在隋朝大约为中等郡,故翟让可能是从六品官,待遇相当于上等县的县令,这在地方上相当有号召力了。翟让犯罪下狱,狱吏黄君汉私放他出逃,或许就有尊重他官职的因素。


翟让逃狱后选择了背反朝廷、啸聚江湖的道路。在卫南、韦城一带劫掠,后来在卫南(今滑县东北)徐世绩的劝说下离开故乡南下,在汴河劫掠来往官船,部众达到万余人,规模声势渐渐闹大,引起官军注意。朝廷派齐郡通守兼河南十二郡黜陟讨捕大使张须陀前来镇压,翟让手下苦无良将,自己又没有十分的本事,连续接战三十余场,全都败在张须陀手下,翟让因此被打出心理阴影,望张须陀的旗号便远远逃开,不敢与战。


山东和河南诸义军首领,以翟让为例,多是胸无大志的社会底层人员。他们起事反隋,直接原因是摆脱死亡的危机,既没有推翻隋朝的勇气,也没有称雄制霸的胸怀。格局小了,自然不会有什么大的成就,所以一个张须陀就能有效地打消他们的积极性。


李密的到来,填补了农民起义军在格局与智识上的空白。


图片

李密像。取自《绣像隋唐演义一百回》,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


李密的曾祖父李弼是西魏八大柱国之一,是后世所谓关陇集团的核心权力圈人物。(关于李密,可参考国历之前推文。隋末农民起义的转折点:杨玄感为何两手空空就敢起兵反叛?李弼家族在西魏、北周和隋朝居高官、享厚禄,李密本人富有才学,文韬武略兼而有之,是当时的杰出之士。《旧唐书·李密传》还记载了一则不知真假的段子,说李密骑在牛上读《汉书》,路遇隋朝越国公杨素,杨素连连称奇,让诸子多和李密亲近亲近。《新唐书·李密传》更进一步,说杨玄感与李密交情很深,讨论天下大势时互相吹捧


尝私自密曰:"上多忌,隋历且不长,中原有一日警,公与我孰后先?"密曰:"决两阵之胜,噫呜咄嗟,足以詟敌,我不如公。揽天下英雄驭之,使远近归属,公不如我。"(《新唐书》卷84《李密传》)


这些情节的真假无法考证,尤其是《新唐书》的记载颇有些开天眼的感觉,给李密蒙上一层神秘的乱世枭雄的先兆色彩,或许带有著史者欧阳修的主观态度。但这些记载共同传递了一个信号,李密在隋末虽然家道败落,沦落到流窜江湖,但他所处的圈层、交游的人物,以及自幼培养锻炼出的知识水平和军事能力,都是寻常人无法比拟的。


隋炀帝大业九年(613)杨玄感发动叛乱时,李密就曾参与其中,并为杨玄感提出了攻取关中的上中下三策,可惜没有被杨氏所纳,李密亡走江湖,几经辗转来到瓦岗军中。李密向翟让建议改变军事策略,或者说,翟让之前的行动谈不上什么军事策略,只不过是农民起义军出于生存本能的武装盲动。李密一针见血地指出瓦岗军的根本问题,东郡一带物资不饶,不足以支撑大军行动,应当直取荥阳,夺取隋朝官仓的粮食。翟让依言进军荥阳诸郡,果然大有收获。


不久张须陀率兵来追剿,翟让本要逃跑避战,李密却主张击而破之,他率精锐骑兵千余人伏于荥阳大海寺的密林中,让瓦岗军前部先与张须陀交战,待翟让失利稍退时,李密突然率伏兵杀出,果然当场阵斩张须陀。此后瓦岗军又在李密一力主张下进攻洛口仓(在今河南巩义县),洛口仓是隋朝最大的官仓之一。李密下令开仓任百姓来取,四方百姓闻风而来,瓦岗军趁机扩充人马,部众猛增至数十万人。


翟让彻底被李密的才略折服,甘心让出瓦岗之主,李密号为魏公,开府建元,大封功臣,附近起义军闻讯纷纷来投。瓦岗军遂进入非常独特的二元领导局面,李密虽然是绝对的瓦岗之主,无论名号、权威都是实打实的,但翟让毕竟是开创者,李密不能完全无视他的存在,也不能把他当作真正的下属,翟让及其身边一批早期创业者也仍把翟让作为瓦岗真正的灵魂人物,这为后来瓦岗军的失败埋下了不小的隐患。


短暂的天下共主


瓦岗军声威大震,河南山东一带义军纷纷前来投效,或归附。诸如山东孟让、郝孝德、房献伯,上谷王君廓、淮阳魏六儿、李德谦、谯郡张迁、魏郡李文相、谯郡黑社、白社、济北张青特、上洛周比洮、胡驴贼等等。李密尽皆封官拜爵,声势不断壮大。李密于是命人在洛口筑城,城周长达40里,这标志着瓦岗军有了政权的雏形,具备了与隋炀帝叫板的政治力量。


