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2023年3月9日,互联网上有一用户发表了一则言论,“哪吒自刎是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尺码最大的表达。东亚小孩的一生一直重复哪吒自刎的一幕,割肉还母 ,剔骨还父的同时控诉着:你给的血肉在禁锢我,我不要,还给你,把我还给我自己。”此番言论引起了各大评论博主的关注,并由此展开了社会上关于封建孝道的讨论。我们也不禁疑惑:《封神演义》原著中的哪吒,到底是一位怎样的人物?


图片


“哪吒”这一形象最早是“恶眼见四方”,保一方平安的佛教护法,在《封神演义》中其身为道家“灵珠子”,乾坤圈,混天绫傍身,又以削肉还父,剔骨还母,借莲花重生的形象广为流传,尽管传播曲折,“哪吒”塑造中舍身赴死,不屈不挠的精神还是在儒家思想的浸润下赋予上了“英雄”身份。


如今,中国神话人物正不断地以动画形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随着呈现载体由文字到动画的创新,神话人物背后的价值体系也在顺应时代发展而变化,大众需要对中国神话文化有更多时代性的思考。


各类延伸作品中的哪吒形象中,《封神演义》是哪吒形象的定型,而溯源背景中的“武王伐纣”会发现《封神演义》的主基调脱离不开封建礼教和宿命论。


该微博博主的言论所引起的争议始终围绕哪吒自刎到底属不属于对父权的反抗,细读哪吒闹海章节,哪吒提到“子作殃灾,遗累父母,齐心何安。”“我一身非轻,乃灵珠子是也,奉玉虚符命应运下世。我今日剖腹,剜肠,剔骨肉,还于父母,不累双亲。”但从字面意思来看能解读两层,第一层是哪吒对自己的来历有清晰的认知,乃知天命;第二层是点名哪吒此番行为的目的是不累双亲,乃孝道。就先前言论中提到的“对中国文学史”中进行反驳,在传统中国文学记载上哪吒自刎的行为表面上乃是尽孝。


图片

《哪吒闹海》


而《封神演义》中有多次对父子形象的塑造,首先是李靖一剑劈开灵珠,一剑象征着父的“严”,也象征在封建社会中父权之不可挑战的威严。后哪吒杀死敖丙,抽皮扒筋想的也是“做一条龙筋绦与俺父亲束甲”。哪吒对于父亲李靖一直都是“孝”与“敬”并重,甚至于有一些“畏”的成分在,后来的哪吒自刎、李靖毁塔都将父子之间的关系矛盾从血缘关系让渡到社会关系上,哪吒重塑莲身,即使剥离了血缘,断绝了生理意义上的父子关系,社会仍不承认哪吒从此和李靖就一刀两断,即社会意义上的父子关系仍然存在,天命、秩序所既定的父子关系最后出现“黄金造就玲珑塔,万道毫光透九重。不是燃灯施法力,天教父子复相从。”的情况。


其次是《封神演义》中关于天命的叙述,哪吒是“灵珠子”的化身,姜子牙先行官,但因其生在丑时,犯了杀劫。而这个由时辰决定的命数也是哪吒往后经历的中心基调,在后续故事中九湾河洗澡导龙宫晃动,误杀石姬娘娘的童子都是哪吒的无心之失,同时也是哪吒的命数,正是这些无心之失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在封建礼教父权至上的大背景下,哪吒自刎为“尽孝”的结果也避无可避了。


图片

《哪吒传奇》中的李靖与哪吒


在哪吒后续延伸作品,如《哪吒闹海》中,对哪吒在《封神演义》中的形象进行了逻辑上的重塑。原著中的哪吒毁灭肉身,借以莲花重生是与太乙真人商议后,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同时息事宁人的手段。《哪吒闹海》中哪吒对死亡的选择更是一种无望的,对强权以死相逼的痛击,更符合那时候中国人民的前仆后继的反抗精神。而影视化哪吒具有牺牲精神的死亡,是绝境里不得已的选择,有以死明志的趋向。


影视作品延申至今,哪吒背景中的封建礼教在大众眼中也逐渐发生变化,从有阶层性质的压迫降级到家庭层面,从抨击封建礼教到对当今“父权”的反抗。这就好比解题,读错了题还运用错误的公式,最后把错误的结果奉为圭臬。


封建制度下的“孝”确实是某种权力的制衡,“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身体发肤,授予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哪吒是针对封建专制主义中“父权”的反叛,而不是对幸福家庭的叛逆。回归博主发言,最显而易见的错误无疑是将庞大的“孝”文化主题强硬地套用于现代的家庭关系中,并用上“整个中国文学史”等词来博取热度。


图片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


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历久弥新,民族文化记忆如同精神火炬,代代相传化,正确解读神话人物形象的权力交在每个人手上,如何以当今时代的视角赋予古旧故事以合适理解成为新的命题,但不该是生搬硬套,强词夺理。神话在顺应不同时代的过程中也会焕发出不同的生机,每个时代都能赋予其独特的解读。我们早就清楚不是每个故事都拥有美满的结局,在当今背景下的神话改编更多的是符合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同时我们也不该忘记故事最原本的样子,只有常念才能常新,常怀古才能常突破。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许艾 | 文字

谢雯萱 | 排版

朱琪 谢雯萱 | 责任编辑

雷闪闪 | 指导老师


此外,院报现已开通抖音

欢迎关注抖音号“人文院报”,收获更多快乐!

其次,欢迎各位有想法投稿的朋友踊跃投稿

投稿邮箱:1161264205@qq.com


图片


举报/反馈

人文院报

8585获赞 1.2万粉丝
专业主义,工匠精神,人文情怀
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人文院报》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