图片

隋陶画彩武士俑。来源/故宫博物院


瓦岗政权的建立,意味着隋末农民起义进入全新的阶段。标志有四:


其一,起义军的领导力量发生变化。由破产农民、小吏和强盗发起的起义,本来是无序、盲动、低级的武装斗争,他们基本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对隋朝社会上层的状况也搞不清楚,故而难成大事,大多数义军都在隋末唐初的兼并中消失了。但自瓦岗军壮大之后,上流社会的贵族开始加入义军,像李密、房彦藻、祖君彦等人,家世都很显赫,在北朝和隋朝当过高官。他们受过良好教育和官场历练,胸怀、眼界、智识都远非草莽之士可比。他们的加入,为义军带来了宏远的战略眼光和战略目标,也只有他们,才能承担起组织领导庞大的义军部队,并使之向政权转化的责任。李密领导建立的瓦岗政权,虽然尚有浓郁的军事色彩,但基本架构已经向隋朝成熟的政府模式靠拢,这是从零向一的跨越,意义非常重要。


其二,起义军学会运用政治手段。杨玄感之乱起初曾制造了相当大的动静,留守东都的隋朝高官及其子弟有不少人投奔了杨玄感,或许他们认为这将是继北周代西魏、隋朝代北周之后,又一次王朝易代,毕竟上述几个王朝的存续时间都差不多。杨玄感没有采纳李密、李子雄等人的策略,迅速占据长安帝都,或是自己建号称帝,没有从政治法统上打击隋炀帝,天下形势虽乱,隋炀帝仍是社会普遍承认的共主。李密或许正是吸取了杨玄感失败的教训,势力初成后,便令名士祖君彦(北齐故相祖珽之子)起草了一道檄文,发布天下声讨隋炀帝的十大罪,概要如下:第一罪,鸩杀隋文帝夺位;第二罪,霸占父妃,宗室乱伦;第三罪,享乐无度;第四罪,大兴宫室,耗费人力;第五罪,重敛重赋,民不聊生;第六罪,频繁巡游,天下骚扰;第七罪,穷兵黩武,三征高句丽;第八罪,滥杀功臣;第九罪,政治昏暗,贿赂公行,小人当道;第十罪,言行不一,以诡道驭下。十罪有的是捕风捉影,大多数是真的,其意义在于从政治上不承认隋朝的法统,把政治主动权夺到自己手中。政治号召力是无形的,看似不能产生实际力量,但对社会、对民众、对人心向背的影响却是长远的,李密的政治操作很在行,撬动了隋朝统治的政治根基,隋末遍地称王、人人称帝的局面,与李密这通操作不无关系。


其三,起义军力量显著增强。有力的领导使得义军扩充力量的效率大大提升。以往攻州掠府、过而不守的模式,使义军只能掠取财富,而不能扩大部队规模。原因无他,没有根据地,不能持续发展。李密加入瓦岗军后,调整了作战模式,把攻占隋朝郡县城镇作为首要目标,使军队有了立脚之地。义军部队可进可退,家属不须随军转徙,便从一般的流寇升格为正规军。这也形成了良性循环,占领的郡县地盘越多,控制的人口就越多,可资征用的兵源也就越充足。瓦岗军陡然间增至数十万人,已经具备和隋军主力决战的条件了。


其四,起义军作战手段逐渐成熟。张须陀之所以在山东剿杀起义军胜多败少,之所以能连胜瓦岗军三十多阵,并非他有多么杰出的能力,否则不会轻易被李密阵斩。河南山东义军多是农民、盗匪出身,行军打仗都是外行,猝然间率大部队与隋官军交战,没有战术、没有经验、没有组织,纯靠士兵盲目乱斗,哪能击败训练有素的官军。李密亲身参与过杨玄感之乱,对隋朝官军的战术了如指掌,特别是对骑兵战术运用十分纯熟。他从先后从降虏中拔擢秦叔宝、程知节、罗士信为骑将,挑选骁勇之士8000人,组建亲卫骑军,号为“内军”,李密不无自信地称:“此八千人足当百万。”(《旧唐书》卷68《程知节传》)李密荥阳斩杀张须陀、仓城大败刘长恭,用以制胜的都是骑兵冲击战术,以强有力的精锐骑兵,突然打乱对方阵线,切断彼此之间的联系,甚至造成指挥官与部队的脱离,所以能屡屡奏效。这种战术说起来并不十分高明,都是隋朝官军习练已久的基本功。张须陀、刘长恭并非不懂这种战术,之所以堕李密之计,只不过是过于轻敌,没有防备罢了。但这对农民军来说已是了不起的跨越,从此他们在战略和战术层面与官军站在同一层面,彼此已不是剿与被剿的关系,而是不相上下,相互抗衡的关系了。


图片

隋末农民起义。来源/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战争史地图集》,星球地图出版社2007年版


瓦岗军进至东都洛阳城下,展开了长达两年多的围城作战,河南郡县纷纷投附,瓦岗军在隋朝腹心之地掏了个大窟窿,无论其破坏力还是战斗力都雄踞当时所有义军之首。李渊、窦建德等人都表态推瓦岗政权、魏公李密为反隋群雄之长,瓦岗军一时走上巅峰,短暂地成为天下共主。相比汉末之张角、唐末之黄巢、明末之李自成、清末之洪秀全,李密达到的高度可谓不遑多让。


隋唐之间最亮的超新


瓦岗军的厉害之处,首在摧毁隋王朝的核心军事力量。隋朝国力巅峰出现在隋炀帝大业初年,人口、财富、军力都处于巅峰,尽管在隋炀帝统治后期出现大面积旱灾、洪灾和大饥荒,大规模的运河、宫室和长城工程兴造以及军事征伐消耗了国力,但隋朝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规模和体量远非南北朝猝兴猝灭的小国可比,王朝的崩塌有必要的过程,决不会在几年间就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隋炀帝统治后期的国力,远非汉末唐末明末和清末可比。


图片

图片

运河、宫室等大型工程的兴建消耗了隋的国力。来源/纪录片《中国通史》截图


而瓦岗军强有力的军事暴击,极大加速了隋朝的崩溃。瓦岗军活动的区域乃天下正中,大运河的中心节点被瓦岗军控制,关中与其他地理单元的交通,亦被瓦岗军隔断,隋朝关中陷入反隋群雄的战略包围之中。隋炀帝掌握的最后一支强有力的部队,即以骁果军为主的南巡之兵——包括担负禁卫任务的诸卫兵马,北上返回关中时,仍然拥有较强的力量。李密率瓦岗军截击之,在黎阳等地大战,付出“劲兵良马多死”的重大代价后,将这支隋军打得丧魂落魄,不得不断绝重回关中的念想,转兵北上与窦建德厮杀。瓦岗军如同超新星爆发一样,急剧释放出令人震撼的力量,把一个不至于崩溃的大帝国,来了一个中心开花,其彪悍、其狠辣、其高效,当世无二。


图片

隋陶骑马男俑。来源/故宫博物院


其次,在于瓦岗集团人物的归宿大多不错。瓦岗军与宇文化所率隋军精锐及洛阳王世充连战数次,策略失当,被王世充袭破,李密不得不率余部降于李唐政权,后李密复叛出逃,被追杀于途中。另一首领翟让在之前的瓦岗内讧中死于非命,单雄信与徐世绩两位瓦岗大将也差点死于内讧,这景象令人联想到太平军的天京变乱,不过李密及时控制了事态发展,没有扩大杀戮。李密、翟让独特的关系,从文学上也极易令人联想到《水浒传》描写的晁盖、宋江令人迷惑的关系。包括《隋唐演义》《说唐》等演义话本,把瓦岗诸帅打造成“贾柳店大结义”这种颇富绿林色彩的英雄群体组合,与《水浒传》一百单八将之神形皆似,就不用笔者多言了。


瓦岗军有这样丰富的文学色彩,源于正史中诸将的归宿。瓦岗出身、投入唐朝的,大概有魏徵、徐世绩、秦叔宝、程知节、罗士信、张亮、郭孝恪、牛进达、李君羡、黄君汉、常何等人,这些人大多是李世民做秦王领兵打王世充时,归入唐营的。李世民着意招揽山东豪杰,瓦岗军将领也是重点招纳的一部分,其中五人后来在唐朝统一战争以及秦王李世民夺太子之位中立下功劳,有幸封为国公,列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中。这五人分别是魏徵、徐世绩、张亮、程知节和秦叔宝,尤其魏徵、徐世绩二位在李世民手下英风犹胜瓦岗军时,乃是唐初一等一的名臣猛将。


纵观历史,瓦岗军聚集力量之大,所遇对手(隋炀帝)之强,所出英才之牛,最后归宿(李世民)之圆满,满足了世人对一生际遇的所有美好期待。


图片

魏徵与徐世绩像。取自《绣像隋唐演义一百回》,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



来源丨国家人文历史(文/东郡公
编辑丨甘小博
举报/反馈

甘肃省博物馆

36.4万获赞 3.7万粉丝
展国宝风姿 讲甘博故事
甘肃省博物馆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